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三角洲的原野上,風掠過成片豬舍,山東飼料巨頭正試圖發起一場產業變革。
6月,邦基科技(603151.SH,股價26.5元,市值44.94億元)公告,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Riverstone Farm Pte.Ltd.旗下6家農牧公司,以及派斯東畜牧技術諮詢(上海)有限公司控股權。
飼料行業正處低谷期,邦基科技為何要向下遊養殖環節落子?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邦基科技的跨界之舉潛藏著穿越豬週期的行業進化論:從單打獨鬥的“孤勇者”到抱團取暖的“同行人”。
但在資本市場,每一筆重大交易都是一次精準投注。飼料行業同行測算,若交易成行,“飼料基地+子公司”模式落地,養殖戶每頭豬的飼料成本可降低80元,但邦基科技此次交易對價或將至少達到6億元。
這成了天平兩端的砝碼——一端是看得見的產業鏈閉環價值,另一端是藏在週期迷霧裡的投資風險。

通往瑞東農牧霑化某育肥場的指示牌 每經記者 彭斐 攝

沉默的賣家:多年前出手未果
如今估值或超6億元
黃河萬里奔湧,裹挾泥沙在渤海之濱鋪展成扇形三角洲。夏日驕陽下,蘆葦蕩翻湧綠浪,鸛鳥掠水時翅尖挑起銀鱗,映照出這片土地獨有的壯闊與溫柔。
詩意之外,鹽漬化土壤對糧食種植影響頗大,但生豬養殖卻在此繁榮。
2013年,美國飼料巨頭嘉吉旗下黑河資產管理與美國派斯通在山東合資成立瑞東農牧。其名稱“Riverstone”取自兩家公司各一個單詞,象徵著緊密合作與未來期許。
此後10餘年,外資背景的瑞東農牧在鹽鹼地紮根。從母豬繁育到商品豬育肥,他們在黃河三角洲的霑化、無棣、利津三縣區建起10多個現代化豬場。
瑞東農牧官網曾勾勒藍圖:20億元投資將催生6個母豬場及配套育肥場,2030年底實現5萬頭母豬存欄、100萬頭商品豬出欄。
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藍圖尚未實現,“賣身” 的訊息已順著黃河的風傳入豬場。
今年6月17日,邦基科技公告擬以發行股份及現金支付方式收購Riverstone手中7家公司—— 包括瑞東農牧等6家農牧企業100%股權及上海派斯東80%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8月,A股上市公司得利斯(002330.SZ,股價4.89元,市值31.07億元)曾計劃以3.90億至4.55億元收購Riverstone在山東的生豬養殖業務及資產。不過,該合作因雙方未能就核心條款達成一致而終止。得利斯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交易未能完成,主要是賣方提出了較高溢價。
如今,Riverstone欲再將相關資產出手。儘管自2018年以來,中國養豬業經歷兩輪非洲豬瘟疫情,但標的的售價,已大機率超過8年前的預期。
在6月份公告中,邦基科技稱此次交易因審計、評估未完成,估值和定價尚未確定,但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記者根據邦基科技2024年財務資料及重大資產重組條件計算,本次交易成本預計超過6億元。
“目前只是預案,具體金額以最終方案為準。”7月18日,邦基科技人士表示。
對於賣家出手的原因,7月10日至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利津、霑化、無棣走訪瑞東農牧辦公場所和養殖場時,相關工作人員均未給出明確答覆。
7月15日,記者按知情人士資訊,在濟南漢峪金谷某辦公樓找到瑞東農牧濟南辦公地,但面對“賣身原因”等採訪問題,工作人員均未作答。記者隨後留下采訪提綱與聯絡方式,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
對瑞東農牧而言,母豬曾是撬開鹽鹼地的“鑰匙”。濱州市某地畜牧局人士稱,兩萬多頭母豬憑藉穩定產仔率,撐起了瑞東最賺錢的基本盤。
可根基也會被風雨動搖。2024年初,作為國內某飼料頭部企業的業務骨幹,穆鋒(化名)到華南總部參加會議,其所在公司高層直接定調:“山東不適合養母豬,你們專心做育肥吧。”
這話透露了山東養豬業的痛點。“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山東母豬損失90%;2023年10月再來一次,又損失70%。” 穆鋒惋惜道。
2025年7月,霑化區利國鄉政府以南3公里,陽光已把“非洲豬瘟防控區域”的標牌曬得發白。這個掛在瑞東農牧育肥一場鐵絲門上的牌子,像一道未癒合的傷疤。該公司霑化分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一年多前這裡的豬群曾遭(非洲豬瘟)疫情衝擊。
疫情不僅帶走母豬,還削弱了山東仔豬的“家底”。需求之下,催生了跨省調運的熱潮——雲貴川的仔豬乘貨車翻山越嶺,東北的豬苗踏雪而來。
熱潮背後,也有政策引導。山東省畜牧獸醫局曾發文:自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11月30日,除種豬、仔豬(重量在30公斤及以下且用於育肥)、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無疫區和無疫小區生豬外,東部區外超過30公斤的商品豬禁止調入我省育肥。
由此,外來仔豬成搶手貨,山東的生豬存欄量迅速回升。山東省畜牧獸醫局資料顯示,2024年,生豬養殖盈利恢復,產能逐步增加,到2025年3月,山東全省規模豬場生豬存欄同比增加21.94%,環比增加3.87%,連續2個月實現存欄增長。同時,在養豬業南繁北育趨勢下,山東母豬場存欄量也受到影響。
“大家都去外地抓豬,瑞東的母豬還有啥用?”穆鋒的反問點出瑞東的尷尬 ——曾經的驕傲,在行業變局中成了多餘的負擔。

每經記者 彭斐 攝

豪氣的買家 :提升上下游協同
加大飼料內部消化力度
相比瑞東農牧的沉默,邦基科技工作人員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看好瑞東,因其豬場業務水平高,尤其母豬養殖有優勢,且資產乾淨沒什麼負債。”
在多位養殖產業鏈人士看來,對邦基而言,與瑞東農牧的這筆交易將打通飼料生產與下游養殖,形成內部閉環供應鏈。
邦基科技在交易預案中也提到,本次交易完成後,有利於上市公司從單一的飼料生產加工企業,向飼料加工與生豬養殖一體化企業轉型,實現養殖產業鏈條的延伸,提高產業上下游協同效應。
要知道,這幾年飼料企業的日子並不不好過。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24年山東豬料產量跌到966萬噸,同比下滑14.1%,退出了千萬噸俱樂部。
“飼料這幾年競爭慘烈。”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飼料龍頭海大集團(002311.SZ,股價57.86元,市值962.65億元)山東區域一位負責人表示。
競爭激烈,飼料企業的利潤空間一路收縮。邦基科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歸母淨利潤從1.20億元一路下滑至0.84億元再到0.50億元,連續3年下降。
在山東,也不只是飼料企業面臨如此窘境。今年3月,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在《山東省2024年度生豬產業發展形勢及2025年展望》中指出,山東不只是生豬養殖大省,還是我國飼料第一大省、獸藥第一大省、養殖裝備第一大省、屠宰加工第一大省,豬業服務企業多、人員投入大,內卷式競爭趨向明顯。
放養變革應運而生。
一位與邦基科技和瑞東農牧都有接觸的豬產業鏈人士點明:“邦基科技此番收購,鎖定了其在放養變革中最需要的苗源。”
放養,與前幾年在生豬養殖業流行的代養,均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但在利益分配上有著本質區別。與代養模式下公司支付養戶代養費不同,放養模式下,雙方最終根據生產成績和經濟收益來確定經濟回報。
在一位受訪的生豬放養企業人士看來,放養模式下,所有生產要素以結果為導向融入合作生產,實現了深度捆綁。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畜牧處在今年3月份的文章中稱,新型 “平臺+放養團隊+家庭豬場”的現代生豬放養產業鏈平臺成長迅速,大量飼料企業、經銷商轉型加入到放養模式中來,激活了閒置產能,為山東豬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資本佈局聞風而動。
新牧網資料顯示,山東放養公司已超100家,環山集團年出欄200萬頭領跑,青島禾邦以160萬頭緊隨,邦基科技、新希望等也在其中。
“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增長比較多,也是因為和這種大型的養殖場、養殖戶合作增加。”邦基科技方面向記者表示。回到這筆交易,變革之下,邦基科技透過控制苗源,能夠對產業鏈有更強的掌握能力,同時平滑市場風險。
產業鏈人士指出,擬被收購的瑞東農牧等6家養殖企業約有2.6萬頭母豬產能,加上邦基科技原有數量,公司將掌控近5萬頭母豬資源,預計年底達7萬~8萬頭。按一頭母豬年平均產30頭仔豬計算,這一規模每年可提供約200萬~250萬頭仔豬。
“更重要的是,內部養殖產能將成為飼料內部消化渠道,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穆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在散養戶退出、大型養殖企業自建飼料廠致外銷萎縮的背景下,為飼料業務提供確定性需求“蓄水池”。

瑞東農牧霑化區某育肥廠 每經記者 彭斐 攝

變局的可能:工業基因能否駕馭農業週期?
穆鋒給邦基科技算了一筆賬:完成收購後,採用“飼料基地+子公司”模式,每頭豬能節省80元飼料成本。
黃河三角洲的蘆葦有個生存智慧:根系深扎土地,卻順著水流調整方向。邦基科技帶著飼料行業的“工業基因”闖入養豬賽道,終極考驗在於能否像蘆葦一樣——既保持效率優勢,又適應農業的週期規律。
除了邦基科技,嘗試透過掌控“飼料—養殖”產業鏈話語權來增強競爭力也是一些同行的選擇,海大集團、新希望等都有類似的佈局。海大集團在2024年財報中提到,在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公司著力摸索並推行“外購仔豬、公司+家庭農場、鎖定利潤、對沖風險”的運營模式。2024年全年公司實現肥豬出欄約600萬頭。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產業鏈真正的競爭力,在於能否把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變成共贏的生態。而從單打獨鬥到生態共贏,中國養豬業正迎來深水區變革。
“山東的養豬人都想活下去,但豬產業鏈的發展,將越來越集中化、規模化。”穆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以平臺整合資源、以技術降本增效、以機制保障公平為核心的放養模式,大機率會是養豬業的趨勢。
不過,機遇總是與風險並存。
短期看,80元/頭的降本與穩定苗源可快速提升盈利。長期看“飼料+養殖”閉環能抵禦週期波動。更重要的是行業趨勢——山東放養模式正從“零散合作”走向“生態整合”,邦基科技若能抓住機遇,有望從“飼料供應商”升級為“養殖生態主導者”。
正如一位資本市場人士所言:農業的機會,往往藏在“工業效率”與“農業規律”的結合處。然而,飼料成本低是入局機會,但豬瘟和豬週期才是養豬企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最直接的風險是“週期陷阱”。生豬行業有“三年一小週期”的鐵律,2024年雖盈利恢復,2025年產能回升卻可能引發價格戰。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預警:山東豬業服務企業密集,內卷式競爭加劇。
若邦基科技不能快速消化產能,6億元的併購可能從“增長引擎”變成“業績包袱”。“其實我們也是在嘗試階段。因為養豬是有周期性的。”邦基科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明年是什麼樣,肯定無法預測到,但我們希望也能打通上下游,然後能夠擴大我們的產業規模。”
在一位私募投資機構人士看來,對投資者而言,需要關注三個訊號:一是母豬產能消化速度,能否供應邦基科技所需的上百萬頭仔豬;二是協同效應釋放,80元/頭降本能否落地;三是管理磨合情況,工業思維能否適配養殖需求。這些訊號,將決定這6億元投資是不是“價值發現”。
另有資本市場人士直言:飼料是“賺確定性的錢”,養豬是 “賺波動的錢”,兩種思維很難相容。
瑞東農牧的外資管理模式與邦基科技的民營機制也需磨合——一位員工的擔憂頗具代表性:“新東家會不會改養殖標準?”這種細節偏差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記者|彭斐
編輯|陳柯名陳俊傑蓋源源
校對|金冥羽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