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道微弱的光跡
舒岱梓(物理學博士)
前幾天有個財經媒體找了個地球物理的碩士,評論DeepSeek:
“DeepSeek的低成本神話,是資料最佳化和演算法最佳化上的一次成功嘗試,但非技術上的顛覆性突破。過度解讀其意義,不利於中國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
此外這兩天還看到一些談論0到1,1到100的。
友人問,這些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太有道理啦,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噢,這不算陰陽怪氣哦。在“顛覆性突破”,“0到1”這些概念沒有定義的情況下,當然您怎麼不抑鬱就怎麼說,說啥都對。箭射到哪,就在哪兒畫靶子,自然永遠是神箭手。

我們現在應該慶幸在摩爾定律成氣候之前,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出現了,對比原始定義的離散傅立葉變換(DFT),FFT比DFT計算效率高得多。比如在128取樣點的情況下,FFT比DFT計算效率高大約10倍。取樣點更多時,計算效率會高更多。那麼問題來了,快速傅立葉變換算不算顛覆性突破呢?

不過從1805年的高斯,到1965年的Cooley 和 Tukey 似乎並沒有在意什麼勞什子0到1還是1到100,他們就是把FFT做出來了。如果沒有FFT,您用手機刷影片會比現在熱得多。
還看到一位言之鑿鑿的:
“如果被軟文吹捧、民族情緒助推了明顯不合理的虛假認知,未來很有可能在相關事情的決策上做出錯誤的判斷”
嗯,非常理性專業啦。不過俺自己和俺認識的人,包括本號大部分讀者,目測都不會做什麼太大的決策,所以也不用自省有沒有民族情緒了吧。
那麼謙虛一點不好嗎?答案是事事謙虛不一定好。我們普通讀者,實際上有個對自己科研工作的決策。你是謙虛地自認為能力有限,條件不行,因而一輩子只能“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呢?還是要學學DeepSeek裡的年輕人,在自己的科研或開發領域中,也發揮發揮聰明才智,做出點國際先進水平成果來?
心想未必事成,但想都不敢想則肯定事事不成。期待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有信心,在人類科學探索的事業中,留下一道哪怕是極其微弱的光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