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秋秋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
帶孩子在小區裡玩。
一個看起來約摸五六年級樣子的小女孩,騎車停在我們面前說:“阿姨,你能幫我開下瓶蓋唄?我擰不開。”
“可以可以……”我接過她手裡的礦泉水,想著一定要一把擰開,展現一下成為母親以後開發出的渾身力氣,沒想到試了兩次後才打開。
把水遞過去我還有點不好意思,女孩謝過我接過水說了再見,騎車離開了。
我是一個稍稍自卑的大人,而女孩的舉止是我理解的自信的外現。
有主動性、遇事積極想辦法、談吐大方得體、不掩飾也不羞澀,有由內而外溢位的能量。
自信這件事,解釋起來好像是自己和自己的事。
不過歸根結底,孩子自信的源頭是他的養育者,而後才在對世界的不斷認知中確立對自己的信任感。
父母是可以為孩子的自信添磚加瓦的。
想要養一個自信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01
父母不自卑,孩子更容易自信
聊自信,就不得不提自卑。
人或多或少都會自卑。自信和自卑也並不是總是對立,水火不相容。
正如《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自卑更像是一種保護殼。
“很多事我只要躲過去,就沒人知道我不自信。”
“我只要是個自卑者,怯懦、小心翼翼,那你就無法要求我更多。”
“我都說我這也幹不了那也幹不成,我就是無能,你還能怎麼質疑、打壓、批駁、糟蹋我?”
如果一直處在受害者身份,停留在原地,“自卑不是我的錯,要是我的父母不那麼對我,我能自卑嗎”而不自救,結果只能是白白浪費人生。
作為一個自卑的父母,常常覺得無力,又甚想掙扎。
掙扎就對了。
父母一旦走過自卑,把自我價值放在人生排序的頂端,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孩子很難不自信。
02
對單一評價體系提高警惕
自卑的父母,總會陷在自我懷疑的漩渦:我沒錢/沒能力,所以沒資格自信。
於是,自卑的孩子,也總會陷在自我懷疑的漩渦:我不優秀,所以沒資格自信。
其實,人到底是因為優秀才自信,還是因為自信才優秀,就如同“有錢才自信還是自信才有錢”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理解也會造就不同的體驗,不同的體驗又來加深或者解構了某種理解。
有人認為,成績好、賺大錢是成功;
也有人認為,皮實、心態好才是範本。
雖然兩者不衝突,但想能獲得更深遠的成功,成績和有錢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

“沒辦法,社會是這樣的,不這樣不行啊……”
真的是這樣嗎?
就像沒有一個孩子的夢想是買房買車一樣,父母也不要讓自己的心“死”在成為父母之後。
父母少聽聽“別人”,多聽聽自己,掙脫社會標準的綁架,才能專注於放大自我的優勢,關注當下的時光,自身的能量也會傳導給孩子。
03
對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和接納
前段時間,一位學渣的父親在家長會的發言引起大家的關注:
“我兒子學習成績特別差,給班裡嚴重拖後腿了,真的很抱歉,
但是我依然相信他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即便他成績這麼差,他依然能吃能睡能喝能玩。
他的心態,比我還強大,而強大的心理和情商同樣是進入社會很重要的東西。”
有父母全心全意的愛和接納,孩子才能更清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想法和願景,併為之努力前進。
愛和善意,一定比鞭策和苛責更能幫助人成長。
父母要相信:各花有各香,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真正的愛,就是發現、認同和發展個體的獨特價值。
04
多給孩子正向評價
心理學家拉康說過:所有的潛意識,都是來自他人的話語。
看過太多的父母,用貶低的語言嫌棄自己的孩子“矮”“胖”“黑”“醜”“差”。類似的標籤還有懶、笨、馬虎、不小心、不聽話、固執、事多、自私……
父母想透過這種方式,促使孩子自省和進步,但孩子聽到的卻是:我不好、我不會、我不懂、我不行……如此糟糕的感覺會成為孩子的噩夢。
一個網友分享:
我從小就有多條明顯的頸紋,對於這一點我特別自豪。
因為奶奶從小就說:“你是富貴命啊,天生帶著項鍊來的太有福氣了!”
還指著電視上的菩薩戴的瓔珞、大臣們戴的朝珠給我看,我深以為然。
後來上了大學才看到有除頸紋的保養品廣告,隱約覺得這個好像不太好。
但我同學勸我別自卑的時候,我又會在心裡想:你在說什麼胡話。何止不自卑,這是我命中主貴的象徵。
孩子是父母生活中的光。
父母,也是孩子生命中的光啊。孩子幼小的時候,你曾經是孩子的太陽、孩子的宇宙。
作為孩子世界圖譜的大部分,父母的評價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父母眼裡的孩子會決定孩子眼裡的自己。
正如馬丁·塞利格曼所說:「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多給孩子正向評價,讓孩子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這是他生髮出力量的原動力。
同時,鼓勵孩子支援別人的自信,至少不做煽動他人自卑的人。
有位博主的影片中說:
“我忽然發現,我似乎不如我的孩子。
跟果果聊天,聊到班上同學的成績,我忍不住問他,誰的成績不太理想,考得比較低?
他說,這個問題我不太好回答你,雖然你是我的媽媽,但是說出人家的名字也太不尊重人家了。我有點愣住了,立刻結束了這個話題……”
分數低,不代表不需要尊重。
尊重每一個個體,至少不做有損別人自尊的事情,也是在為別人的自信做出自己的貢獻。
05
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自信,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對事情的掌控感。
孩子一旦體驗到自己的選擇權、支配權和決定權,就不再甘心受到粗暴的“指手畫腳”,即便父母會把這種指手畫腳美化為“為你好”。
讓孩子自信,父母要有所給——給的是信任、尊重,有所不給——不給的是束縛。
當你信任孩子,預設孩子是有能力解決一些事情的,就不必事事牽掛和代勞。
我們的信任、尊重,會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滋養孩子,讓孩子自信,自強。
給孩子獨立的機會,慢慢放手:
常說“我們試試”,給孩子機會做一些事,哪怕會出錯會闖禍;
常說“你可以自己決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常說“你進步了”“你完全能做到”,為孩子積累自我效能感。
一旦孩子確認自己的主體性,當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怎麼渡過難關,而不是“為什麼別人都有人幫,我卻沒有”。
06
帶孩子多體驗,建立成長型思維
解決小問題獲得小自信,解決大問題獲得大自信。
自信心是同世界交手的過程中一點點累積的成功經驗而來的,是從把“做不到”變成“做得到”中來的。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根據對能力發展的認知,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fixedmindset) 和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 。
固定型思維的人規避挑戰、痛恨變化,甚至覺得自己沒能力改變現狀。
成長型思維的人願意迎接挑戰,因為這是向上的階梯;把每次失敗都當成進步的機會,認為凡事皆有可能。
當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對自己信心十足,就能在遇到困難時依然想要嘗試,相信越努力越聰明,從而不斷挑戰自己。
成功既可以複製出成功,也能衍生出自信。
當孩子順利學會騎平衡車時,誇獎孩子手腳的配合、身體的平衡感、一次次的嘗試,能教會孩子正確歸因:
我能成功,是我不斷努力得來的。我很厲害!我相信我自己!
這些經驗可以複製到騎滑板車、腳踏車等邏輯相似的事情上。

當孩子做不到某事時,不要批評孩子蠢和笨,而是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沒做到,是練習不夠,是掌握不熟練,是關鍵點沒看清……試試把障礙一一掃除,看能不能做到。
成長型思維就是讓孩子坦然“慶祝失敗”:
失敗就是快成功了。失敗一定會帶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
07
孩子接觸多元世界,
才能跳出父母和身邊人的評價
同一時間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連白天和黑夜都可以顛倒;
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有人996有人朝九晚五,並不一定誰比誰幸福;
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並不妨礙生活的有滋有味;
有人享受大城市的便利和光鮮,也有人愛著小縣城的安定和人氣……
觀過世界,才有世界觀。
多帶孩子走出去看看,見人見天見地見世界。
多閱讀,看紀錄片,開啟世界的大門,低成本涉獵更大範圍的知識和技能。
去看腳步無法丈量的土地,去讀身體無法經歷的故事,去學身邊無法學到的技能,增加對世界的瞭解和認識。
回到最初的問題,人是先自信才優秀,還是先優秀才自信呢?
追求自信,會得到優秀,追求優秀,也會得到自信。
如果非要分先後,那“以微小的力量主動開創”的思維、認知、行動一定在自信和優秀之前的。
願我們在成為父母之後依然“活著”,主動開創自己的人生。
也請讓孩子相信,自己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