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K2025重磅報告:AI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多領域創新將重塑全球經濟

知名投資機構 ARK Invest 日前釋出了 2025 年度 Big Ideas 研究報告,深入分析了人工智慧、區塊鏈、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前景。報告認為,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多項前沿技術的融合將重塑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ARK 的首席未來學家 Brett Winton 用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來形容當前的技術發展態勢:國王承諾發明象棋的大臣,可以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上放一粒麥子,隨後每個格子都翻倍。起初這個要求看似簡單,但到了棋盤後半部分,所需麥粒的數量呈現出驚人的指數級增長。
如今的技術發展正處於類似的階段。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領域,計算能力的提升已經完成了“棋盤”的前 40 格。隨著我們進入後半程,技術進步的速度將遠超人們的想象。ARK 預計,到 2030 年,AI 的計算效能將提升 1000 倍以上,這種躍升將重塑從醫療保健到金融服務的各個行業。
與 2024 年的報告相比,新報告更強調技術之間的協同效應。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能源儲存、公共區塊鏈和多組學測序這五大技術平臺正在前所未有地深度融合。例如,AI 的進步加速了新藥研發,同時也推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區塊鏈技術則為 AI 訓練提供了新的激勵機制;多組學資料的爆炸性增長又為 AI 模型提供了海量訓練素材。
(來源:ARK Invest)
這種融合的威力已經開始顯現。ARK 預計,到 2030 年,全球實際經濟增長率可能從過去 125 年平均 3% 加速至 7% 以上。這一增長將主要由機器人技術重振製造業、自動駕駛出租車改革交通運輸以及人工智慧提升知識型員工生產力等因素推動。
(來源:ARK Invest)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增長並非均勻分佈。那些能夠充分利用技術融合優勢的企業將獲得超額回報,而固守傳統模式的企業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ARK 預計,到 2030 年,創新型企業的市值佔比將從目前的 16% 上升到 60% 以上。這意味著我們將看到前所未有的財富重新分配。
AI Agent:智慧計算的新時代
與 2024 年的報告相比,今年 ARK 將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分析著重放在了 AI Agents 方面。2025 年,AI Agent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科技變革的核心推動力。相比 2024 年,AI Agent 在認知能力、任務執行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不僅能夠理解複雜指令,還能自主規劃並執行任務。
報告指出,AI 代理正在重新定義消費者互動和商業工作流程,其發展速度和商業化程序遠超預期。資料顯示,以 OpenAI 為代表的 AI 企業營收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社交媒體黃金時代。OpenAI 預計在 2025 年營收將突破 100 億美元, 其商業化速度遠超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平臺在同期的表現。
(來源:ARK Invest)
AI Agent 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硬體需求的激增。報告預測,從 2025 年開始,大多數硬體銷售都將是支援 AI 的裝置,這將推動 AI 硬體進入快速大規模普及階段。與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等前代技術相比,AI 硬體的滲透率上升速度可能更快。
在廣告市場方面,AI Agent 的影響力正在快速提升。ARK 預計,到 2030 年,AI 中介廣告收入將佔據數字廣告市場 54% 以上的份額,在 11000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佔據主導地位。這種轉變主要源於搜尋方式的改變:當消費者開始更多地依賴個人 AI Agent 進行資訊檢索和購物決策時,廣告投放的方式也將隨之改變。
(來源:ARK Invest)
在電商領域,AI Agent 也展現出巨大潛力。研究顯示,到 2030 年,AI 輔助購物可能佔到全球線上銷售的近 25%,交易規模接近 9 萬億美元。AI Agent 將透過簡化產品發現、個性化推薦和購買流程,顯著改變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數字錢包在這一趨勢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報告預測,到 2030 年,由 AI 購買代理支援的數字錢包將佔據電子商務交易的 72%。目前市場對領先的數字錢包平臺(如 Block、Robinhood 和 SoFi)的估值已達到每使用者 1800 美元。隨著 AI 購買代理的發展,這一估值可能進一步提升 50-200 美元。
在企業服務領域,AI Agents 正在顯著提升生產力。透過部署 AI Agent,企業可以在保持相同人力規模的情況下提高業務量,或將人力資源轉向更高價值的工作。客戶服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即使每次對話的固定成本為 1 美元,一旦 AI Agent 能夠處理 35% 的客戶服務查詢,就能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研究顯示,AI 還將降低入職培訓成本和基於席位的軟體成本,同時比人力更容易擴充套件。
在軟體開發領域,AI Agent 的編碼能力正在快速提升。這加速了軟體開發生命週期,降低了建立軟體的成本。這種變化將影響企業的“自建 vs 購買”決策,可能衝擊傳統軟體企業的市場地位。到 2030 年,全球軟體支出預計將從過去十年 14% 的年增長率加速至 18%-48%。
(來源:ARK Invest)
此外,ARK 的研究表明,AI 驅動的知識工作將迎來顯著變革。根據不同的採用場景,預計到 2030 年,當前 31%-81% 的工作時間將被自動化,這可能創造 22 萬億至 117 萬億美元的生產力盈餘。按照 10% 的價值捕獲率計算,這將為軟體市場帶來 2.2 萬億至 11.7 萬億美元的新增收入。
數字資產市場走向成熟
2024 年成為比特幣發展史上的關鍵一年。在經歷了多重重大事件的考驗後,比特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韌性。2024 年年初,美國首次批准現貨比特幣 ETF 成為一個里程碑事件。這些 ETF 在首個交易日就吸引了超過 40 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創下 ETF 發行歷史新高,遠超 2004 年 11 月黃金 ETF 首月 12 億美元的認購規模。到 2024 年底,比特幣 ETF 的規模已經顯著擴大,表明機構投資者對這一資產類別的認可度不斷提升。
(來源:ARK Invest)
比特幣網路的基本面也在持續增強。2024 年,比特幣經歷了第四次減半,通脹率從約 1.8% 降至 0.9%,首次低於黃金的長期供應增長率。這一機制凸顯了比特幣作為稀缺資產的特質。更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礦工收入因減半而降低 50%,比特幣的算力(網路安全性的代表指標)卻創下歷史新高,這表明礦工對比特幣的長期信心依然強勁。
市場表現方面,比特幣在 2024 年展現出顯著的抗壓能力。德國政府出售了查獲的 5 萬枚比特幣,市場順利吸收了這筆供應,隨後比特幣價格從 53000 美元上漲至 68000 美元。同時,長期懸而未決的 Mt. Gox 破產案最終完成了超過 10.9 萬枚比特幣的債權人償付,消除了市場最大的賣壓隱患。這些事件的順利化解證明了比特幣市場的深度和韌性。
機構採用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到 2024 年底,已有 74 家上市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持有比特幣,總價值從 2023 年的 110 億美元增長至 550 億美元。特別是,比特幣的實現市值(平均購買成本)增長了 86%,達到 8117 億美元,平均獲取成本為每枚比特幣 40980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穩定幣作為數字資產領域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其交易價值在 2024 年超過了萬事達和 Visa。年化交易額達到 15.6 萬億美元,分別是維薩和萬事達交易量的 119% 和 200%。每月交易次數達到 1.1 億次,儘管僅為傳統支付巨頭的 0.41% 和 0.72%,但單筆交易金額顯著更高。
(來源:ARK Invest)
市場格局方面,USDT(Tether)和 USDC(Circle)繼續主導穩定幣市場,合計佔總供應量的 90%。值得注意的是,穩定幣已經滲透到幾乎所有主要的第一層區塊鏈。截至 2024 年,穩定幣供應量達到 2030 億美元,約佔美國 M2 貨幣供應量的 0.97%。活躍地址數量在 12 月創下 2300 萬的歷史新高,其中 Tron 網路因其低交易費用在新興市場最受歡迎。
創新也在不斷湧現。Ethena Labs 透過將流行的基差交易代幣化,在 12 個月內積累了 60 億美元的總鎖倉價值。透過代幣化 delta 中性頭寸,該專案能夠提供 20%-30% 的收益率,具體取決於市場條件。已經佔據以太坊期權未平倉合約 10% 份額的 Ethena Labs 正在向 Solana 和比特幣 delta 中性交易擴張。
在區塊鏈擴充套件方面,2024 年見證了以太坊生態系統的重要突破。EIP 4844 技術升級顯著降低了第二層網路的交易成本,從升級前的約 0.50 美元降至約 0.05 美元。這是以太坊路線圖中的重要里程碑,預計將使交易每秒處理量從目前的約 400 提升至 10 萬-50 萬。
(來源:ARK Invest)
第二層解決方案的採用率大幅提升。在以太坊生態系統的日活躍地址中,第二層已佔據 85% 的份額。這使得以太坊日交易量從 300 萬增長至 1500 萬,增長了 400%。特別是 Base 在推出一年內就超越了其他以太坊第二層解決方案,在 2024 年佔據了以太坊第二層 46% 的活躍使用者和 63% 的費用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使用者活動向第二層遷移,以太坊主網仍然主導著高價值儲存和結算。機構、高價值使用者和“鯨魚”主要在以太坊基礎層進行交易。從單使用者的總鎖倉價值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來看,以太坊主網的單位經濟效益仍然遙遙領先。
去中心化金融(DeFi)也達到了新的高度。當 Binance 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超過 40 億美元的和解,其 CEO 辭職後,中心化交易所失去了部分市場份額。從 1 月到峰值,DeFi 的現貨和衍生品交易量佔比分別從 8% 和 3% 上升至 14% 和 8%,創下歷史新高。同期,Binance 在中心化交易所中的市場份額從 62% 下降至 35%。
展望未來,ARK 預測比特幣到 2030 年可能達到 30 萬至 150 萬美元的價格區間,這一預測基於機構投資、數字黃金、新興市場避險、國家財政儲備、企業財庫和比特幣鏈上金融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分析。穩定幣市場預計將從目前的 2030 億美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1.4 萬億美元,佔全球 M2 貨幣供應量的比例從 0.17% 提升至 0.9%,有望成為全球第 13 大流通貨幣。
一個自主化更高的未來:自動駕駛、自主物流與機器人
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技術積累後,自動駕駛領域已經完成了一輪重要的洗牌。ARK 的研究顯示,雖然 2014 年時包括沃爾沃、奧迪、戴姆勒等在內的多家傳統車企都宣佈將在 2020 年前推出自動駕駛汽車,但最終只有 Waymo 在 2018 年實現了商業化運營。目前,市場主要由 Tesla 和 Waymo 主導,這種寡頭競爭格局預計將持續到 2025 年。
(來源:ARK Invest)
從成本結構來看,自動駕駛技術將徹底改變出行經濟學。過去 100 多年來,從福特 T 型車時代到現在,私家車的擁有和使用成本一直維持在每英里 1.10 美元左右。但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將打破這一固定模式。ARK 預測,到 2035 年,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運營成本有望降至每英里 0.25 美元,這一降幅將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具體來看,這種成本優勢來自多個方面。首先是車輛利用率的提升,自動駕駛車輛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運營。第二是保險成本的降低,得益於更高的安全性。第三是能源成本的節省,電動化驅動系統比傳統內燃機更經濟。此外,“空駛里程”(無乘客行駛)的比例也將從目前網約車的 45% 大幅下降,因為 AI 系統可以更好地預測需求和規劃路線。
在市場格局方面,美國和中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競爭態勢。在美國,Waymo 透過與現有汽車製造商合作的模式率先實現商業化,而 Tesla 則採取垂直整合的策略,自主開發和生產自動駕駛汽車。在中國,百度 Apollo 與本土車企的合作模式取得了顯著進展。資料顯示,目前 Waymo 和百度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年化訂單量已達 1200 萬次。
(來源:ARK Invest)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Tesla 的競爭優勢。得益於其龐大的使用者基礎,Tesla 已經積累了數十億英里的實際道路資料,遠超 Waymo 和百度僅有的數百萬英里資料。這種資料優勢對於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Tesla 預計其自動駕駛軟體很快將實現超過 10000 英里才需要一次人工干預的水平,相當於普通人一年的駕駛里程。到 2025 年底,這一指標有望達到與全國平均事故率相當的 70 萬英里水平。
從市場規模來看,ARK 預測自動駕駛出租車到 2030 年將創造約 10 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這一預測基於不同價格點下的市場滲透率分析:在每英里 4 美元的價格下,西方市場的現有網約車使用者將貢獻 1340 億美元;在每英里 1.10 美元時,高收入國家的非通勤里程將帶來 1 萬億美元的市場;當價格降至每英里 0.25 美元時,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 5 萬億美元。
在物流領域,自動駕駛技術正在催生多元化的解決方案。ARK 的研究顯示,不同場景下的自主配送方案都能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無人機在小件快遞方面可將成本從 5.40 美元降至 0.35 美元;地面配送機器人可將批次配送成本從 2.40 美元降至 0.40 美元;長途運輸方面,自動駕駛電動卡車每噸英里的成本可從 0.07 美元降至 0.03 美元。
(來源:ARK Invest)
然而,與乘用車領域相比,物流自動化面臨更復雜的挑戰。首先是技術層面,貨運場景下的自動駕駛要求更高;其次是監管障礙,尤其是無人機配送受到嚴格的空域管制;此外還需要與零售商、快遞公司等建立廣泛的商業合作。目前在美國,商用自動駕駛卡車仍需要安全員在車上監督,預計要到 2025 年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市場資料顯示,在無人機配送領域,ZiplineWing 等企業已經完成了數十萬到數百萬次的商業飛行。在地面配送機器人方面,Starship Technologies 等企業也已完成數百萬次遞送。這些實踐證明了技術的可行性,但要實現規模化商業運營還需要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援。
ARK 預計,到 2030 年,自動配送將發展成一個接近 9000 億美元的市場,其中機器人和無人機負責的最後一公里配送約佔 4400 億美元,中程和長途自動駕駛運輸約佔 4200 億美元。這種變革不僅將降低物流成本,還將重塑消費者行為,推動即時配送服務的普及。
在機器人領域,類人機器人的發展正在開啟新的篇章。與工業機器人不同,類人機器人採用與人類相似的形態,這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多款重要產品,包括 Tesla 的 Optimus、Sanctuary AI 的 Phoenix、Figure AI 的 Figure 02 等。
從經濟性分析來看,類人機器人的投資回報正變得越來越具有吸引力。以美國勞動力市場為例,考慮到平均時薪 46 美元(包含福利)的情況下,如果一臺機器人能夠達到人類工人 100% 的生產效率,其投資回報期將大大縮短。特別是對於小型企業來說,通用型機器人比專用自動化裝置更具優勢,因為它們能夠完成多樣化的任務。
(來源:ARK Invest)
在製造業領域,3D 列印技術也在加速發展。ARK 預測該行業將以 40% 的年複合增長率發展,到 2030 年達到 1800 億美元規模。這種增長得益於技術的持續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拓展。例如,在核能領域,西屋公司使用 3D 列印技術生產的核廢料過濾器比傳統制造的產品提高了 30% 的效能;在軍工領域,3D 列印可以將零部件的生產週期從傳統的數月縮短到幾周。
根據 ARK 的分析,到 2030 年,機器人技術整體可能創造超過 26 萬億美元的全球收入機會。這包括家庭服務機器人市場的 13 萬億美元和製造業機器人市場的 13 萬億美元。這一預測基於對全球 23 億工作年齡人口的無償家務勞動時間(平均每天 2.3 小時)和製造業 GDP 的分析。
多組學革命和可重複利用火箭
在生物技術領域,多組學工具的發展正在推動一場革命。DNA 測序成本的急劇下降是這場革命的重要推動力。35 年來,DNA 測序成本已下降了 100 億倍。同時,DNA 合成成本也下降了 10 萬倍,預計到 2030 年還將進一步下降 1000 萬倍。這種成本的下降使得大規模基因組研究成為可能。
(來源:ARK Invest)
人工智慧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領域的進步。例如,AlphaFold 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取得的突破,使其效率超過了傳統的 X 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技術。每個版本的 AlphaFold 都帶來了指數級的效能提升,從最初只能預測單鏈蛋白質(約 6000 萬個結構),發展到現在可以預測超過 10 億個結構。
在癌症檢測領域,微量殘留病變(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檢測技術顯示出巨大潛力。這種技術可以比傳統影像檢查提前 20 個月發現癌症復發。雖然目前美國有超過 800 萬適合進行 MRD 檢測的癌症患者尚未獲得醫保報銷,但 ARK 預計 MRD 檢測將成為每個癌症患者的標準護理方案。這項技術產生的資料量將是目前最大基因組專案(英國生物銀行)的 700 倍,為癌症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
在藥物研發方面,多組學與 AI 的結合正在改變傳統模式。透過整合單細胞基因組學和人工智慧,科學家們創造了“虛擬細胞”模型,可以在計算機中模擬細胞功能並預測對干擾的反應。這種技術特別適用於藥物發現的早期階段,可以加速從靶點發現到驗證的過程。
(來源:ARK Invest)
自動駕駛實驗室(SDL,Self-Driving Laboratory)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變革。SDL 結合了可以大規模讀取生物學資訊的多組學工具、實現高通量實驗的自動化裝置,以及分析資料並設計下一輪實驗的大語言模型。根據 ARK 的研究,SDL 可以在藥物發現過程中節省高達兩年時間和數億美元成本。目前,Recursion 製藥在這一領域已經實現了約 200 倍的生產力提升。
這些技術發展預示著生物技術可能迎來重大突破。AI 驅動的藥物開發可能將上市時間從 13 年縮短到 8 年,同時將總成本從 24 億美元降至 6 億美元。這種效率的提升不僅能加快新藥開發速度,還能提高研發投資回報率,推動整個醫藥行業的創新。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航天領域。首先,SpaceX 預計將繼續引領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的發展,這種優勢源於公司對技術路線的堅持——在 2014 年時,當國際發射服務公司總裁 Phil Slack 宣稱“未來十年內,除了獵鷹火箭,我們都不會考慮可重複使用技術”,當聯合發射聯盟 CEO Tory Bruno 在 2020 年仍對可重複使用技術的經濟可持續性表示懷疑時,SpaceX 已經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來源:ARK Invest)
資料顯示,SpaceX 的火箭複用效率在持續提升。從 2016 年首次實現火箭回收開始,到 2017 年首次使用“經驗證的助推器”(即複用火箭),SpaceX 的發射節奏不斷加快。2024 年的資料顯示,重複使用的助推器已經佔據了 SpaceX 發射任務的主導地位。更重要的是,火箭的翻新週期已經從太空穿梭機時代的 252 天大幅縮短到現在的僅 14 天,這種效率的提升直接轉化為成本優勢。
根據萊特定律(Wright's Law),隨著累積發射量的增加,發射成本會持續下降。SpaceX 的實踐完美驗證了這一定律:每千克貨物發射到低地球軌道的成本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這種成本優勢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太空經濟學,還為大規模衛星星座的部署創造了條件。
(來源:ARK Invest)
在衛星通訊領域,成本的下降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自 2004 年以來,衛星頻寬成本已經從每 Gbps 3 億美元暴跌至約 2 萬美元,降幅達 15000 倍。這種成本優勢使得 StarLink 等大規模衛星網際網路專案成為可能。截至 2025 年初,SpaceX 已經部署了超過 7000 顆星鏈衛星,但這僅僅是其 42000 顆衛星最終星座計劃的開始。
星艦 (Starship) 的開發將進一步推動這一革命。作為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的有效載荷能力是獵鷹 9 號的 5 倍。然而,即便有如此強大的運力,要維持完整的星鏈星座(考慮到衛星 5 年的壽命週期),星艦仍需要保持每 2.3 天一次的發射頻率。這突顯出可重複使用技術在未來太空活動中的關鍵作用。
衛星通訊的商業前景十分可觀。ARK 預計,到 2030 年,衛星連線收入可能超過 1300 億美元。這一市場包括多個細分領域:約 1100 萬輛房車使用者(年收入約 180 億美元)、2.5 萬架商用飛機(60 億美元)、10 萬艘各類船舶(60 億美元)、850 萬艘休閒船艇(140 億美元)、6 億個無寬頻接入的全球家庭(400 億美元),以及可能帶來 480 億美元收入的直接對裝置服務。
此外,高超音速飛行領域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商業機會。根據美國交通部的研究,休閒旅客願意支付其估計小時家庭收入的 60%-90% 來節省一小時行程時間。相比傳統飛行可能需要 28 小時的往返行程,高超音速飛行可以將時間縮短到僅 6 小時,為每位旅客節省約 22 小時。
(來源:ARK Invest)
基於成本和時間節省的分析,ARK 估計頭等艙旅客願意為高超音速往返航班支付 44000 美元。如果發射成本能夠按照預期下降,早期採用者到 2030 年可能創造 350 億美元的收入。從長遠來看,這一市場可能擴大到 3500 億美元。這一預測基於以下假設:全球航空旅客中 5% 是長途航線,其中 5% 是頭等艙旅客,最終有 50% 的旅客會選擇高超音速飛行。
支撐一切發展的基礎——能源
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這推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因此,在報告中,ARK 將能源領域的創新被視為支撐整個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礎。
(來源:ARK Invest)
最值得注意的是核能的復興。在經歷了幾十年的低迷後,核能正重新成為能源領域的焦點。這種轉變主要由科技巨頭推動:微軟已同意購買三哩島核電站的電力,谷歌則訂購了小型模組化反應堆,亞馬遜也投資了核能開發商。這些舉動都指向一個明確的趨勢:AI 時代需要可靠、清潔的基礎能源供應。
ARK 的研究顯示,僅 AI 硬體在 2030 年就需要 350 吉瓦的新增發電能力,相當於中國 2023 年新增發電能力的總和。這種巨大的能源需求正推動核能技術的創新。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的發展特別值得關注,它們比傳統核電站更安全、更靈活,且建設週期更短。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ARK 預測未來幾年將迎來重大突破。得益於電池技術的進步,太陽能和風能的間歇性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儲能系統的成本按照萊特定律持續下降,ARK 預計到 2028 年,配備儲能的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平準化度電成本將低於傳統能源。這意味著,即使在考慮了供電穩定性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也將在經濟性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來源:ARK Invest)
值得一提的是,比特幣挖礦正在成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意外助力。由於比特幣挖礦對電力成本極其敏感,礦工們正在積極尋找最便宜的電力來源。
這促使他們成為可再生能源專案的重要客戶,幫助這些專案在建設初期實現收支平衡。ARK 的研究顯示,全球超過 50% 的比特幣挖礦已經使用可再生能源,這個比例還在持續上升。
然而,能源革命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最突出的是電網互聯審批等待時間從 2009 年的 31 個月增加到了 2023 年的 56 個月,這種延遲嚴重製約了新能源專案的開發。ARK 呼籲監管機構簡化審批流程,以適應快速變化的能源格局。
總結
縱觀這份報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關鍵主題:技術的融合正在創造出比單個技術革新更大的價值。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在分子、位元和原子層面上的深度整合,正重新定義人類與技術的關係。
從更宏觀的歷史視角來看,我們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放了人類的體力,第二次工業革命透過電氣化擴充套件了人類的活動範圍,而現在這場由 AI 主導的技術革命,正在釋放人類的創造力。ARK 預計,這可能帶來比前兩次工業革命更劇烈的社會經濟變革。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技術進步的加速特徵。在過去,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通常需要數十年時間。而現在,得益於數字化工具和人工智慧的輔助,這個過程被大大壓縮。例如在製藥領域,AI 不僅縮短了研發週期,還提高了成功率;在能源領域,數字孿生技術正在加速新一代核反應堆的開發;在金融領域,智慧合約正在重構傳統的業務流程。
與 2024 年的預測相比,ARK 2025 年的報告顯示出更強的信心。報告指出,各項技術的進步正在相互加強:AI 提升了其他技術的發展效率,而其他技術的進步又為 AI 提供了更好的應用場景,形成良性迴圈。
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看到技術發展的“第二次影響”。比如,自動駕駛不僅改變了交通方式,還在重塑城市規劃;多組學技術不僅推動了精準醫療,還正在開創生物計算的新正規化;數字資產不僅創造了新的價值儲存方式,還在推動金融系統的革新。這種連鎖反應可能會帶來更深遠的社會變革。
展望未來,ARK 認為 2025-2030 年將是關鍵的五年。在此期間,多項技術可能達到臨界點:AI 將實現更普遍的商業應用,自動駕駛將進入規模化階段,新一代核能將開始大規模部署,數字資產將進一步融入主流金融體系。這些變革疊加的結果,可能讓 2030 年的世界與現在有著質的區別。
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這意味著必須建立持續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可能無法應對指數級的變革。我們需要系統性思維,既要理解個別技術的發展軌跡,更要把握技術之間的協同效應。同時,也要警惕技術泡沫,始終關注創新對實體經濟的實際貢獻。
創新是降低成本的催化劑,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但更重要的是,創新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的潛力邊界。在這個技術深度融合的新時代,機遇與挑戰並存,關鍵是要保持開放和適應的心態,在變革中把握方向,在創新中創造價值。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思維方式的革命。它要求我們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用更開放、更靈活的方式來思考未來。在這個意義上,ARK Invest 這份報告不僅是對未來的展望,也是對現在的警示:變革已經開始,而且正在加速。
參考資料:
https://www.ark-invest.com/big-ideas-2025
運營/排版:何晨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