“晶片女皇”當科長,這座城市“搶人”正進入nextlevel

2025.07.11
本文字數:3245,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秦新安
自年初“杭州六小龍”話題出圈以來,國內城市顯著加大了人才爭奪力度。其中,在話題中“躺槍”最多的深圳,更是動作頻頻。
上半年,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辦多場釋出會,反覆講解科創生態、營商環境和人才政策,多部門“一把手”輪番上陣。深圳的科技企業也積極出擊,揮著鈔票滿世界“搶人”。
進入下半年,深圳延續“攻勢”。僅7月上旬的短短十來天,就有至少3條與人才有關的新聞爆出。值得一提的是,3條新聞針對的都是高階甚至頂尖人才。
一位華南智庫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表明,吸引、培養和留住“高精尖”人才,已成為深圳人才戰略的重中之重。接下來,深圳的頭部科技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等,都將朝著這個方向發力。
1
本月初,一條來自科技領域的訊息引起網路關注——華為科學家委員會主任、半導體業務部總裁何庭波兼任高階人才定薪科科長。
外界解讀,這一由任正非親自簽署的人事任命,既體現了何庭波在華為的重要地位,也標誌著華為在高階人才管理上將更加進取。
何庭波何許人也?關心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的人可能較為熟悉。她是華為海思的創始人之一,長期主導華為晶片研發與戰略,被業界稱為“晶片女皇”。
2019年5月,在華為被美國政府列入制裁名單之後,時任華為海思總裁的何庭波第一時間向員工宣佈,過去十幾年為公司生存打造的晶片“備胎”全部轉正。此舉確保了華為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和戰略安全。
高階人才定薪科又是幹什麼的?這是華為於2021年成立、主要負責高階人才薪酬定級工作的部門。任正非曾在內部講話中明確要求:定薪科科員應為高級別人員,面對優秀人才敢於給出有競爭力的Offer。
由此可見,何庭波戴上的這頂“科長”帽子,分量有多重。外界預期,何庭波上任後,有望幫助華為吸引並留住更多頂尖人才。例如,在華為“天才少年”招聘計劃下,以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定向招募晶片設計、EDA工具等領域的稀缺人才。
2
這幾天還有一件跟華為相關的事值得一提。
7月8日,全球數智人才發展創新基地在深圳啟動建設,華為是共建單位之一,另兩家是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深圳人才集團。基地致力於填補國內ICT(資訊與通訊技術)根技術人才系統性培養領域空白,預計5年內培養高質量數智人才超20萬名。
華為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華為公司本部首次深度參與建設的全球人才培養標杆專案。
2022年11月,安永(中國)與華為聯合釋出的《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預測,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ICT認證人才缺口超2000萬,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新興技術的人才供給不足情況突出。
深圳的這一基地將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領域,依託“22+1”華為全系列認證體系(22個ICT技術+1個專案管理),搭建匹配數智化職業崗位及行業數智化轉型要求的課程體系。同時,將透過“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的培訓模式,面向技術技能人員、政企管理人員、培訓師資、院校學生等群體開展分層分類培訓。
“十五五”期間,基地還將釋出30個ICT新職業工種標準,推動“華為標準”“深圳標準”成為“中國標準”“全球標準”。
按照計劃,基地2026年要成為國家級產教融合示範基地,2027年成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30年成為全球數智人才培養高地。
3
華為和深圳政府的上述合作,可謂一拍即合。
作為國內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重鎮,深圳匯聚了華為海思、中興微電子、比亞迪半導體等知名企業,涵蓋積體電路設計、製造、裝置、材料等關鍵環節。
3年前,深圳曾釋出《培育發展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叢集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產業營收突破2500億元”的目標。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營收達2839.6億元,提前一年超額完成預設目標。
今年上半年,深圳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規模達1424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6.9%。
為了進一步做強這一產業,近日,深圳市又出臺《關於促進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並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賽米產業私募基金”,以“政策+資本”組合拳,支援產業全鏈條最佳化提質。
圍繞“強鏈、穩鏈、補鏈”核心目標,深圳從高階晶片產品突破、加強晶片設計流片支援、加快EDA工具推廣應用、突破核心裝置及配套零部件、突破關鍵製造封裝材料、提升高階封裝測試水平、加速化合物半導體成熟等方面,提出了10條具體支援舉措。
新的政策措施為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推力,也意味著對人才的更大、更高需求。為了共同的目標,政商攜手攬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成為當然選擇。
4
深圳創新有所謂“6個90%”之說,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在企業裡,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專案發明專利出自企業。企業是深圳吸引“高精尖”人才的主力軍和主戰場。
2019年,華為發起“天才少年”計劃,面向全球招募數理化、計算機及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青年人才,年薪動輒上百萬元。近日在資本市場出盡風頭的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彭志輝(網名“稚暉君”),便是華為"天才少年"的入選者。
上個月,華為招聘在其官方微訊號釋出了今年的“天才少年”挑戰課題,邀請全球青年才俊揭榜。課題主要涉及5個領域,分別是智慧聯接&計算、基礎研究與創新、智慧終端、雲計算和智慧汽車。
不只是華為,深圳的頭部科技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都在“搶人”。
4月中旬,超過60家深圳上市公司及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鵬城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組團去華東招聘,釋放多個高階研發崗位需求;5月下旬,榮耀啟動“全球百萬雄鷹計劃”,面向全球吸納技術領軍人才、銷售精英及優秀畢業生;6月中旬,騰訊2026“青雲計劃”啟動,以極具競爭力的薪酬職級,在全球範圍內招募頂尖技術學生……
這些招聘的共同特點是崗位多、價碼高,很多崗位可謂不惜重金。“深”字號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儼然已成為全球頂級人才的有力競爭者。
5
官方資料顯示,目前,深圳全市人才總量突破700萬大關,但其中高層次人才僅約2.6萬。深圳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中勝出,還需聚集更多“高精尖”人才。
近年來,深圳在這方面持續探索。比如,透過支援高校、科研機構等設立“特聘崗位”,授權自主評價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實現以“帽”取人向以崗擇人轉變;實施以企業為評價主體的人才評價機制,授權華為、騰訊、比亞迪等90餘家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累計評價超過10萬人次。
2023年11月,深圳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釋出《關於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實施頂尖人才匯聚專案(“頂才匯”),聚焦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高階裝備、海洋、低空經濟、新材料等領域,“一事一議”引進全球頂尖人才。
2024年4月,深圳市在之前試行5年的基礎上,正式出臺《傑出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實施辦法》。辦法規定,每2年遴選不超過10名“具有成為大師和戰略科學家潛力”的培養物件進行重點培養,每名入選者可獲得5年1000萬~2000萬元培養經費。
多年努力下,越來越多頂尖人才匯聚深圳。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資料科學學院院長戴建崗,到諾貝爾獎獲得者、深圳大學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主任巴里·馬歇爾,菲爾茲獎獲得者、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埃菲·傑曼諾夫等,熠熠生輝的名單不停延長。
2024年,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這對於目前只有17所高校、不到20萬在校大學生的深圳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成就。但作為國務院批覆的全國唯一“國家創新型城市”,這點“底牌”還不太夠打。
“接下來,我們將採取有針對性的超常規舉措,以誠意滿滿的‘橄欖枝’吸引更多的‘金鳳凰’。包括加力推出新一批人才評定、頂尖人才直認、重點產業緊缺崗位清單、人才褒獎激勵等系列新措施。”今年2月,深圳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表示。
在爭奪頂級人才這件事上,深圳正進入next level。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黃金平替”,單日大跌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