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自卑的孩子,與敏感內向無關,而是在釋放這3種訊號……

作者:蘭心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阿德勒說: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追求更優秀的自己。
對成年人來說,自卑是一種成長的動力。
但對孩子來說,一旦控制不好度,很容易阻礙進步和性格的完善。
自卑的孩子,表面看起來敏感內向,實際上是在表達內心的排斥與反抗。
當孩子出現這3種情況,恰恰說明他很自卑——
01
過分比較,害怕失敗
作為社會性動物,在群體中尋求認同,是人的天性。
但是,做什麼事情都要爭第一,沒達到預期就會崩潰,過度在意他人評價……
這些其實是自卑的表現。
小侄子今年剛上初一,小學名列前茅的他,現在突然掉到了幾十名。
表姐說,孩子現在一考完試,就把自己悶在屋裡偷偷哭。
“別人都太優秀了,我害怕大家看不起我。”
小侄子的自尊心很強,但是,強烈的自尊下,卻包裹著一顆自卑敏感的心。
自卑的孩子極其害怕犯錯,任何一點小事,都會成為他們“不如別人”的證據。
殊不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活出自洽的自我。
伍綺詩在《無聲告白》寫過一句話: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評價,找到真正的自己。
喜歡過分比較,在意輸贏的孩子,像陷入了死衚衕:
考試考得好,先是得意,而後開始恐懼被超越;
考試考不好,自我懷疑,害怕應對否定的評價;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無法樹立健康的自我評價體系,無法真正樹立自信。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沉溺:
第一,不當眾批評、打擊孩子,用鼓勵和讚揚,幫孩子提升自信;
第二,讓孩子多和自己比較,看到自己的成長進步,降低自卑感。
重要的不是“讓別人看見我很優秀”,而是讓孩子發自內心承認自己“很棒”。

02
表面平靜,內心敵對
阿德勒說,如果一個人強勢自滿、驕傲自大,那是因為他很自卑。
真正自信的人,從不需要刻意證明自己的強大。
反之,自卑的人,往往表面平靜、強勢,內心卻波濤洶湧。
心理學上有一種“被動攻擊性人格”,意思是透過消極被動的方式,發洩內心的反抗。
說的就是表面強硬、內心自卑的孩子。
常見的被動攻擊的標誌,可能包括生悶氣、拖延、冷臉、故意辦錯事等等。
他一句話不說,但是讓人明顯感受到敵意:
和孩子溝通,他總是刻意敷衍,“嗯”“啊”“好的”
越讓他寫作業,他越是拖拉磨蹭,故意反著來
你說喝牛奶對身體好,他故意買一堆碳酸飲料
和哭鬧、撒潑的顯性攻擊相比,這種平靜的方式,像在埋一顆顆炸雷,遺患無窮。
產生這種心理狀態,很容易理解:
在傳統觀念裡,表達憤怒是一件不被認可的事情,直面衝突、表達訴求是需要勇氣的。
很多孩子從小被教育要懂事、聽話,讓他們撕破臉吵架,簡直難於上青天。
所以,他們寧願採取這種被動攻擊,來發洩內心的不痛快。
面對這樣的孩子,不要採取同樣“硬碰硬”的方法應對。
房琪有句話說得很好: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自卑的孩子,與其說透過被動攻擊表達不滿,不如說在表達“想被愛”的需求。
不是所有的孩子自卑,都是因為缺愛;
但是被愛,一定可以幫孩子減輕自卑心理。
我們要用更濃烈的愛意,觸控孩子柔軟的內心,讓他感覺到自己被穩穩愛著。
幫孩子褪去強硬的外殼,告訴孩子勇敢發洩不滿。
在一次次練習和愛意包裹下,實現從自卑到自信的進步。

03
逃避心重,拒絕負面
最後一種自卑心理的訊號,是習慣性逃避。
和被動攻擊不同,逃避的孩子連表達不滿的心思都沒有,而是直接擺爛。
這樣的孩子,總是把自己假想成弱勢一方。
遇事第一反應是迴避,害怕隨之產生的負面體驗,加上內心不自信,會預設自己“一定不行”。
抖音上看過一個影片,學校舉行運動會,班主任邀請一個男孩參加。
男孩想都沒想,低聲拒絕:“我不行,肯定會倒數。”
老師溫柔地說:“還沒嘗試,怎麼知道一定會輸?老師相信你。”
你看,自卑的孩子就是這樣讓人心疼。
認定自己就是不夠好,為了避免負面體驗,乾脆不做任何嘗試。
孩子形成“逃避人格”,可能和他早期的一些體驗有關係。
比如,小時候弄壞東西被爸媽罵,上學時被朋友欺負,這些負面感受,會像夢魘一樣纏繞在孩子心裡。
但是,一個人無法表達不滿,久而久之會鬱結於心,形成心理疾病。
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未成年的孩子尚未形成穩固的價值體系,意識不到這一點。
這就需要我們幫孩子找到自信,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
當孩子遇到下意識恐懼的事,比如考試、交友、運動、演講等
你可以先親身師範,讓孩子親眼看到真實情況,而不是上來就打退堂鼓。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多向孩子傳遞積極訊號,讓他知道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試試看。
一次不行,就兩次,不斷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再來一次”。
熟能生巧,鼓勵、信任和理解,也會降低孩子的畏難情緒,一步一步開啟自己。

04
自卑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他需要你的幫助。
想讓孩子正確樹立自信,家長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讓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不被他人裹挾;
用愛和包容化解孩子的倔強,理解他的自尊;
引導孩子開啟內心的缺口,不斷嘗試新挑戰。
唯有如此,才有機會養育明朗自信、心中有光的少年!

今日推薦
《自卑與超越》
心理大師經典著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