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痛苦…

以前常聽句話叫做幸福來源於比較,說的是你和身邊人一比日子過得強很多,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
這也是為啥在日常生活裡,很多普通人有一種心態。那就是又怕兄弟過得苦,又怕兄弟開路虎。
其實現在成年人很多各種心理疾病和內心痛苦,除了生活壓力導致的之外,很多也都是由於資訊發達之後的各種比較產生的。
這也是好多中老年人,不太理解現在年輕人痛苦的原因。他們總覺得現在生活比之前好那麼多了,怎麼年輕人好像越來越矯情了。
這是因為隨著短影片快速傳播導致資訊越來越透明,新一代成年人最大的痛苦有兩個
一個是錢確實越來越難賺,但工作壓力卻越來越大。還有一個是和別人生活比較,帶來的持續心理壓力。
第二個事情在短影片傳播資訊越來越流行以後,就連現在的小孩子們都是門清。
我們之前在《還是挺讓人心酸的》裡面,講過的按摩大姐家孩子其實就是這個情況。
01
在過去資訊不發達的時候,多數人並不知道別人是怎麼過的,更不知道有錢人日子是怎麼過的。
比如古代種地的很多農民覺得自己雖然是在種地,但他們中很大一部分會覺得,皇帝頂多可能也就是拿個金鋤頭種地。
可能除了吃喝好點有人伺候,手下管了一大堆人之外,大家日子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老百姓會覺得自己吃飽穿暖,每天上班下班好好工作,之後老婆孩子熱炕頭,經過多年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人日子過得就挺不錯了。
現在網路發達之後,很多東西是透過影片直接懟在你面前的,大家發現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之前覺得自己和別人生活差不多,但在短影片平臺裡一看,自己過得還不如別人家養的狗,這就非常讓人虐心了。
前兩天不知聽誰講了句話,說成熟社會對多數人而言,可能最大的分水嶺是羊水,認真想想好像他也沒說錯。
有人因為投胎運氣不好,出生就是來當牛馬來受苦的,但有人因為運氣好出生就已經在羅馬了。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兩年樓市還比較火爆的時候,有個網紅二線城市開過個紅盤,主力戶型基本都是1000多萬那種大平層。
據說當時看了來買房的人,樓盤賣房小哥整個內心是處於崩潰狀態的。因為來搶購的買家很多都是95後,甚至不少還是00後。
你要知道買這樣的房子,除去首付要是算貸款的話,起碼一個月需要五萬月供。
為啥人家別人這麼年輕就能還得起這麼高的月供呢?因為人家基本都是全款啊。
這樣的一套房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要努力一輩子,但是對這幫人來說一畢業就差不多了。
這裡面不是說你和他努力上面有多大的差異,而是別人出生家裡就有這個錢,人家中的是卵巢彩票。
大家都是同齡人,其他也不用比較了,單單這一件事就讓很多人覺得,沒啥天降大運這輩子都趕不上了。
你說換你是個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況,是不是也覺得很喪氣。自己可能要努力一輩子的東西,人家出生就已經有了。
為啥人家一出生就會有呢?因為人家父母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積累了財富,孩子也就沒那麼辛苦可以躺贏了。
記得以前聽到這樣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還喜歡用什麼富不過三代來安慰自己。
這兩年好像這種意淫少了很多,連我爸媽這種六十來歲的老頭老太太,都不怎麼信這種安慰自己的話了。
畢竟大家看多了各種資訊之後,也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騙誰也不要騙自己。
而且現代社會如果是鉅富家庭的話,能夠讓自己家族富裕下來的辦法很多。
比如只要能夠透過信託基金和購置固定資產,把資產分佈在國內和全球不同地方法制完善的發達國家。
更長時間不好說,在沒有世界大戰的情況下,但可能富個一兩百年是沒啥問題的。
其實就算是世俗眼光裡面,一般意義上的有錢人,手裡有個十來八套房子的那種,因為家裡有這些積累孩子的日子也不會太差。
只要所在的國家一切穩定,孩子就算沒啥能力,也有點不求上進,喜歡每天混日子那種。
家裡的孩子不賭博不折騰正常過日子,難道不比沒啥家底空手來到城市的年輕人過的好?
而且也不是隻有富人家有敗家孩子,普通人家就沒有?算絕對數量的話可能還會更多
還有扯啥教育的,整體按照比例來看,是富人家教育好,還是普通人家教育好啊?
還真以為現在的富人還是以前暴發戶嘛,要知道現在這個年代資訊這麼透明。
手裡有錢的那些人只會比你更重視教育,《地主家的傻兒子肉眼可見的也越來越少了》。

02

很多人應該記得以前我們總是說,如果要是逼孩子和自己賺錢沒法兼顧的時候,還不如自己努力多賺點錢或者積累點資源。
而且六年以前不是還專門寫了個《拼娃的正確姿勢》只為講清楚這個事情嘛。
當時說的是未來進入到成熟社會,必然是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機會越來越少。
下一代如果就是那種資質普通的孩子,基本上過得好壞更多取決於上一代的積累。
這個積累包括資產、資源和經驗的積累,幾年以前我們說《未來傳承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底層邏輯就是這個原因。
現階段之所以要在能力範圍內努力多賺點錢,是因為這個階段的機會相對未來會更多一點,還有機會努力多攢點錢和資產
有了這點的原始積累打底,起碼以後你自己和孩子的日子都會輕鬆點。現在如果都攢不下,以後就更沒戲了。
這裡可能有人又要說什麼社會固化了,但其實社會不管怎麼發展,也不會存在什麼完全的固化,只是增量少了機會更少了而已。
而且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資訊越來越透明,大家也會越意識到社會流動基本都是中產和基層之間。
看看發達國家過往歷史就知道,基層到中產的路一直都是開啟的,因為這樣大家才會有奮鬥的慾望。
而中產往下的大門也是永遠開啟的,所謂的社會固化在中產和基層之間是不存在的。
過去英國在光榮革命以後300多年的歷史,已經清楚的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那些年英國中產不斷墜入底層,底層又不斷更新之前爬上來的中產,保證了國家的強大和國民素質的提高
但是沒有哪個國家所謂向上的通道,是可以從中產跨越到上層社會的,這中間的天花板很明顯,明顯到牢不可破。
基本上沒有過人的天賦和運氣,是根本沒辦法突破這樣的天花板的,所以大多數人的奮鬥也是止步於此。
隨著資訊傳播途徑越來越透明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漸漸發現了這個情況。
他們越來越清楚的認清一個事實,可能不光是自己這代人生活趕不上人家。
就算到了自己的下一代,因為沒有人家父輩的積累豐厚,大機率還是沒人家孩子過得好。
這才是很多年輕人伴隨著資訊傳播越來越透明,內心越來越痛苦的根本原因。
這點也是那些最近幾十年從苦日子過來,之後伴隨著國家發展經濟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改善的中老年人無法理解的東西。
03
我自己對這個事情的理解其實很簡單,盡人事知天命。沒必要為這樣的情況太過鬱悶,和別人往上比也是比不完的。
古往今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進入到這個階段,這也是無法逆轉的規律。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人確實是要努力的,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努力還想要成功,那無疑是做白日夢。
但很多東西除了努力還需要很多其他條件,比如說運氣。而且單純的太過努力也沒啥用,原因也非常簡單。
一件事想要做成,如果需要你太過殫精竭慮的努力往往超出了你的能力和承受範疇。
這期間要是沒有踩到巨大的紅利和期,單純想透過殫精竭慮的努力達成目標,往往就算僥倖成功,也會付出你沒有辦法承受的代價。
因為正常的努力向上,你會感受到或多或少的成長或者正反饋。而太過用力努力的話,你只會感受到內心的焦慮和困擾。
對普通人來說,很多事情就是盡人事知天命。不能因為努力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是一個起碼的邊界線。
不然即使達到了所謂的成功,後面修復心理和生理健康所需要的時間和代價,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
《左傳》裡面曾經說過句話非常經典: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估量自己能力後去做能做到的事,有能力做到就抓緊行動達成目標,沒有能力做到就選擇退出,
“凡事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這樣的做事方式既是氣魄,體現了努力拼搏的精神,也是科學,彰顯了理性判斷的價值。 
努力固然是要努力的,但是要量力而行。別最後錢沒賺到,心理和生理都搞出問題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有時候想想,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要考慮個人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歷史程序。
在大趨勢面前,其實多數普通人的努力是非常渺小的。只能說努力過能趕上歷史紅利就好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沒路就掉頭找新路。
每代人都會遇到屬於自己時代的機會,認清這些自己時代的機會,儘自己的能力順勢而為,無怨無悔就好了。

04

過去的三四十年,可以說是共和國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可能也是我們整個社會增量最多,機會也最多的年代。
現在伴隨著經濟增長逐步從過去的高速逐步放緩到中高速,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也發生了變化。
那個大家都是一窮二白同一階段起步,沒啥家庭積累單靠學歷就能拼出頭的年代基本已經過去了,除非你確實天賦異稟。
比如說大城市裡面的年輕人,想過得好個人努力不是不重要,但是基本過得好壞和家境關係最大。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爹媽在大城市能出首付甚至全款的,和完全需要自己攢錢在大城市安家的,基本生活質量是天上地下。
多數普通人到了35歲之後,如果沒有完成積累也沒有上一代的支援,其實日子過得都挺難的。
然而很殘酷的是,留給普通人折騰看能不能出點成績的時間,基本也就大學畢業到35歲這段時間。
為啥把35歲作為分水嶺呢?因為這是多數人職業生涯的分水嶺,另外就是多數人過了這個年紀就認命了。
古人之所以會有40不惑這個說法,其實也不是說你到了40歲就沒啥疑惑了。
而是說到這個年紀,你已經知道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再怎麼折騰也折騰不出水花來認命了。
如果仔細想象的話,這世上可能對每個人都比較公平的,也就是時間了。不管你有錢沒錢,大家每天都是過24個小時。
也就是因為唯一公平的就是時間,所以對多數普通人來說,可能最不能浪費和抓住的也就是時間了。

儘量要把時間花在效率更高更能創造價值的地方,儘量不要去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畢竟如果你是手裡沒什麼資源的普通人,留給你能折騰改善自己的生活尋找機會的時間,也就是大學畢業到35歲這十來年時間。
這期間要是能找到機會做出成績,你的工作、你的生活質量,還有身邊整體的圈子就能夠上一個臺階。
這個階段沒找到什麼機會,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可能這輩子也就止步於此了。
當然年紀再上去能做成事改命的不是沒有,但從統計上基本已經是小機率事件了。
記得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有句名言,說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這句話講的很好。
在書中他是這麼描述這個過程變化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其實這個緩慢受錘的過程,就是多數人到了一定年紀慢慢接受現實,逐步認命的過程,被錘久了之前的精氣神也就沒了。

尾聲:

作為曾經的過來人,我個人覺得年輕人如果有一定能力和想法,想要做出點成績的話,除了不要浪費時間可能要特別注意幾件事。
在同樣時間內想要比別人做的更好,能不能上一個好的平臺,能不能趕上某個行業的紅利,或者說能不能有貴人相助,這三點其實是很重要的。
上一個好的平臺這點其實不容易,因為現在的競爭確實太激烈了,稍微好一點的崗位都是擠破頭,可能更大的可能是在後兩點。
趕上某個行業的紅利,需要你恰好在這個行業,或者有個發現增量行業和機會的眼光,能在看到以後找機會擠進來
比如我們之前在《是泡沫也是機會》裡面就說過,未來十年可能唯一有增量的方向就是人工智慧了,怎麼在裡面找到機會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最後就是貴人相助,如果你人靠譜智商情商也比較好,還能運氣好遇到貴人的話,抱人家大腿可能也是一條路。

當然貴人也只幫能幫的人,要幫你需要他覺得在你身上看到價值或者閃光的東西,不然沒人在你身上浪費時間。  
另外就是如果你就是個手裡沒啥資源的普通人,想要拿到點結果做出點成績,還是儘量要避開傳統行業。
儘量嘗試去做那種小成本高槓杆的事情,就像我們幾年前在《35歲是個坎,為啥到歲數就不想要你了》裡面說的。
原因是傳統行業由於沒有增量,基本現在各個細分領域都已經是紅海了。年輕人想從裡面拿到超額收益,基本是沒啥可能的。
不信你看看過去十年,年輕人參與並且能獲得超額收益的,是不是基本都是那些新賽道。
舉個例子說,最近幾年的直播、數字貨幣和跨境電商領域就是年輕人的天下。
同樣是持續付出努力,為啥年輕人只有在新賽道才能獲得超額收益,道理也非常簡單。
當一個新事物出來的時候,所有人其實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沒有誰有什麼先發優勢。
這時候去參與競爭,只要你敢打敢拼願意付出努力,參與競爭會相對容易的多。
那些傳統行業裡面,早年參與的老傢伙們已經構築了深深的壁壘,年輕人想從裡面拿到超額收益,就要問自己一句憑什麼了。
你在這個充分競爭的階段參與,是有資金或者模式創新優勢,還是有資源或者人脈優勢加持
如果啥都沒有單憑努力的話,是很難打敗那些深耕行業多年的老傢伙們的,可能你的賽道就選錯了。
這可能也是為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折騰了半天,最後《多數人還是沒跳出圈》的原因。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