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一碗炒飯下肚,多臟器衰竭!這4類食物不要這樣吃….

雞蛋炒飯,是全球華人都喜愛的食物。但廣東江門50歲的陳先生將冷藏了幾天的米飯做成炒飯食用,不久便出現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
被送至醫院時,他已嚴重休克,心臟、肝腎等臟器功能開始衰竭,經ICU醫務人員搶救,終於脫離生命危險。
經檢查,陳先生罹患的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種細菌多見於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米飯或炒飯中,因此,由其引發的急性中毒症狀也被稱為“炒飯綜合徵”。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嘔吐毒素易在米飯、麵條、土豆等澱粉類食物中產生,需要在126℃的高溫下加熱90分鐘才能去除。
嘔吐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0.5-6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嚴重時會影響人體免疫力,破壞肝臟細胞,造成多臟器衰竭。腹瀉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2-36小時,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細菌也更易滋生,也建議這4類食物現做現吃,儘量避免隔夜食用,謹記冰箱不是“保險箱”。
海鮮
螃蟹、魚類、蝦類、貝類等海鮮都是高蛋白食物,隔夜後會出現蛋白質降解物,可能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引起胃腸道不適,還容易損傷肝、腎功能。
綠葉菜
綠葉菜煮熟後,若長時間放置或儲存不當,容易產生大量亞硝酸鹽。
豆漿
新鮮豆漿不易儲存,一般3-4小時就可能滋生大量細菌。建議豆漿煮完後及時飲用,避免隔夜。
銀耳、蘑菇等菌類
隔夜銀耳、蘑菇建議儘量不吃,泡發、儲存不當還可能產生黃桿菌毒素,食用後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