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閱兵

4月30日,越南在胡志明市舉行大型慶祝活動,紀念越南戰爭結束和祖國統一五十週年。
1975年的這一天,北越人民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持續近二十、造成約300萬越南人和近6萬美國人喪生漫長戰爭就此結束。
蘇林在慶典上致辭,他形容越戰結束是“正義戰勝了暴政”,還額外強調“我們的成功要歸功於蘇聯和中國的大力支援”,以及“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進步人士”。
隨後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上,有來自三個友好國家的方隊跟越南人民軍、公安軍一起參加了分列式,分別是中國、寮國和柬埔寨。
此舉被認為有強調中越友好關係的意味——越南官媒報道時指出,超過30萬中國士兵在越戰中支援北越人民軍。
回顧世界各國的宣傳敘事,特別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往往需要一些宏大歷史事件來增強對內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對於人口結構異常年輕化的越南人來說,許多人對這場半個世紀之前的戰爭了解甚少,透過近期越南官媒和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宣傳,很多青年人都感到十分自豪。
有媒體打出了這樣的標題——“越南Z世代為50年前的軍事勝利著迷”。

閱兵式現場的花車和胡志明像。儘管南北越統一時胡志明已經逝世,但由於種種原因,越南還是習慣於把大多數歷史功績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並把黎筍時期淡化處理。

蘇林、梁強與越共前任領導們一起觀禮。

2015年慶祝統一四十週年時,代表越共發表演講的是時任總理阮晉勇(四駕馬車排名第三),而非阮富仲。再往前追溯,2005年三十週年慶典時是時任越南國家元首陳德良(四駕馬車排名第二)發表的講話。

受邀出席閱兵的外國方陣只有中國、寮國和柬埔寨,其中中方是首次參加越南閱兵。

越戰期間,寮國和柬埔寨跟越南同屬一個戰場,美軍以打擊越南補給線(胡志明小道)為藉口經常轟炸柬埔寨和寮國,並允許地面部隊和特種部隊入侵柬埔寨以建立親美政權。

蘇30MK2戰機進行表演。目前越南空軍的主力是35架蘇-30和12架蘇-27,最近傳出有意採購約24架美國F-16V(F-16最新型)的訊息——美國於2016年解除了對越南的武器禁運
借古鑑今,下面以越戰為例,聊聊美國“體面撤退”的故事。
與今天蜻蜓點水般介入烏克蘭不同,巔峰時期越南境內的美軍一度有50萬之眾1968年戰爭開支高達美國GDP的2.3%,同比例換算到今天相當於花了6000多億美元/每年,是援助烏克蘭金額的十倍。
像前段時間被特朗普關閉的美國國際開發署,這個機構當時在南越有大量預算和開銷,有人戲稱就像另一個“總督府”,比西貢政府擁有更大的權力。
跟今天的特朗普類似,1969年尼克松也是打著結束越戰旗號上臺執政的。
這一時期,尼克松從對蘇關係、對華關係已經跟北越直接談判等幾個維度入手,嘗試“體面撤退”。
接下來的三年多里,美國和北越處於打打談談、邊打邊談的狀態,共舉行了201次公開會議、45次高層閉門會議、500次記者會1000次採訪。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美國方面將談判分為兩種——公開會談和秘密談判,兩條線同時推動,成果分階段落實。
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協約》正式簽署,四個簽字方分別為美國、越南共和國(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其中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是1960年底由北越支援成立的一個組織,大家可以理解為白區政府民族解放陣線是它檯面上的名字,背後越共南方局。
除公開協議外,美國繞過南越政府與北越達成了諸多秘密條款,比如許諾不干預未來越南政局等——這一切南越政府都被矇在鼓裡。
心急如焚的美國人在條約簽訂後的兩個月就匆匆撤退,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給阮文紹。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協議”本身並不重要正如尼克松說的,美國只是需要一個“保持顏面、靜悄悄、體面撤走”的遮羞布而已。

1973年1月23日,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越南領導人黎德壽在巴黎簽署停火協議後握手致意。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把那一年的和平獎頒給他們,但基辛格深知劇變將至,不敢去領獎,找了美國駐挪威大使代領,黎德壽則乾脆拒絕去領獎
1973年美軍陸續從南越撤出,戰場形勢迅速向有利於北越的方向發展,南越統治區域逐漸被壓縮至以西貢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
1975年1月,北越發起決定性攻勢,南越方面則重演了1949年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的畫面。
最後時刻,白宮緊急要求美國國會批准給南越提供7.72億美元軍事援助,但國會否決了這一提案。
事實上,1973、1974、1975年美國給南越的援助不斷減少,對於一個已經決定放棄且即將失敗的場子,熟悉經濟學“沉沒成本”理念的美國人顯然無意再往裡面砸錢。
西貢陷落的最後兩天裡,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僑行動——“常風行動”。
當時有大批越南人乘船四處逃難,香港是首選地之一由於連年戰亂,北越和南越都有大量難民赴港,導致越南人因意識形態不同經常在香港街頭火拼打架。
很多越南人因無正經工作,被黑社會吸納淪為打手,甚至在道上誕生了所謂的“越南幫”。

尼克松在做撤出越南的政策說明與面對類似局面的前任相較,特朗普的烏克蘭政策更加“民科”一些。
臺灣學者嚴震生對越戰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論:
今年是越戰結束50週年,美國在越戰結束前有所謂‘越戰越南化’的策略,就是美國想逃離一個戰場時,就會讓戰爭當地化,阿富汗、烏克蘭皆然,臺灣也要當心未來臺海若有衝突,美國是否也把臺灣問題臺灣化?
無獨有偶,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也坦言(《新加坡外長預測中國》):
臺灣人都知道,美國對臺政策的形成不是出於愛臺灣,而是因為臺灣是用來對付中國大陸的一枚重要棋子。利用外部強權來實現自身政治目的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很多宣稱支援臺灣的西方政治人物幾乎不瞭解臺灣地理,更不要說歷史和文化。
近期,俄烏局勢的發展似乎正不斷印證兩位學者的判斷——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和特朗普本人接連對烏克蘭戰爭做“撇清式發言”,魯比奧稱:
“這不是我們的戰爭,我們沒有發動這場戰爭。美國過去三年一直在幫助烏克蘭,我們希望它結束,但這不是我們的戰爭。”
特朗普則在當地時間4月18日記者會上表示
“俄烏衝突是拜登的戰爭,我只是想幫幫忙這是一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
不得不說,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烏克蘭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冷戰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