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3小時,雲貴菜正在血洗北上廣CBD

“眾所周知,老北京全是地道,沒有美食。”
每個來到北京遊玩的人,向生活在本地的朋友丟擲“推薦吃什麼”問題後,得到的答案可能不外乎:烤鴨,涮肉,駐京辦,出門找家麥當勞/肯德基。
但最近一段時間,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從老家去北京旅遊的人,如果有機會,和北漂剛回老家的人見一面,問一下去北京什麼值得吃。
可能會得到一個全新的答案。
“要不你拿出半天時間去排火燒雲吧,我的精神老家。”
圖源:作者供圖
甚至不止北京,過去這一年,一批以“山””雲”字輩店名為代表的雲貴菜,正在悄悄佔領各大商圈
以上海、北京為主要根據地,往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漢、長沙等新一線城市擴散。
在其他實體餐飲“卷生卷死”的時候,越開越多的雲貴bistro,已經悄悄佔領北上廣了。
圖源:大眾點評截圖
哪怕你還沒打卡過,在各路網紅探店或鋪天蓋地的安利下,可能都已對雲貴bistro有所耳聞,甚至從它的全世界路過——

區別於印象裡傳統雲貴菜常見的的張哥XX,陳姐XX,楊姨媽XX,在雲貴菜2.0版本中:
“山”是它必不可少的關鍵字,遇見如山石榴、山邁山、山苗苗、半山腰、三出山、山外面、上山下山閉眼入基本沒錯。

從整個西南大山路過/圖源:小紅書@城北匯匯,已獲授權

野性又鬆弛是它刻在DNA裡的標籤,從“坐”“忘”“雲”等充滿新中式審美韻味的字眼,到“野果”“石榴”的點綴,一看便頓覺有種森系餐館的美。

圖源:大眾點評截圖

不過,僅僅憑藉這些特點,還不足以鑑別,需得尋找一個關鍵詞的身影——bistro。
這個原本意為“小酒館”的詞,如今已在各大城市餐館招牌上快速繁殖,和雲貴/雲貴川在語法上形成固定搭配。
沒人知道西南邊陲的美味,怎麼和巴黎風情的小酒館玩起混搭,但在最新的潮流語境裡,它儼然正在成為必備防偽水印。
“現在的雲貴川菜,不加個bistro是不能開嗎?!”
不僅如此,在雲貴菜bistro版本中,民族的和世界的,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融合程度。
家喻戶曉的折耳根,昔日花名“雲貴川渝的吶喊”,諢名“食物的終點”,讓雲貴川之外的人聞風喪膽。
如今,在各大雲貴bistro裡刷足存在感,新花名是“在北上廣深每個CBD種滿折耳根”。
當折耳根遇上披薩/圖源:小紅書@瀟伊,已獲授權
其他代表性的還有長相千奇百怪的菌類,各式各樣的植物根、莖、葉、花、果,共同調和成極具記憶點的漂亮飯。
別緻的食,野趣的氛圍,飯張力十足的畫面……每一樣都在打工人的取向上蹦迪。
“好不好吃先別管,只看配色跟畫似的,就讓人心情愉悅。”
圖源:@快樂星球籌建部部長,已獲授權
如今,無論是約一個雲貴館子嚐鮮,還是興致勃勃找家雲貴bistro約會,都是備受都市人青睞的週末活動,打卡熱情勢不可擋。
“排隊3小時也要吃”的雲貴bistro上海遍地都是,北京朋友吃火燒雲得“準備提前2小時取

圖源:DT財經

武漢的野果號稱“排隊王”,一號難求;南京的梅果也不甘示弱,“好耶,排3小時了還剩90桌”。
等待時間之久,有云貴人看不下去開始給出建議:退一萬步說,直飛雲貴是不是還快點?
只是雲貴太遠,雲貴bistro門口依舊不缺食客,一邊對門口長隊感慨“有啥好排的這雲貴菜”……
一邊感慨完了不忘找店員問“請問要等多久”,再領取一張至少排到三位數起步的號碼牌。
上海某雲貴bistro門口的排隊盛況/圖源:小紅書@想改名但沒想好叫什麼,已獲授權
高人氣不僅體現在隊伍長度和等號時間上。
據紅餐資料,截至2024年11月,中式正餐賽道雲貴菜全國門店總數超4萬家,佔全國中式正餐門店總數的3.1%,在各菜系中排名第10位。
曾經在網紅餐廳中存在感並不高的雲貴菜,怎麼就火出圈了?
提及初次看到“XX·雲貴bistro”的感受,許多人的心情總是複雜。
雲貴菜就雲貴菜,還bistro是怎麼回事?
過去,人們最熟悉的雲貴菜什麼樣——
說貴州,是各種酸湯,以及大街小巷裡來自安順的奪奪粉、貴陽的腸旺面,畢節的湯圓、遵義的羊肉粉,遍地都是的炸洋芋,實惠大碗。
說到雲南,是以米線、包漿豆腐、菌類火鍋等特色美食,出了當地再難複製。
圖源: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
而當遇上bistro後,好像一切看起來都不同了。
“它具備雲貴菜系的特色,又融入簡約酒館的風格,打出了一記差異化十足的組合拳。”
符合近年來餐飲界“中餐西作”的趨勢,雲貴bistro,顏值上走的是精緻化路線,強調“香香飯”“氛圍感”。
氣質上,則是將西南的自然野生都市酒館的小資情懷結合。
店員手削木姜子成了雲貴餐廳的保留節目/圖源:小紅書@寧Jia希望谷,已獲
不同於一開始的迷惑不解,嘗試過雲貴bistro的人們,總會不可避免的被震撼。
有時是因為它口味的跳脫,不可預料——
黔式香辣能和海鮮風味混搭,滷肥腸可以用來下紅酒,雞尾酒能與辣椒粉、木姜子碰撞出火花。

圖源:小紅書
有時是因為它設計天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
工業風吧檯能與民族風藍布兼具,藝術吊頂能與雲南土特產交相輝映。
或者乾脆安排個新國風格調,加上毛筆字書寫的橫幅、肆意生長的綠植、半明半暗的燈光……
當Chef拿著他的噴槍,走到你桌前表演一道烤餌塊時,西南佳餚法式西餐的碰撞就此完成。
“城市裡的香格里拉”“在混凝土的環保下縱橫野生”,這不符合種草、打卡、二次傳播的規律,誰符合?
吃法上也要向本地人看齊/圖源:小紅書@狂野芭蕉花,已獲授權
不過,網紅美食界有這樣一條規律:小眾變大眾,大眾變附庸,附庸變倒閉。
放在如今,似乎也適用——
一邊是雲貴bistro們風風火火地繼續開店擴張,一邊是消費者們質疑的聲音愈發明顯。
印象中的雲貴菜,多以實惠、價效比關鍵詞為主,經過融合後卻難免被質疑“少且貴”“口味複製貼上”“不土不洋”。
同時,儘管雲貴菜在社交媒體上人氣頗高,但整體仍不算“規模化”。
據紅餐大資料資料,截至2024年11月,超99%品牌門店數卻在5家及以下,門店數超過100家的品牌數佔比僅有0.01%,全國化擴張腳步並不快。
一家將貴州菜與法餐融合起來的餐廳/圖源:墜入Chefs
而在走過2024年的火熱和擴張後,已經開始有人大膽預測:“從風靡全國到漸漸消失的規律,雲貴風恐怕也不能免俗。”
回看雲貴風颳了又刮的原因,和這兩年雲貴兩地的爆火不無關聯。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掀起雲南旅遊熱後,過橋米線、菌子火鍋、炸洋芋、烤乳扇、舂雞腳、鮮花餅等雲南美食遍地開花。
酸辣、鮮香、野趣,食物背後那種瀰漫著煙火氣的生活狀態,也讓一眾打工人爭做“精神雲南人”。
圖源: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
去年,貴州烙鍋、酸湯魚、餈粑辣椒、洋芋粑粑、怪嚕炒飯等,讓無數人口水從嘴角流下。
2024年,美團搜尋“貴州酸湯火鍋”的關鍵詞搜尋量同比增長超11倍,相關筆記增長超20倍。
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方言,意為走路不穩)”的俗語/圖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彼時,隨著“去遠方”的旅行文化復興,消費者對未被過度商業化的雲貴風味產生好奇。
之後,雲貴風席捲餐飲行業,火鍋類、酸菜魚類、烤魚類、牛蛙類、粉面類、餃子餛飩類、麻辣燙裡都有它的加入。
在《2024年火鍋行業消費趨勢報告》中,酸湯的人氣更一躍超過番茄和菌湯兩位老前輩,僅次於牛油鍋底。

見微知著,雲貴菜如今發展到高階、中西結合或所謂的bistro,似乎就是一句“順手的事”。/圖源:圖蟲創意

雲貴bistro,正是趁著這股雲貴的東風崛起。
只是和普通雲貴餐廳相比,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不同之處在於:
“你以為它融合的只是口味,其實它還集當代都市人的身心需求於一體。”

圖源:小妹拍攝

梁文道曾在《味道之味覺現象》中,這樣描繪bistro的適用場景:
“適合一家大小衣著隨便地走進來,點一瓶可口但是不太昂貴的酒,吃幾道花工夫做的菜但賣相不算華麗,舒舒服服地過了一晚,再快快樂樂回家。”
不論是都市人上下求索的“鬆弛感”,還是從去年喊到今年的“去班味”,都可以在這裡得以實現。

連等待的時間,似乎也不再是煎熬

畢竟,當它落腳一二線城市,成為新的都市人聚集地後,註腳也已經隨之改變:
“適合工作日吃膩外賣食堂、待在逼仄工位沉悶太久的人,叫上難得放鬆的親友愛人,點兩道漂亮的菜,喝一點濃度不高的酒,拍幾張活人感十足的照片,舒舒服服地過一晚。”
以及在回家的路上,順便感嘆一句“好好吃,總有一天我真會去雲貴吃正宗的”;“好難吃,總有一天我會真去雲貴吃正宗的”
至於“總有一天”到底是哪天?也許等手頭寬裕,也許等工作不忙,也許,就是明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