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再聯手!年入21億,中科院學霸幹出一個晶片IPO

「IPO全觀察」欄目聚焦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報道企業家創業經歷與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業模式和經營業績,並揭秘VC、CVC等各方資本力量對公司的投資加持。
作者丨巴里
編輯丨關雎
圖源丨midjourney
小米、華為或將再聯手投出一個IPO。
上交所官網顯示,國內第三大射頻前端晶片設計企業——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昂瑞微”)科創板IPO於近日獲得受理。
這家公司所做的射頻前端晶片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手機的“訊號收發管家”,是一個讓手機、路由器等裝置“聽得清、喊得響、不串臺”的關鍵晶片,直接決定你的訊號格數、網速快慢。
而目前全球六成的市場被國外巨頭所掌控。錢永學畢業於中科院、出自於有中國晶片“黃埔軍校”之稱的展銳系,正是看中了國產替代的機會,決定創業。
如今,其射頻前端晶片產品已在全球除蘋果外的前十大智慧手機終端中,實現規模銷售,每年晶片的出貨量超過10億顆,國內廠商中收入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今年以來科創板的第二個IPO專案,也是今年交易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業。
2024年6月,證監會發布“科八條”,明確提出支援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未盈利企業上市。

中科院學霸創業

手機廠商們聯手捧出一個IPO
現年47歲的昂瑞微創始人錢永學,在微波射頻領域深耕已逾二十載。
1999年,他本科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並順利考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攻讀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加入威盛電子擔任研發工程師,隨後進入被譽為開創中國射頻晶片先河的銳迪科(RDA)擔任研發經理。此後,他又進入畢昇微電子擔任研發部負責人。
這十年的研發與管理經驗,為他後來的創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2G/3G通訊時代,中國晶片產業依託龐大市場優勢加速崛起,培育出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手機處理器領軍企業,同時也催生了一批優秀的射頻晶片廠商。
然而行業資料顯示,國內企業在 2G/3G 晶片出貨量佔比高達 95%,4G 領域雖實現 30% 的出貨量佔比,但產品多集中於中低端市場,銷售額僅佔 10%。
這一結構性矛盾,成為錢永學決定創業的重要動因。

昂瑞微董事長 錢永學,圖源:昂瑞微公眾號

2012年,錢永學與楊清華聯合創立中科漢天下。2019年8月,公司完成管理層調整,錢永學接任董事長,並將公司更名為昂瑞微電子。2020年12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總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
據悉,昂瑞微以拳頭產品CMOS PA(基於CMOS工藝的功率放大器)起家,3G系列產品早在2015年就實現單月出貨量超過800萬套,佔有率國內第一。
成立至今,昂瑞微的核心產品線涵蓋三大類,超四百款晶片,每年晶片的出貨量超過10億顆。
包括:2G/3G/4G/5G全系列射頻前端、濾波器、物聯網SoC晶片、MCU、模擬訊號鏈和電源管理晶片等,主要應用於智慧手機、汽車電子、儲能、工業、高效能計算、物聯網、智慧穿戴等領域。
目前,昂瑞微射頻前端晶片產品已在全球前十大智慧手機終端中除蘋果外所有品牌客戶實現規模銷售,包括榮耀、三星、vivo、小米、OPPO、聯想(moto)、傳音、realme。
同時,射頻SoC晶片產品已匯入阿里、小米、惠普、凱迪仕、華立科技、三諾醫療等知名工業、醫療、物聯網客戶。
睿獸分析顯示,昂瑞微自成立以來已完成超過10輪融資,吸引了包括哈勃投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聯想創投、華登國際等知名機構的投資。
其中,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與哈勃投資分別持股 4.16%,分列第五、第六大股東。
股權穿透分析顯示,小米基金的實際控制人為小米集團及創始人雷軍,哈勃投資則由華為全資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小米、華為已經聯手投出高效能模擬晶片商納芯微、車載通訊晶片商裕太微等公司,並實現IPO。
從股權結構看,昂瑞微呈現分散持股特徵,單一股東表決權均未超過 30%,任何單一股東均無法對股東會決議形成控制或重大影響。
根據招股書披露資訊,創始人錢永學透過直接持股及一致行動協議,合計控制公司 發行前62.4309% 的表決權,為企業實際控制人。

年入21億、毛利20%

拿下國內廠商第三
昂瑞微採用輕資產的Fabless運營模式,專注於半導體晶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生產環節則交由第三方合作伙伴完成。
根據2024年4月9日釋出的《2024·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昂瑞微的估值達到85億元人民幣,位列榜單第976位。
圖源:昂瑞微
作為國內射頻晶片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昂瑞微在過去三年保持了快速的業務擴張。
據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營收分別為9.23億元、16.95億元和21.01億元,三年累計營收達47.1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0.88%。
儘管業務規模持續擴大,但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
2022年至2024年,其年度虧損額分別為2.9億元、4.9億元和6470萬元,其中2024年的虧損幅度顯著收窄。
昂瑞微在招股書中指出:“鑑於市場環境、行業競爭、客戶拓展及供應鏈管理等多重因素的複雜性,公司未來可能存在營業收入無法持續增長、短期內持續虧損的風險。”
此外,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17.06%、20.08%和20.22%,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從產品線來看,射頻前端晶片的毛利率相對較低,而射頻SoC晶片的毛利率較高。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昂瑞微的毛利率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產品結構來看,射頻前端晶片(包括5G、4G功率放大器及模組)是昂瑞微的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至2024年,該類產品對公司營收的貢獻佔比分別為80.95%、86.76%和85.21%。
與此同時,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依賴程度較高。
2022年至2024年,前五大客戶分別為公司貢獻了6.5億元、12.8億元和14.6億元營收,佔當年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0.44%、75.84%和69.52%。
研發投入方面,2022年至2024年,昂瑞微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7億元、3.96億元和3.14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25%、23.38%和14.94%。研發費用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射頻前端晶片作為移動智慧終端的核心零部件,是實現終端通訊功能的基礎,被譽為模擬晶片領域的“明珠”。
然而,由於技術門檻高、研發週期長,全球射頻前端市場的主要份額仍被美國Skyworks(思佳訊)、Qorvo(威訊)、博通以及日本村田等四家國際巨頭佔據,合計市場份額接近60%。
在國內市場,昂瑞微2024年的收入在國內射頻前端廠商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卓勝微和唯捷創芯。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Yole的預測,到2028年,全球射頻前端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177億美元增長至247億美元,2022年至2028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7%。
招股書顯示,昂瑞微本次衝刺上市計劃募集資金約20.67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資金將主要用於5G射頻前端晶片及模組的研發與產業化升級、射頻SoC晶片的研發與產業化升級,以及總部基地和研發中心的建設。

從中國晶片“黃埔軍校”

走出的創業者們
昂瑞微董事長錢永學曾任職於被譽為中國晶片“黃埔軍校”的紫光展銳系。
這一晶片領域的“黃埔軍校”孕育了眾多創業公司和行業領袖,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推動力量。
據創業邦不完全統計,從展銳系走出的創業者已創辦超過30家晶片相關企業。
其中包括翱捷科技創始人戴保家、恆玄科技創始人張亮、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開元通訊聯合創始人焦建堂和賈斌,以及隔空智慧創始人林水洋等。
這些創業者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國內晶片行業的中堅力量。
戴保家是國內晶片領域的知名連續創業者,現年69歲。
他本碩畢業於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學專業,並獲得芝加哥大學MBA學位。畢業後,戴保家曾於1986年創辦Excel聯營銷售公司,並於2001年創立通訊器件企業USI。
2004年,48歲的戴保家選擇回國創業,與合夥人魏述然共同創辦銳迪科(RDA),並擔任CEO,魏述然擔任CTO。
當時,中國射頻晶片市場幾乎被國外半導體公司壟斷,但銳迪科憑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管理團隊迅速打破這一局面。
2005年,銳迪科研發出國內首顆SCDMA射頻晶片,並在次年實現200萬顆的銷售量。2006年,公司推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靈通”射頻晶片,該晶片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一度達到60%。
這一成功不僅為銳迪科帶來了營收突破,也幫助公司熟悉了當時的手機市場。
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銳迪科迅速切入“山寨機”市場,推出多款適應市場需求的射頻晶片,與國際領先企業展開競爭。
2010年11月11日,成立六年的銳迪科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上漲19.44%。2012年,公司年營收規模突破28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銳迪科是國內首個將Fabless模式引入射頻PA晶片領域的公司。
透過與全球首家砷化鎵6英寸代工廠穩懋合作,銳迪科將製造環節完全交由晶圓廠完成。
儘管如今Fabless模式已成行業常態,但在當時這一模式極為罕見。
2014年7月19日,紫光集團以9.07億美元收購銳迪科,並與展訊合併成立紫光展銳,旨在打造國內積體電路設計領域的龍頭企業。
自此,成立十四年的銳迪科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市場。
被紫光收購後,銳迪科經歷了嚴重的人才流失,影響力逐漸減弱。
與此同時,從銳迪科出走的創業者們開始嶄露頭角,成為推動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投資機構的追捧。
戴保家在離開銳迪科後,於2015年創辦翱捷科技。
睿獸分析顯示,翱捷科技已完成十輪融資,吸引了阿里巴巴、紅杉中國、高瓴創投、IDG資本、中網投等數十家知名機構的投資。
2022年2月,翱捷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目前市值已超過410億元。
恆玄科技創始人張亮曾擔任銳迪科總裁及工程高階副總裁。2015年,張亮創立恆玄科技,分管運營的副總裁趙國光也曾在銳迪科負責生產與運營。
恆玄科技專注於為TWS耳機、智慧音箱等裝置研發音訊晶片,成立僅三年便實現盈利,五年內淨利潤突破6000萬元。
2020年,恆玄科技登陸科創板,成為國內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上市速度最快的案例之一。
除了戴保家和張亮,銳迪科還孕育了多位成功創業者。
例如,曾擔任銳迪科CTO的魏述然創辦了愛科微,專注於Wi-Fi晶片市場;分管PA事業線的陳俊和賈斌分別創立了宜確半導體和開元通訊;其他從銳迪科“畢業”的創業者還包括燧原科技的趙立東、三伍微的鐘林、隔空智慧的林水洋、思澈科技的王靖明、昱兆微的王方林、大有半導體的尹雪松、圭步微電子的羅為等。
一位熟悉展訊的投資人總結了展銳系創業者成功的兩大原因:一是從國產替代切入市場,二是真正回國創業,貼近本土需求。
如今,山寨機已成歷史,但銳迪科走出的人才正多點開花,活躍在晶片創業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推動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