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往事

1954年日內瓦會談初期,美、英、法代表連同寮國、柬埔寨的外長都堅持要求越軍從老柬兩國撤離,而越南方面則表示無法接受。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一度告訴周恩來,他已建議各國外長們“即可先行回國”——這無疑是會議要失敗的警訊。
正當中國無法跟越南盟友達成一致意見之際(越共堅決不肯放棄在寮國和柬埔寨的影響力),同樣擔心和談破裂的法國代表竟然主動找到了周恩來,想聯合中方共同挽救局面。
法國是這樣勸說中國的:
第一,如果中南半島的問題無法在日內瓦會議上解決,它大機率會被提交到聯合國,到那時中國將沒有參與的機會。
第二,中國最大的關切是不讓美國干涉越南局勢,並阻止東南亞版“北約”的形成,而一旦不能夠勸說越共讓步,“最壞的局面”就很有可能發生。
1954年6月23日,周恩來會見法國新任總理弗朗斯,這是中方第一次會見西歐國家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
概括來說,當時各方對於越南問題的立場大致是這樣的:
中國
希望和談成功,儘可能促成南北越劃“線”而治。
中國的初衷很容易理解,我們剛剛在朝鮮和美國人打了三年,消耗巨大,如果越南繼續打,國內還要不要搞建設了?
法國
希望和談成功,儘快拋掉越南這個燙手山芋。
從1946年初算起,法軍已經在越南山溝溝裡摸爬滾打了八年了,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眼睜睜地看著越共力量日漸強大,消滅胡志明的希望日趨渺茫。
如今奠邊府戰役大敗,一萬多戰俘在越共的手裡,國內輿論波濤洶湧,法國早已無心戀戰。
英國
希望和談成功。
在英國人看來,越南戰爭就是朝鮮戰爭2.0,無非換了一個地方打;西方陣營對越南介入的升級必然導致中蘇陣營介入的升級,毫無意義。
只不過英國並不處於當事人的位置,對會議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
蘇聯
希望和談成功。
要是斯大林還在,日內瓦會議可能根本就開不起來,不過換成赫魯曉夫和馬林科夫後,他們對西方的態度整體有所緩和。
克里姆林宮裡誰說了算都還沒搞清楚呢,花費那麼多心思到萬里之外的越南幹什麼呢?
美國
與會的五大國中,美國是唯一一個不希望和談成功的。
國務卿杜勒斯在會前就確定了阻撓會議的方針,軍方同時做好利用會議破裂為藉口,對越南進行大規模軍事幹預的準備。
為什麼美國一定要介入一個遙遠國度的內戰呢?
單從經濟利益出發考量,越南對美國來說幾乎毫無價值,但是早在杜魯門政府時代美國即已形成“冷戰思維”——戰略決策基於地緣和意識形態,而非經濟利益。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曾明確指出:
“對我們來說,共產主義擴張到中國是一次慘痛的政治失敗,如果讓它再橫掃東南亞,我們就會遭遇一場更大的失敗。其影響所及,在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中東和已經嚴重暴露的澳大利亞,都能夠感受到。”
某種意義上講,此時中方的立場跟法國比較接近,而北越則跟美國接近,不希望就此和談。

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代表團總部懸掛的金星紅旗。

外交是很有藝術水平的一門工作,不得不說,法方代表的兩點理由打動了中國。
6月1日,周恩來親自與法國外長皮杜爾會談,告訴他中國最關心的是“來自美國的干涉並威脅中國安全”,同時安撫皮杜爾稱:
“越共並不想在會議桌上獲得戰場上所得不到的東西,法國不要輕易放棄達成協議的機會。”
之後中方又跟英國統一了意見:和平協議分兩步走,首先停戰,然後是越南撤軍、寮國和柬埔寨內部問題用民主方式政治解決。
6月16日下午,中方在正式會議上丟擲該方案,得到英法支援,日內瓦會議期間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關於在柬埔寨和寮國停止敵對行動的協議》達成,為之後和平協議的簽訂鋪平道路。
這一過程讓中國外交團隊意識到,透過合理妥協而不是毫不退讓的鬥爭,更有可能得到設想的結果。
《日內瓦協議》中對原法屬殖民地的劃界
停火完成後,下一步是和平協議。
6月17日,法國弗朗斯政府上臺,向民眾立下一個月之內和平解決越南問題的軍令狀,否則自動辭職。
越南方面一看法國自己給自己設定了“deadline”,便想抬高要價。
7月2日,周恩來飛回廣西柳州約見胡志明和武元甲,三天內連開八次會議。
武元甲詳細彙報了奠邊府戰役之後的軍事形勢,周恩來聽罷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
“如美國不干涉,法國照樣增加兵力的情況打下去,我們多久能夠完全獲勝?”
武元甲表示要兩三年,胡志明則表示至少三五年。
周恩來解釋道,由於印支問題直接影響法國,因而也就隨著影響歐洲的形勢,現在主和的弗朗斯政府執政,正是達成和平協議的最佳時機,不僅中國,蘇聯也希望爭取法國。
面對來自中方的壓力,胡志明做表態發言道:
“現在越南是站在十字路口,可能和,也可能戰;爭取和,準備戰。我們要幫助弗朗斯,使他不下臺,這對我們有利。”
於是中越雙方人員連夜起草好檔案,最終促成了《日內瓦協議》的簽署。

出席日內瓦會議的越南代表團。在越南歷史書中這樣描述這段歷史:“1954年5月8日奠邊府勝利一天後,日內瓦會議開始討論越南和印度支那問題,越南副總理范文同率領的越南代表團昂首挺胸入場,展現出勝利民族和正義國家的姿態。

《日內瓦協議》簽署後,法國人終於灰溜溜的撤了,美國人粉墨登場。
為了對抗胡志明領導的北越,美國政府定改造之前法國留下的“落後性質政權”——保大帝政府。
保大帝是越南阮朝末代皇帝,本名叫阮福晪,保大是他的年號,類似乾隆。
保大帝1913年出生,自幼留學法國,因為這種經歷,法國人很喜歡用他做傀儡。
日本侵佔東南亞後,出於穩固局勢的考慮沒有動保大帝,還是立著這塊牌坊。
直到1945年胡志明在河內發動“八月革命”,保大帝才被趕下臺,流亡至香港。
不久法國人捲土重來,保大帝便再次被邀請回越南執政。
1954年,美國從法國手裡接過南越,準備振衰起敝、革故鼎新。
幾經物色,艾森豪威爾選中阮朝的前吏部尚書、時任保大政府內閣總理的吳廷琰做新代理人。
在美國人的協助下,吳廷琰於1955年10月發動政變,驅逐了保大帝;保大被迫流亡法國,直至1997年才離世。
保大帝(中)與漂亮的南芳皇后一起視察。法國殖民時期一直保留著當地皇室政權作為傀儡。
廢除保大後,美國按照自己熟悉的模式在南越搞起了總統制。
艾森豪威爾政府十分上心,以每年2億美元財政援助和大批無償軍援做支撐,希望推行美式民主,為東南亞地區打造出一個文明向上的“樣板國家”。
可惜事與願違。
原本美國是想把保大帝這個封建皇帝廢掉,換一個思想上認可共和制的領導上臺執政,怎料吳廷琰剛愎自用、推行家族統治,每年拿了大把美元援助不說,還搞得下面反對聲音此起彼伏,很讓華盛頓頭大。
按照1954年7月21日九國外長達成的《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南北越要在1956年7月前實行普選。
結果中央情報局經過一番摸排測算發現,如果在全越推行選舉,胡志明將以80%的絕對優勢擊敗吳廷琰。
美國自然不敢冒這個險,所以《日內瓦宣言》裡的選舉也就不了了之。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爾出任總統。
新官上任三把火,肯尼迪馬上在越南發起了“特種戰爭”,準備動用特種部隊清除越南境內的“反對分子”。
美國大兵乘著直升機穿梭在越南叢林中搜尋目標,武裝起來的南越部隊則在下面負責幹掃蕩的髒活累活。
那段時間美國人可謂是費勁腦筋,不僅直接參與掃蕩,還發明瞭一些奇怪的招數,如戰略村。
“戰略村”是美國主導下在南越農村地區專門建設的人工村落,其住民為強制遷移而來。
該計劃始於1962年,得到了美國的資金支援和指導,目的是隔斷南越農村人口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聯絡,避免農村地區落入越共遊擊隊之手。
然而農民政策畢竟不是美國的強項,到1963年底,許多戰略村已空無一人,工事上的貴重金屬則被游擊隊員和逃走的村民悉數帶走。
一位記者寫道:“一排排沒有屋頂的房舍,看起來就像是小孩子搭起來又調皮地放棄的小玩具屋。”
實際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朝野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當核壟斷地位被蘇聯打破後,派出龐大的常規部隊赴亞洲打一場難以看到盡頭的戰爭,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但出於顧及美國作為全球霸權的“顏面”和國內政治正確情緒的考量,又不能拋棄南越,於是便導致了騎虎難下的局面。
持續二十年的越南戰爭很像是一場放大版的阿富汗戰爭,到了末期,白宮決策層已經是焦頭爛額,喪失了應有的理智與冷靜。
搜尋越南村莊的美軍
南越“戰略村”
1963年11月,忍無可忍的肯尼迪指示中情局策劃政變,槍殺了吳廷琰,換成南越的陸軍司令楊文明上臺執政。
說來滑稽,就在吳廷琰被槍殺三個星期後,肯尼迪自己也被槍殺。
不過整體來看,從1954年日內瓦會議結束至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這十年是越南相對消停的時期。
其中既有美國大選換屆(1960)和肯尼迪遇刺(1963)的原因,也有南越方面保大帝、吳廷琰、楊文明、阮慶、阮文紹輪番登場,局面一團糟的原因。
按照中國官方的表述,抗法援越戰爭是1950~1954年,抗美援越戰爭是1964~1973年,二者的空檔,便是中間這十年。
五六十年代的南越首都西貢(今胡志明市)
時間來到1964年7月31日。
這一天,南越海軍的幾艘小炮艇在美軍驅逐艦“馬多克斯號”的護航下北上挑釁,炮轟北越在北部灣沿岸的兩座小島。
8月2日,“馬多克斯號”驅逐艦稱在離海岸30海里的國際水域內遭到3艘北越魚雷艇的襲擊。
兩天後的8月4日,美軍航空母艦“提康德羅加號”和兩艘驅逐艦再次聲稱被北越雷達追蹤並遭受攻擊,於是五角大樓急調在香港訪問的“星座號”航空母艦馳援北部灣。
總之就是美艦很無辜,北越魚雷艇咄咄逼人,還直接發射魚雷攻擊美軍驅逐艦,美艦僥倖避開,命懸一線。
事件發生後,約翰遜向全體國民講話,稱“美艦和平的航行在北部灣上,卻遭到北越軍艦的襲擊……”
早在越戰尚未結束的七十年代初,美國國內就有聲音懷疑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自導自演的,並提出了諸多證據。
三十年後的1995年,越戰期間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訪問越南,在會見武元甲時,麥克納馬拉悄悄問道:“1964年8月4日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武元甲回答說:“8月4日那天,絕對沒有發生任何事情。”
1966年,約翰遜駐越美軍司令威斯特摩蘭在越南金蘭灣基地
不管怎樣,北部灣事件成為越戰的分水嶺,次日,蓄謀已久的美軍出動大批飛機轟炸北越。
北越方面不甘示弱,派精銳325師進入南越領土內集結,標誌著北越正規軍正式發起對南越的進攻,戰爭全面升級。
1964年11月,成功煽動起民族情緒的約翰遜在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的選票當選總統,一時間美國國內頗有珍珠港事件後同仇敵愾感覺,要同胡志明決一死戰。
至1964年底,美國派遣到南越的部隊已增加到三萬多名,在1966年的巔峰期,有高達40萬美軍駐紮在越南。
面對美國大兵壓境,1965年4月,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和國防部長武元甲等人受胡志明委託率訪問中國,希望中國擴大援助規模並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隊。
中方是這樣表態的:“是越南需要的,我們就優先供應”,“要把援助越南南方的問題看作我援外工作中頭等重要事情”。 
於是大量的坦克、槍、炮,以及各種軍需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北越,甚至連北越部隊的軍裝都是中國方面提供的。
不僅如此,中國方面還派遣了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隊趕赴越南,基本承擔了整個後方的戰備保障工作,越軍只要負責前線作戰就好。
巔峰時的1967年,共有17萬中國軍人在越南參加戰鬥。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中國幾乎是越南唯一的外援。
隨著古巴導彈危機謝幕,赫魯曉夫開始走“緩和路線”,蘇聯方面在北部灣事件爆發後還專門向美國方面解釋,稱“蘇方是從公開渠道瞭解到訊息的”,極力撇清關係。
相應的,在六十年代著名的“中蘇論戰”中,越南基本是站了中國一邊,赫魯曉夫甚至一度考慮要像對中國一樣徹底斷絕與越南的關係。
直到勃列日涅夫上臺,蘇聯才重新拾起對越南的援助。
美國人收藏的“胡志明小道”腳踏車。“胡志明小道”是一個複雜的路網工程,透過越南、寮國交界處的山脈向南方前線的北越部隊運輸物資
越南戰爭的形態是“南打北炸”——戰爭主要在南越境內打,而17°緯線以北美軍只是轟炸。
當時武元甲率領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美軍的空襲進入南方集結,然後與美軍開戰。
為什麼美國陸軍沒有越過17°線直搗河內呢?
因為中國方面發出了警告:“決不會坐視美軍地面部隊越過17度線”。
此一時彼一時,1965年美國注意到了中國的警告,所以當美軍前線司令部向五角大樓請求允許裝甲部隊越過17度線攻擊越共部隊時,始終沒有得到批准。
不僅如此,由於飛機很容易一腳油門飛過界,美國人還把中越邊境幾十公里內劃了一個“緩衝區”,要求飛行員不要轟炸該區域內的目標。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北越的重工業都放在中越邊境一帶,也成為1979年時我方重點打擊的物件。
整個越戰期間,北越和美軍沒有打幾次像樣規模的戰役,1965年11月的德浪河谷戰役勉強算一次。
當時美軍一部與北越精銳第66團遭遇,三天激戰後,北越陣亡1500餘人,美軍陣亡300人。
此後北越開始儘量避免與美軍發生正面衝突,改而採取游擊戰的戰術。
直到1968年初的溪山戰役,美軍依照十幾年前奠邊府法軍的思路,建立起堅固據點誘使北越軍隊來攻。
很可惜,北越沒能複製奠邊府戰役的奇蹟,在付出重大傷亡後撤退。
不過除了溪山戰役外,整個1968年春天北越的攻勢都非常順利——南越36個省會、5個大城市、64個縣城、50個戰略村,以及西貢機場、南越總統府和南越總參謀部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甚至連美國駐西貢大使館也遭到越共敢死隊夜襲,引發美國輿論譁然。
西貢美國大使館鐵門。1968年1月31日夜,19名越共敢死隊員突擊美國大使館,震驚世界。
這一時期北越越戰越勇有著很深刻的歷史背景。
大概從1966年開始,勃列日涅夫為拉攏北越加大了對其援助力度,至1968年,“蘇援”的數量已經超過“中援”,北越也開始慢慢向蘇聯轉向。
就像我們在《全面戰備》中提到的那樣,被中國寄予厚望的越南並未在1969年的危機中支援中國,這讓中方非常寒心。
所以這一年中國開始陸續撤回援越的部隊,其他物資等援助也慢慢減少,至1970年7月全部援越部隊撤回境內。
歷時五年多的抗美援越作戰中,部隊及工程技術人員共有1400多人犧牲、4200多人負傷。
約翰遜與尼克松進行交接,1969年
1968年正好是美國的大選年,這一年裡美軍陣亡16508人、傷92817人,引起國內強烈震動。
經常有西方媒體嘲笑俄羅斯青年逃避徵兵跑去土耳其和中亞,其實當時美國國內青年避戰的情緒更濃,一批又一批躲到加拿大。
面對此起彼伏的反戰浪潮,原本透過“平權運動”“福利社會”等一系列政策大獲民心的約翰遜開始遭到選民拋棄。
在新罕布什爾州民主黨總統初選中,約翰遜慘敗,隨即宣佈放棄競選連任。
而八年前遺憾敗北的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此時打出了“我們陷入戰爭,需要和平”“我們陷入分裂,需要團結”的響亮口號。
歷史的機遇正在向越南和中國招手。
尼克松提出撤退後,阮文紹曾傷心痛罵其拋棄南越人民,最後尼克松留了10億美元給南越政府,任其自生自滅。
七十年代初,越南戰爭開始像1952年的朝鮮戰爭一樣,打打停停,打打談談。
巴黎那邊基辛格談不下去了、北越不買賬,一個電話打回華盛頓,尼克松就指示美軍再轟炸一輪,迴圈往復。
在與越南談判的同時,尼克松也把改善對華關係擺上了桌面。
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曾兩度秘密訪華,其中的一個關鍵議題就是越南。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時,正值中國農曆春節假期,當時中國大使館按慣例邀請越南有關單位參加春節聯合會,但越南人卻拒絕出席。
為了不影響與越南的關係,尼克松結束訪華不久後的3月3日下午,周恩來還專門跑了一趟河內向黎筍解釋。
儘管周總理耐心解釋,但還是遭到越南方面的嚴厲指責——越方稱中國與美國“私下勾結”,醞釀對北越實施更大規模的進攻。
解釋無果,當晚周恩來又飛回廣州。
就在尼克松訪華結束不久,憋了一肚子火的黎筍命令前線發起全面進攻。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搞了一次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
尼克松也不含糊,直接派出大批B-52戰略轟炸機伺候。
此戰北越損失慘重,傷亡超過十萬人,武元甲因此被撤職,越南人民軍總司令的寶座讓位給了黎筍的親信文進勇。
1972年春夏的一波狂轟濫炸把北越炸回到巴黎談判桌前,次年1月,“和平協約”成功簽署。
簽署過程中,美國人繞過南越政府與北越達成了諸多秘密協議,比如:許諾不干預未來越南政局等。
這一切南越政府都被矇在鼓裡。
心急如焚的美國人在條約簽訂後的兩個月就匆匆撤退,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給阮文紹。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協議”本身並不重要,正如尼克松說的,美國只是需要一個“保持顏面、靜悄悄、體面撤走”的遮羞布而已。
尼克松在做撤出越南的政策說明
1973年,美軍陸續從南越撤出,戰場形勢迅速向有利於北越的方向發展,南越統治區域逐漸被壓縮至以西貢為中心的一小塊區域。
1975年4月21日,南越總統阮文紹在巨大政治壓力下宣佈辭職,他在電視上發表了長約十幾分鍾、情緒激昂的演講,抨擊美國“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不人道、不可信賴、也不負責任”。
演講結束後,權力隨即移交給年邁的副總統陳文香,阮文紹本人出逃臺灣。
幾乎同時,北越方面組成了以文進勇大將為司令、南方局書記範雄為政委的胡志明戰役指揮部,動用19個師的兵力將6萬餘名南越軍隊團團包圍。
4月28日,即西貢破城前兩天,陳文香也宣佈辭職,由楊文明(南越高階軍官、曾發動政變推翻吳庭豔)代理總統。
4月30日,楊文明宣佈向北越無條件投降。
西貢陷落的最後兩天裡,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僑行動——“常風行動”。
當時有大批越南人乘船四處逃難,香港是其中的首選地之一。
由於連年戰亂,北越和南越都有大量難民赴港,導致越南人因意識形態不同經常在香港街頭火拼打架。
很多越南人因無正經工作,被黑社會吸納淪為打手,甚至在道上誕生了所謂的“越南幫”。
值得一提的是,西貢解放的同一時間,北越海軍還發動了所謂的“南沙戰役”。
此戰北越佔領了原南越控制的南沙島嶼,為日後中越南海糾紛埋下伏筆。
從1945年底法國對胡志明開戰算起,越南打了整整三十年仗方才實現統一。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性質非常複雜,有反殖民戰爭的成分,有民族獨立戰爭的成分,有冷戰對抗的成分,也有越南內戰的成分。
牽扯到的國家有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北越、南越、寮國、柬埔寨,甚至連中國臺灣地區、朝鮮和韓國也都出過兵,很亂。
克林頓訪問越南
2000年,克林頓成為越戰結束後首位訪問越南的總統,在河內大學演講時克林頓稱:
“美國人現在把越南視為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場戰爭”。
場館外的河內大學學生很默契,拉起了“忘記過去,面向未來”的標語
2024年9月23日上午,越共新任領導人蘇林受邀到哥倫比亞大學“世界領導人論壇”發表演講並回答學生提問。
在談及越美關係時,蘇林修改了“忘記過去,面向未來”的說法,他表示
“越南的座右銘是拋開過去,展望未來。我們不忘記過去,但也不讓過去成為阻礙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包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