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問題,分開了來回答。
肺炎支原體有大小年的情況嗎?
答:有的
肺炎支原體確實存在週期性流行的現象,一般間隔幾年會流行一次。
根據英國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一直對疑似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的調查,英格蘭大約每隔4年發生一次流行暴發[1] ,韓國的研究發現,每間隔3-4年暴發一次[2].
因為4年左右一次的週期性特徵很明顯,所以被有的臨床醫生稱為“奧林匹克病”。

1981-2015年日本哨點診所每週報告的肺炎支原體案例
如果當年有流行暴發為我們所說的“大年”,則肺炎支原體確實存在大小年現象。
國內今年為什麼會流行?
最近以來,國內很多醫院表示肺炎支原體病例很多,社交媒體上的可以看到很多關於相關帖子。
但國內肺炎支原體感染不是法定傳染病,所以我們看不到它當下的流行監測資料,今年是不是真的大流行,需要看後續是否有相關流行病調查的研究。
即便是今年有暴發流行,我們也比較難準確判定它的流行原因,因為作為一個呼吸道疾病,它的傳播和流行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不過,根據呼吸道疾病傳播規律和免疫學知識,我們還是可以推測一些可能的影響因素。
經歷過新冠,我們知道它的感染像波浪一樣,一次流行爆發之後,人群中感染的人多了,人群的抗體水平提高了,新冠病毒就很難再傳播,直到人群的抗體水平低到一定程度,為下一次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其它的呼吸道病原體也可能存在這種現象,包括肺炎支原體,此前有研究發現肺炎支原體IgG抗體水平低的人,更容易發生肺炎支原體感染[3],而且有研究認為人口層面免疫持續時間的微小變化,是導致肺炎支原體週期性流行的決定因素。[4]
正因如此,新冠疫情開始後,有科研人員擔心新冠的那些防控措施會對肺炎支原體的流行產生影響,比如防控期限制了它的傳播,人群感染相關抗體低,放開防後可能導致暴發流行。
國外還有科研人員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肺炎支原體監測網路,也確實發現新冠防疫期間,透過PCR檢測出肺炎支原體檢出率確實明顯下降,從疫情前的8.61%下降到疫情防控期的1.69%[5] 。
國內也有類似的發現,北京兒童醫院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做肺炎支原體IgM抗體的監測[6],2019年陽性率為17.59%,2020年降至8.9%,2021年降至4.95%,成都也發現2020年肺炎支原體的孩子發病率也明顯下降。[7]
這些都說明新冠的防控措施降低了肺炎支原體的傳播和發病。
但肺炎支原體目前沒有有效疫苗,感染率降低後人群IgM和IgG抗體如果下降,我們沒有辦法提高人群對它的免疫能力,這為它的流行暴發積累了風險。但國外放開後第一年,前面建立的那個監測網路並沒有發現肺炎支原體的反彈[8]。
現在,很多醫院,包括新聞和社交媒體上都在熱議肺炎支原體,雖然可能真的是有流行暴發,但我們還必須考慮到,現在過度檢查和診斷也比較普遍。
孩子發熱、咳嗽去醫院,很多都會做肺炎支原體抗體,甚至做包括十幾種呼吸道病病原體的大套餐檢查,發現抗體或PCR陽性就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甚至支原體肺炎。
但實際肺炎支原體感染後的IgM抗體可持續數月,IgG抗體可持續數年,檢測陽性不等於最近有感染,也不等於最近的發熱、咳嗽這些就是因為肺炎支原體感染。
兒童肺炎也是基於發熱、病史或查體有感染證據和呼吸窘迫表現來診斷,懷疑肺炎時重症住院治療,輕症可以在門診做經驗性治療,一般不需要去做肺炎支原體的血清抗體或病原學檢查。
所以目前對肺炎支原體的關注熱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過度檢查和過度診斷導致的。
但即便考慮到了過度檢查和過度診斷這個因素,我推測今年存在肺炎支原體的流行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理由有3個:
一、這個季節本來就是肺炎支原體容易流行的高峰,最近搜尋指數也確實是有異乎尋常的上升。

二、國內放開後的第一年,從國家流感中心的監測資料來看,流感監測的哨點醫院門急診的類流感病例(發熱+咳嗽或咽痛二之一)比疫情期明顯上升,說明放開後呼吸道疾病發病確實明顯上升。

三、國內因為嚴格防控的時間更長,對呼吸道疾病的傳播和發病影響更大,國外放開後沒有出現的支原體肺炎暴發流行,不等於國內不會發生,因為可能國外當時4年的週期還沒到時間。
而國內,就拿上面北京兒童醫院的之前的檢測到的肺炎支原體檢測情況來看,上一次的流行在2019-2020年,到現在也確實4年了,再加上21年異常低水平,今年如果是爆發流行也確實符合規律。

所以今年確實可能有流行暴發,而且如果因為防疫措施導致人群抗體水平特別低,暴發的規模還可能更大,個體出現重症的也可能更多,但最後確認還是需要有更正規的流行病調查資料。
經歷過新冠後我們也知道,對個人來說,一個新的病原體第一次感染通常反應比較強烈,後面再感染就相對更溫和(有ADE效應的除外),之前的那些防疫措施,可能會改變很多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和發病特徵。
對此,那些有疫苗可打的疾病,比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Hib疫苗等,符合接種條件還沒打的就儘量去打,對於那些沒有疫苗可打的疾病,主要還是需要靠時間來解決。
參考資料:
[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909073/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481037/
[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051486/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85982/
[5]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101966/
[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573799/
[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079841/
[8]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371584/#bib5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