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軍民集體沉默!中方2萬噸鉅艦緩靠峴港,惹驚呼:比美軍大多了!

當中國海軍887微山湖艦龐大的艦體緩緩駛入越南峴港時,碼頭上舉著中越國旗的歡迎人群突然陷入短暫的沉寂——這艘排水量23000噸的龐然大物,以其現代化外形與規模優勢形成直觀震懾,讓越南軍民首次近距離感受到藍水海軍與黃水海軍之間的代際鴻溝。越南《人民軍隊報》將此次到訪定義為“技術停靠”。

此次編隊構成包括有054A型衡陽艦與903型微山湖艦的組合,展示了中國海軍遠洋作戰體系的完整性。前者作為區域防空主力,配備垂直髮射系統與相控陣雷達,足以壓制東南亞國家現役多數艦艇;後者作為綜合補給艦,其運載量相當於越南海軍總噸位的46%,大方展示出持續作戰能力的差距。越南海軍依賴俄製"獵豹"護衛艦(最大排水量2100噸)的現狀,令越方觀察人士坦言:“當887艦的陰影籠罩碼頭時,我們才真正理解現代海軍與沿岸警備隊的區別。”

選擇峴港作為技術停靠點堪稱妙筆。這個曾見證冷戰時期美軍大規模駐紮的港口,如今成為中國海軍年度內第二次造訪越南的舞臺——2024年12月,由052D型驅逐艦長沙艦與071型登陸艦井岡山艦組成的編隊已在此完成首次技術停靠。
高頻次互動背後,是中越兩國海軍年度互訪機制的實質推進,更是對美國拉攏越南戰略的精準反制。正如五角大樓2024年《印太戰略報告》所擔憂的,中越軍事互信的深化,正在消解華盛頓構建"東南亞北約"的努力。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訪問刻意避開了敏感的3月14日(中越赤瓜礁海戰紀念日),卻在三天後展開,保持了對歷史記憶的必要尊重。
印尼《雅加達郵報》將此次停靠視為"非武力威懾的典範",認為中國透過裝備展示與開放參觀,實現了"百次外交宣告不及一次實地觀摩"的傳播效果。而菲律賓GMA新聞網則渲染"鉅艦外交背後的安全焦慮",暗示中國正以軟性軍事存在對沖美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的升級。更具深意的是越南國內輿論的分化:官方媒體強調"落實兩國防務共識"的技術性,民間論壇卻充斥"被鉅艦喚醒的1990年代恐懼"的焦慮敘事,多方反映出南海局勢複雜性。
"技術停靠"正在演變為中國特色的海上力量投射方式。相較於傳統艦艇訪問的儀式性,技術停靠更強調實戰背景下的存在展示——編隊通常結束遠海訓練或聯合演習後順訪,官兵狀態、裝備磨損都保留著任務痕跡。
如微山湖艦水線處的航行印記,既印證著中國海軍常態化遠洋部署的強度,也無聲傳遞著"隨時可轉入作戰狀態"的潛臺詞。這種介於友好訪問與戰備巡航之間的模糊定位,既規避了"武力炫耀"的輿論風險,又實現了戰略威懾的實質效果。
37年前赤瓜礁海戰中,中國海軍僅以千噸級護衛艦對抗越南艦隊;如今2萬噸級補給艦的“技術停靠”,透過"胡蘿蔔加大棒"的複合策略,較之美軍航母訪問的單一威懾模式,顯然更具可持續性。
在南海行為準則談判進入深水區的當下,此類技術停靠的戰略價值將愈發凸顯。它既可作為檢驗地區安全互信的"試金石",也可作為危機管控的"減壓閥"。當各國海軍在非敏感時期習慣彼此存在,突發事件升級的機率將顯著降低。但對於越南而言,如何在"搭中國經濟發展快車"與"平衡傳統大國關係"間找到戰略平衡,仍將是考驗其政治智慧的長期課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