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影21年,60歲張曼玉近況曝光:獨居貧民區,穿19元地攤貨,不婚無子,活得太颯了!

前段時間,一年更新一次動態的張曼玉更新了一條抖音。
點開評論區,大家都不禁揉了揉眼睛,不相信曼神回來了。
網路上,模仿和神似她的人有很多,但網友們的回覆只有一條:
張曼玉的美,不可複製。
– 01 –
在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影壇的美人盛世中,張曼玉的美,尤為特殊。
不同於林青霞的“雌雄同體”、王祖賢的“妖魅仙氣”,也區別於關之琳的“明豔富貴花”、李嘉欣的“雕塑精緻”。
這種美更像是一場微妙的悖論,一邊被奉為神壇上的藝術品,與此同時又一直遊走在大眾審美的爭議邊緣。
在導演眼中,張曼玉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美學信仰。
李安說,她是唯一能與林青霞爭輝的美人。
亦舒在選角《玫瑰的故事》時,僅憑她“往鏡頭前一站”的魔力便一錘定音。

但在觀眾看來,張曼玉的美卻像是那道分水嶺,在欣賞者眼裡,她的美堪稱造物主的傑作,而在另一部分觀眾看來,這種美顯得有些"另類"。
多數港星美人遵循“三庭五眼”的古典標準,而張曼玉的短圓臉、寬顴弓和短下巴構成一種“未完成感”。

這些特徵單拎出來好像都是缺點,但奇怪的放在一張臉上,這些“缺陷”好像又成了成就了有自己美學符號的重要因素。
憂鬱與天真、疏離與嫵媚在她的眉眼間博弈,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骨相,恰恰成就了她“非標準美人”的稀缺性。

纖薄身形與修長脖頸承載著一種頹靡的優雅,而舉手投足間散發的慵懶感危險氣息,讓她在港風美人中獨樹一幟。

– 02 –
幾年前做客《魯豫有約》,鏡頭前她笑得雲淡風輕,回憶起童年時母親那句半開玩笑的調侃“你多醜多醜啊”。
就連她自己也說:“其實我是個醜小鴨,長手長腳,皮膚很黑。”
小時候的張曼玉,頂著一頭亂蓬蓬的短髮,皮膚曬得黝黑,活脫脫是個與“淑女”二字毫不沾邊的“假小子”。

這種率性不羈的性格,或許早在她8歲那年就埋下了種子。
當全家移民到英國肯特郡,街頭上罕見的亞洲面孔讓她成了同齡人欺負的物件。
小小的張曼玉沒有躲在父母身後,反而攥緊拳頭,用一場場“戰鬥”捍衛自己,哪怕回家後免不了母親的責罵。
再加上一家人在英國定居的日子並未如想象中美好,父母經常因為各種原因吵架,有時候還會產生肢體衝突,沒過多久,兩人就結束了這段婚姻。

她跟著母親生活,母親希望她文靜嫻雅,她卻偏要和男孩子們踢球打架。
藤條落在身上,她咬著牙不哭,可心裡從來不服。16歲那年,母女間的戰爭終於爆發。
中學畢業,母親開始更細緻的規劃女兒的未來,想讓她成為律師或醫生,找個安穩的工作。
但這一次,張曼玉直接說“不”:
“你逼我學我不想學的東西,我會去,但那是浪費金錢和時間,因為那四年,我不會聽任何東西。”
小小年紀的她,一個人來到了倫敦孤身闖蕩。
因為學歷不高,她只能找到一份書店整貨員的工作,但是她覺得這只是一個過渡,她暢想著以後可以考入倫敦時裝學院,出來做一個髮型師,那樣的人生才叫酷。
1982年回香港探親,因為要待上一段時間,她就在在商場找了個賣童裝的工作,下了班她還會接一些模特拍攝的兼職。
這一拍倒是勾起了她當個大明星的癮,鏡頭前的燈光像一劑迷藥,讓她忽然看清了心底的渴望:“我要站在更大的舞臺上!”

沒有科班訓練,沒有人脈加持,普通人想要走這條星光大道,在當時只有一條路子,就是參加港姐選美。
沒成想,人小膽大的張曼玉一路過關斬將。
當評委將“亞軍”和“最上鏡小姐”的獎盃遞到她手中時,連她自己都恍惚,那個被叫作“醜小鴨”的女孩,竟就這樣跌跌撞撞地,闖進了星光璀璨的銀河。

– 03 –
比賽結束後,她順利簽約香港無線電臺,頂著“港姐”的光環,她的演藝之路彷彿被鍍了一層金。
跨過了在配角堆裡摸爬滾打,一齣道便穩坐女主角的寶座,甚至能與梁朝偉、張國榮這樣的巨星同臺飆戲。

這樣的際遇,任誰看了都忍不住眼紅,從踏入行業起她就飽受質疑:
“美則美矣,毫無靈魂,不過是個在鏡頭前晃悠的花瓶罷了。”
然而,年輕的張曼玉對此嗤之以鼻。
她承認,踏入娛樂圈就是貪慕虛榮,演戲對她來說不過就是跳腳板:“我又不打算長做這行,錢攢夠了就走人嘍。”
她揚著下巴,語氣輕佻,可眼底卻藏著不服輸的火苗。
轉機出現在1985年的《警察故事》。

片場第一天,飾演成龍女友阿美的她頻頻NG,惹得這位以嚴苛著稱的大哥當場暴怒:“一秒鐘燒掉多少菲林?全組人的時間都被你拖垮了!”
二十出頭的姑娘被罵得眼眶發紅,卻硬生生把眼淚憋回去,三十多條拍攝後,連成龍都擺手想將就,她卻執拗地攔住鏡頭:“不行,必須拍到最好!”
林青霞私下問她為什麼這麼倔強,她低頭笑了笑:“我長得不夠漂亮,只能靠演技了。”

後面,一場樓梯滾落的搏鬥戲,開拍前劇組準備好替身,她站出來說:“我想自己來。”
殺青時,她渾身淤青,但心裡卻很爽,原來酣暢淋漓地演戲有這麼痛快!

幾年後,《警察故事2》的邀約再度遞來,想要證明自己的心更加強烈。
拍攝中,突發意外,鐵架砸中她的額頭,鮮血瞬間糊住視線,被緊急送往醫院後縫了17針。
所有人都以為進度要暫停,沒想到她傷口還未拆線,就裹著紗布又回到片場。
她開始主動與成龍討論鏡頭設計:“我覺得這樣演會更真實…”
成龍拍腿大笑:“好!戲是你在演,怎樣做能表現自己,你是最清楚的。”
那一刻,曾經的花瓶已然碎裂,涅槃而出的是一個敢用血肉去熱愛表演的演員。
– 04 –
都說,大火靠命。演技線上了,接下來就是等一個機遇。
這個機遇在一切準備就緒後的1988年,到來!
當時,王家衛初執導演,籌備《旺角卡門》,他心裡早就選定了讓張曼玉來出演。
雖然外界說她是“花瓶”,但在王家衛眼裡,張曼玉的肢體語言很豐富,就像暗湧的潮水,只缺一陣風便能掀起波瀾。
拍攝期間,他一直告訴張曼玉,演戲不是扮演,而是要共存。
自那之後,張曼玉的表演觀被徹底顛覆,她學會剖開情緒的核心,在鏡頭前活成另一個人。
電影上映後,所有觀眾都在驚歎:“張曼玉變了!”

她不再是畫在海報上的漂亮符號,而是成了能讓人共情的活生生的人。
這份蛻變,將她第一次推向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席。
撕掉“花瓶”的標籤後,她成了圈內人口中的“戲癲”。
為了角色她能啃劇本到凌晨,一個鏡頭反覆磨幾十遍,而汗水也終凝成獎盃上的光。

5次金馬獎影后;
11次提名金像獎影后,5次榮摘桂冠;
柏林、戛納雙料影后
……
一直到2004年她揮別影壇,大家回望那段“張曼玉時代”才明白,哪有什麼好運氣,不過是她把肉身鑄成梯子,一步步攀上了無人能及的巔峰。
– 05 –
有儘管已經站在峰頂,也還是有人說,女人事業再好,都不如家庭重要。
現在依舊一個人生活的張曼玉,最開始也是對愛情滿懷期待的。
出道這些年來,長長短短經歷了11段戀情,她說:
“我從來沒有感情空白期,我愛得每一次都轟轟烈烈。
當遇到另一個讓我心動的人,之前那個我就會忘得一乾二淨,我的愛情秘籍就是把每一段愛情都享受到極致。”

和爾冬升文藝片般的愛情,就像是光影交織的遺憾詩篇,有緣無分。
為漢克寫下“愛是永不褪色的油畫”,對方卻將私密文字攤開在八卦雜誌的頭版。
為宋學祺傾盡積蓄,卻在報紙上看到他摟著新歡的刺眼照片。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買入婚姻的殿堂,可他轉頭卻將溫存給了其他女人。

有些人說,非要說她的人生敗筆,大概就是感情生活。
可是,他們盯著她空著的手,卻看不見她懷裡抱著一整個自由。
她不在意別人對她唱歌不好聽的評價,喜歡音樂,就組建了樂隊。

她踩著單車穿梭街巷,擠地鐵匯入人潮,喜歡平淡,就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她學剪輯、玩打碟,一時興起,那就去做。

媒體自然知道什麼話題,才能賺取更多的流量。
#張曼玉住進貧民窟#、#張曼玉買路邊攤#、#張曼玉逛菜市場#……在一次次帶節奏的熱搜裡,卻只看到她向陽而生,瀟灑自由的身影。

她的人生軌跡就像一部充滿反轉的藝術電影,你越是期待她活成世俗定義的“完美女神”,她越要用特立獨行的方式打破幻想。
她曾說:“人不是一定要美,而是要有意思。”
劇本里寫好的臺詞,永遠不如即興發揮來得真實圓滿。
或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意義”的重新詮釋。
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勳章,而是忠於內心的自由,不看重被仰望的完美,而是活成自己的答案。
-End-
「如果覺得好看,歡迎點一個‘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