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淨利潤102億元至10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1倍。牧原股份給出的原因是,生豬出欄量上升,且養殖成本同比下降。
去年,牧原股份就以7160萬頭的出欄量,成為全球第一養豬企業。今年上半年出欄量繼續增加,牧原的“攤子”更大了。
“攤子”大了,花錢也就更多了。在業績預告披露前,牧原股份還公告,準備去港股上市了,根據招股書,按照生豬出欄量計算,牧原股份以7160萬頭位居全球第一,佔全球市場份額的5.6%。
這個數字甚至比全球排名第二到第四的養豬企業出欄量加起來還多。
不過你要知道,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最不缺的就是產能,最容易提升的就是規模。
也就在6年前的2019年,牧原股份的出欄量還只有1000萬出頭。到現在,牧原的出欄規模翻了7倍。
最直接的代價就是,牧原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

狂飆的牧原
在牧原股份之前,國內第一的養豬企業,長期被溫氏股份把持。
2014年1月,牧原股份在深交所上市。2014年牧原全年銷售生豬隻有185.9萬頭。
那一年,溫氏股份的生豬出欄,超過了1200萬頭。
2018年8月起,非洲豬瘟在全國範圍內蔓延,導致生豬產能大幅下降。
但也是在2018年,牧原股份的出欄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達到1101萬頭。
那一年,行業龍頭溫氏股份銷售2229.7萬頭。
後續兩年,在非洲豬瘟及新冠影響下,行業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主要生豬生產企業都在減產。比如溫氏股份2019年、2020年的出欄量分別降到了1851.66萬頭、954.6萬頭。
但牧原股份在此期間卻逆勢擴張,大幅提升產能。
2021年,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高達4026.3萬頭,比2020年翻倍,也大幅超過溫氏股份,成為我國第一豬企。
2024年,是牧原股份又一個產量大年,公司的出欄量首次站上了7000萬。
從2014年到2024年,牧原股份的出欄量從不到200萬頭,漲到了7160萬頭,翻了近40倍。

全球第一的代價
高速擴張,是有代價的。
最近幾年,牧原股份最大的變化是負債規模的攀升。
2025年一季報顯示,截至一季度末,牧原股份負債合計高達1173億元,比2024年底的1101億元再次上升。
根據牧原股份披露,截至今年6月,公司累計銷售商品豬3839.4萬頭,收入708.7億元,平均每頭豬售價約1845元。
1173億元,可買下超6300萬頭豬。
其中,短期負債規模從2024年末的453億元,增長到一季度末的524億元,增長明顯。
而在2018年,牧原股份出欄量剛破千萬時,公司的短期借款只有47億元,合計負債只有161億元。
從2018年到2024年,牧原股份的出欄量翻了7倍,負債規模也差不多翻了7倍。顯然,這是一個主動透過加槓桿放大規模的故事。
不過,槓桿也不能無限制加下去。
到今年一季度末,牧原股份的貨幣資金餘額為235.7億元,遠遠無法覆蓋短期負債。
在今年舉行的2025年一季報業績說明會上,牧原股份公開承認,目前公司負債率水平偏高,並表示2025年底較2024年底要降負債100億元。
當然,透過保持正向的經營現金流入、擴大融資、維持應付賬款規模等方式,還不至於短期內就爆發危機。
於是,今年牧原股份開始籌劃港股上市。
根據媒體報道,牧原股份計劃募資至少10億美元。公司計劃將這些募集資金用於拓展全球商業版圖、研發投入、補充營運資金等。
因為投資者情緒回暖,港股上市現在非常火爆。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融資額全球第一。
牧原顯然也看中了這一點,若能成功在港股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就更多了。
超過千億的債務規模要保持滾動,就必須藉助更多的融資渠道,而且融資一定得順利。
牧原還一直保持著相對較高的應付賬款規模。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應付賬款接近180億元,這其中包括78億元的貨款,近100億元的工程裝置款。
顯然,牧原股份的供應商們,為了幫助牧原成為全球第一,也支付了相應的成本。

千億固定資產的隱憂
牧原股份過去也因為違約,被市場廣泛關注過。
早在2021年12月2日,上海票據交易所披露的截至當年11月30日的商票持續逾期名單中,牧原股份旗下共31家企業作為承兌人在列,累計逾期發生額約為2125.73萬元,逾期餘額為1666.88萬。
而當時牧原股份公佈的三季報中,賬上還有99.5億元貨幣資金。
牧原股份曾對此解釋稱,是由於公司未及時收到部分持票人的有效提示付款申請,或持票人選擇的清算方式不符合銀行要求等原因,導致公司無法按時兌付商業承兌匯票。
“不是我要逾期,而是你們沒及時要。”
如果單從資產負債率來看,去年牧原是58.7%,在行業內,這個數字低於新希望,跟溫氏股份的53%差不多,這不是一個很離譜的數字。
但從結構來看,牧原目前的資產,有高達1067.5億元是固定資產,這在行業內是斷層領先。

牧原之所以有這麼高的固定資產,是因為公司跟其他豬企模式有點不一樣。
一般的豬企模式是公司+農戶的方式,真正的養殖是由農戶負責的,公司甚至不需要豬舍。而牧原當前採用的主要是自己養的模式,自己得承擔養豬的所有成本,是一種重資產模式。
這兩種方式各有各的優勢。但從當下來看,千億固定資產每年帶來的折舊,還有前期大槓桿擴張帶來的利息,會吞掉牧原很大的利潤。
比如2024年,牧原股份的折舊超過了142億元,利息支出超過了27億元,這兩項成本已經佔公司淨利潤的90%。
另外,諸如豬舍、養殖裝置這樣的資產,實際價值也存在很大的變數,你幾乎無法將豬舍改做他用。這也意味著,假如行業產能過剩要縮減養殖規模,這些資產就會有很高的“打折”空間。

實際上,中國的生豬出欄量,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保持在7億頭左右了,上升的空間並不大。
而且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已經提出了行業產能調控框架,約束供給側產能,加快生豬行業走出週期底部。
7月,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又召開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分析研判生豬生產形勢。生豬養殖反內卷,已經箭在弦上。

再赴港股融資
牧原股份爆發式擴張後,公司的市值也大幅超越了溫氏股份。目前,牧原股份市值超過2600億元。
牧原股份一直有“豬茅”的稱號。這主要是指公司的盈利水平,相較於同行略優。
但跟茅臺比起來,牧原不管是盈利能力,還是回饋投資者的力度,都差遠了。
根據Wind資料,牧原股份上市以來累計實現淨利潤780億元,但累計現金分紅只有215.7億元,平均分紅率不到30%。


跟同行比,溫氏股份的分紅率達到60%。另外,溫氏股份上市以來的分紅,已經超過了募資。
跟茅臺比,貴州茅臺首發募資只有約22億元,但公司上市以來累計分紅已經超過了3360億元。
而牧原股份上市以來,已透過直接和間接融資方式,向市場融資超過1100億元。單從這些資料來看,這是一家投入與產出並不對等的企業。
更何況,現在牧原股份又將“融資之手”,伸到了港股。

雛鷹農牧的教訓
在此之前,生豬養殖行業有另一家著名企業,同樣來自河南的雛鷹農牧。
雛鷹農牧曾提出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2016年,公司出欄量只有247萬頭時,就完成了年出欄100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的佈局。
透過快速跑馬圈地,雛鷹農牧負債率也飆升。
2018,在行業下行週期中,雛鷹農牧因為資金鍊斷裂,無法支付飼料款,導致生豬餓死。
高槓杆、重資產的雛鷹農牧,最終在2019年10月走向退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