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問世,標誌著計算機時代拉開序幕。彼時的ENIAC佔地面積約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量150千瓦,計算速度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1981年,IBM推出第一臺個人電腦IBM 5150,標誌著PC時代正式開啟。隨後的1985年,東芝公司推出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型電腦T1000,採用Intel 8086 CPU,整機重量約為2.9千克。
此後四十餘年,伴隨半導體工業的發展,計算機持續向著更高效能、更小體積、更低功耗迭代。如今,智慧時代的技術演進已經走到了AI、5G、雲計算的交匯點,高效能、靈活訪問、安全升級的雲終端將成為PC的全新形態——雲電腦將迎來繁榮發展。
國際資料公司(IDC)最新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國雲終端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4上半年中國雲終端市場出貨量達到166.3萬臺,同比增長22.4%。IDC預計,2024至2028年,中國整體雲終端市場規模有望超過615萬臺,五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5.8%。通俗來講,商業模式和產業鏈條已經打通,終端使用者以相對更加低廉的價格擁有云終端裝置即“雲電腦”服務。

整合雲網邊端,5G推動雲電腦普及
毫無疑問,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已經深刻變革了千行百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這一點隨著算力需求的提升而愈發凸顯。雲計算的本質是將大量的零散算力資源進行打包、匯聚,構建了一個“算力市場”,消費者或企業客戶都能夠按需付費使用,從而實現更高可靠性、更高效能、更低成本的算力。在資訊化與數字化升級覆蓋各行各業之際,算力雲化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端與產業端的不同需求,“萬物上雲”已是大勢所趨。
然而,在加速上雲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的網路問題逐漸浮現。如果將雲比作“算力市場”,那麼網便是市場中資源傳遞到終端使用者手中時不可或缺的管道——無論市場中的資源如何豐富、強大,如果管道老舊、狹窄或是不安全,使用者體驗都會大打折扣。
可以說,網路能力將直接影響“上雲”的效率與“用雲”的體驗。在雲計算發展初期,傳統網路的多項短板亟待加強,例如:
• 難以滿足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的不同部署方式
• 企業核心業務上雲後,對網路效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工業製造為代表的多個行業需要大頻寬、低時延、高可靠的穩定傳輸;
• 業務上雲後,企業的網路邊界被打破,傳統的資訊網路安全難以覆蓋雲-網-邊-端等全鏈條。
針對於此,“雲網融合”應運而生,通訊行業開始圍繞雲計算構建一張全新的業務網路,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邊緣計算概念愈發成熟,即邊緣雲,將雲計算的算力下沉,更靠近使用者,也就是終端,進而實現低時延與高安全性。至此,雲-網-邊-端架構已經形成並逐漸穩固。而隨著5G的出現,進一步推進了雲網融合,同時也為終端應用帶來了更多可能。
首先,5G的大頻寬、低時延、高可靠特效能夠充分釋放網路能力,提供穩定的傳輸通道。其次,5G能夠拓寬邊緣計算的應用場景,將核心資料留在本地,既保障資料安全,還能減輕中心雲的壓力,提升資料處理效率。此外,5G引入網路切片概念,與雲計算的結合能夠更好地承載不同任務型別,滿足差異化的頻寬與時延需求。
總結來看,5G的強勁效能為雲與邊緣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從而真正突破了終端應用的邊界限制,使使用者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線上服務。這也是為何雲終端在5G大規模推廣普及後,才迎來加速發展。
所謂雲電腦,是一種透過雲計算技術提供的虛擬化電腦服務,其將傳統PC所需要的CPU/GPU、硬碟儲存等功能全部放到雲端,由基礎設施雲來實現,並透過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虛擬桌面基礎架構)協議,使用雲端的計算資源,實現傳統PC的功能。雲終端只承擔本地與雲端的資料交換和同步功能,雲端的資料運算結果透過網路下行傳輸video stream到本地,透過雲終端呈現出來。
換言之,雲電腦帶來的變革,是將過去的“從雲端下載資料-本地處理資料-向雲端上傳資料”的過程,進一步簡化,變成“直接在雲端獲取並處理資料”。
雲電腦的概念及產品早在2009年前後便已經初見雛形,當時谷歌推出了以Chrome瀏覽器為使用者介面的、基於雲的作業系統Chrome OS,並在2011年的Google I/O大會上釋出了第一款Chromebook。但需要注意的是,彼時仍處於3G網路廣泛使用,4G網路部署的初期階段,WiFi覆蓋率也遠不及當下,加之初代產品功能有限,所以儘管Chromebook價格實惠,但初期銷量卻並不好,主要在教育市場推廣。
十餘年間,谷歌並沒有放棄這個理念超前的產品,Chromebook的功能還在持續迭代,並終於迎來了它的春天。
如上文所言,5G及全光網路的普及為Chromebook鋪就了發展快速路,而2020年的疫情爆發促使線上教育、遠端辦公需求大幅增長,可以說是Chromebook爆發的契機。當時便有外媒報道稱,Chromebook的出貨量增長了4倍多。IDC釋出的資料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谷歌ChromeOS成功超越蘋果MacOS,市場份額佔比達到14.4%,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作業系統。
可以說,Chromebook的厚積薄發也進一步昭示了,雲電腦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傳統PC的核心進化方向。
雲電腦效能強勁,大廠加緊佈局
相較於被裝置硬體能力限制性能天花板的傳統PC,雲電腦的優勢非常明顯。
首先,傳統的臺式PC雖然效能過硬,但是難以滿足移動辦公、異地辦公需求;而筆記型電腦雖然輕薄便攜,但是大多效能受限,很難完成動畫渲染、高精遊戲等任務,同時還存在資料易洩露、續航時間有限等諸多弊病,居家、出差等場景下很難快速、安全地訪問辦公機內網核心資料。而云電腦基於5G與雲計算平臺實現的算力擴充則能夠滿足傳統PC無法實現的高效能計算,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登入使用,透過對網路傳輸最佳化和調控,減少頻寬佔用與延遲,保證流程辦公體驗。同時,由於採用ARM架構,雲電腦的續航體驗也大大提高。
其次,傳統PC可能涉及多個地域分散管理,工作量大,辦公效率低,需要逐臺完成作業系統和軟體的安裝、升級,發生故障多需要現場維護,IT運維人員負擔重、效率低。而云電腦可以透過組織總部構建的“雲端”資源池,透過在各分支部署雲桌面的方式,運維人員可以透過控制檯遠端、集中管理分散在各處的桌面系統,將系統升級、故障排查、漏洞修復等置於雲端完成,實現高效運維。
此外,傳統PC資料易丟失,且資料外洩途徑多,外設、應用、網路管控困難,資料雖然儲存在本地,但往往缺乏備份,一旦出現硬體/系統故障或誤刪除,將導致資料永久性丟失。而使用雲電腦可對資料進行“分級分類”劃分,關鍵資料儲存在後端伺服器,保證資料不落地、不外洩,非機密資料可在本地操作,終端滿足輕量化辦公需求。
最後,在成本方面,高效能配置的傳統PC大多售價昂貴,單個元件的維修成本高,還易折損,需要定期換新,一般在5年左右便到達生命週期。而云電腦的效能與硬體裝置相關性低,主要成本集中在網路與算力資源,效能迭代升級甚至可以無需更換裝置。同時,雲電腦的最低能耗可以達到5W,終端故障率較低,支援遠端維護,能夠縮減執行和維護成本。
毫無疑問,伴隨大模型等AI應用的爆發式發展,脫離物理機全面上雲已是必然趨勢,藍海市場之下,新一輪佔位賽已經悄然開場,公有云廠商、IT綜合服務商、網路服務商等都開始依據自身經驗與優勢發力。海外科技巨頭谷歌佔據先發優勢,但微軟、亞馬遜雲科技等也基於自身雲計算能力開始了佈局;國內市場競爭同樣激烈,阿里、華為、聯想、中興通訊等開始提前卡位。
但值得關注的是,這場「諸神亂戰」之中,除了雲服務能力與定製化的場景支援外,5G網路效能才是實現一切應用的基礎,而這往往是科技大廠的技術軟肋,正因如此,雲電腦的崛起與蓄力爆發也在某種程度上為5G晶片廠商開拓了全新市場,同樣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前佈局。
舉例來看,中興通訊於今年4月釋出的全球首款二合一5G雲電腦,提供本地、雲端孿生模式,支援5G蜂窩網路。其搭載的便是紫光展銳5G晶片T760,支援2G至5G多模全網通,採用6nm EUV製程工藝,8核高效能CPU架構。基於展銳創新的多模融合架構和AI智慧調節技術,T760在效能、功耗、安全和生產力之間實現平衡,同時還提供Wi-Fi 5/Wi-Fi 6、5G雙網融合容災,大大降低通訊延時。這也為中興通訊的雲電腦提供了更高效能的網路支援,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辦公、教育、金融、甚至是製造業等豐富的應用場景。
除此之外,紫光展銳面向雲電腦市場,還提供了T820/P7885等5G晶片平臺,已助力多個品牌客戶在運營商端實現批量出貨,特別是在2024年,預計出貨將超百萬臺。同時,紫光展銳還積極與天翼雲、移動雲、阿里雲等頭部雲服務商合作,將5G技術應用到眾多的業務場景中。
在近日舉行的2024紫光展銳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紫光展銳平板產品線總經理李鵬進一步介紹了紫光展銳在雲電腦領域的優勢——搭載了紫光展銳5G晶片的雲終端裝置,可動態檢測鏈路質量,支援與雲服務商針對雲傳輸協議進行最佳化聯調,在5G和Wi-Fi兩個網路之間的進行智慧切換,進一步保障了穩定的網路連線,為使用者帶來超低延遲的辦公與學習體驗。
寫在最後
毋庸置疑,雲電腦目前尚且未能完全替代傳統PC,主要是應用場景尚未完全覆蓋,即使是B端市場也存在業務壁壘,同時,使用者教育仍處於初期,人們雖然已經適應了線上協作、遠端辦公、線上教育,但是對於資料的本地儲存、軟體的本地呼叫仍高度依賴,雲電腦革新PC尚需時日。
但可幸的是,目前在技術端已經初步搭建了穩固的地基,後續仍需要全產業鏈共同添磚加瓦,構建PC新時代!
參考資料:
1.《拐點將至,公有云部署雲終端市場迎來爆發期》,IDC諮詢
2.《5G雲計算齊發力,雲電腦的春天到了嗎?》,腦極體
3.《一則有趣的機場廣告》,鮮棗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