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快報,故事慢慢聊~ 這裡是
「科學聲音」推出的全新專欄:
【科技聯播】SCI-TECH NEWS
NEWS
”
以下是科技聯播第 3 期主要內容速覽:
-
黑悟空上線四天銷量超 1000 萬
-
腦機介面讓癱瘓患者遊戲自由?
-
吳恩達否認 AI 發展遇到瓶頸,強調智慧體工作流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月壤產水方法
-
星際客機將獨自返航,2 名宇航員仍在太空
-
SpaceX“北極星黎明”任務推遲
01►
黑悟空上線四天銷量超 1000 萬
8 月 20日,隨著中國首款國產 3A 動作遊戲《黑神話:悟空》正式上線,只用不到 4 天,全平臺銷量就超過了 1000 萬套,全平臺最高同時線上人數 300 萬人。作為對比,2023 年《塞爾達:曠野之息》的續作《王國之淚》發售後 3 天內的銷量也是 1000 萬份,這個資料已經打破了紀錄,成為了任天堂銷售速度最快的遊戲。

黑悟空上線不到四天,全平臺銷量超過 1000 萬套
《黑神話:悟空》作為動作類遊戲,以多樣和高難度的 Boss 戰鬥吸引玩家。它的快速出圈,雖然吸引來了很多嚐鮮玩家,但是也帶來了“遊戲太難”和“無聊”的爭議。
對於真正的玩家“難”從來不是問題。遊戲圈裡有名的“單手”玩家“-鴉-karas”,雖然從小就失去一條手臂,但是仍然第一時間就上傳自己的無傷攻略。盲人玩家“諾子喵嗚”在直播間靠觀眾的彈幕指揮和聽聲辯位,成為了全球首位擊殺《黑神話:悟空》Boss 的全盲玩家。還有,玩家“阿銘銘丶”雖然因為是腦癱患者無法用手操控手臂,但是仍靠“QuadStick”特殊裝置,僅透過吸氣、吹氣的控制方式擊殺 Boss 虎先鋒。

四肢癱瘓或運動障礙人士可使用 QuadStick 遊戲控制器,主要透過口吹、口吸和麵部動作來控制
“難”從來不是阻礙,關鍵在於是否熱愛。《黑神話:悟空》的開發商“遊戲科學”,可以抵禦氪金抽卡快速撈錢的誘惑,耗時多年打造第一款國產3A 遊戲,讓簡體中文成為遊戲的預設選項,使他們堅持下來的也只有熱愛。
這也難怪遊戲剛發售,就有玩家寫下這樣的評論:
“我曾在莫哈維的沙漠當過郵差,在波士頓的廢土撿過垃圾,在凱爾·莫罕當過獵魔人,在星系間當過土礦仔。而今天,捫心自問,我還是想當齊天大聖!!!”

玩家評論
02►
腦機介面讓癱瘓患者遊戲自由?
8 月 17 日,埃隆·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 Neuralink 釋出了一條影片,一名叫亞歷克斯的人透過腦機介面,憑藉意識暢玩遊戲《反恐精英 2》。

亞歷克斯藉助腦機介面玩《反恐精英 2》的遊戲介面
亞歷克斯因脊髓受傷而癱瘓,之前只能和玩家“阿銘銘丶”一樣用“QuadStick”才能操作遊戲。但是現在透過植入到大腦的晶片,他 5 分鐘就學會了用意識控制滑鼠移動。
亞歷克斯並不是 Neuralink 進行腦機介面接入的第一人。在今年 3 月份的時候,一名叫做諾蘭·阿博的癱瘓患者就在大腦內植入了 Neuralink 的腦機介面晶片。當時被拿來廣泛報道的還是玩遊戲,諾蘭·阿博一口氣用腦機介面玩了 8 個小時的《文明 6》。
不過不幸的是,5 月就傳出訊息,諾蘭·阿博在進行植入腦機介面手術時,在頭骨內滯留了空氣,植入的晶片有一部分脫落,導致從阿博的大腦中捕獲的資料量減少。現在經過幾個月的改進,亞歷克斯植入晶片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應該有了大幅改善。希望亞歷克斯從今晚以後,可以實現遊戲自由。

Neuralink 腦機介面晶片概念圖
熱愛的積聚可以產生解決問題的態度,但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得是科技。願所有受盡生活之苦的人,都能夠在遊戲中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03►
吳恩達否認 AI 發展遇到瓶頸,
強調智慧體工作流
8 月 9 日,AI 領域知名專家吳恩達接受了 ARK Invest 的採訪。在訪談中,吳恩達表達了對自己對 AI 發展前景的看法。

吳恩達(右上)與ARK Invest的首席投資策略師Charlie Roberts和首席未來學家Brett Winton進行對談
吳恩達是深度學習的領袖人物之一,谷歌大腦專案就是他創立的。2014 年 5 月他曾入職百度負責百度大腦,後於2017 年 3 月離職。離職後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Landing.ai,現在他還是亞馬遜的董事會成員。
和其他的 AI 大佬不一樣,吳恩達對 AI 原理的教育也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親自錄製了許多基礎課程。甚至可以說每一個自學深度學習的人都看過吳恩達的課程影片。
在對談中吳恩達對 AI 的前景表示樂觀,對於最近很多人認為 AI 發展遇到了瓶頸的觀點,他並不認可。雖然他也承認,現在如果還想訓練出更強大的模型,的確受到 GPU 等供應鏈上的限制,但是他認為,即便是現在已經訓練完成的 AI 模型,它們所具備的能力仍然沒有被全部發揮出來。如果想要將其完全發揮出來,投入到各種應用領域,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而這部分工作才是更接近應用端,更容易實現商業化和看到商業回報的部分。
而對於如何才能更好地將 AI 投入應用領域,吳恩達則是重點強調了 Agentic Workflow,也就是智慧體工作流。
對於利用 AI ,現在大眾最熟悉的是 ChatGPT 那樣,用對話的方式,將自己的問題透過提示詞提交給 AI 模型。其實 ChatGPT 只是一個套在 AI 上的應用程式。
智慧體工作流,就相當於是在 AI 模型上同時設定許多個可以完成特定任務的應用程式,也就是俗稱的智慧體。然後將這些智慧體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組織在一起,一個智慧體的輸出可以作為另一個智慧體的輸入。
比如,一個撰稿流程就可能是:一個 AI 智慧體負責根據題目要求生成大綱,後面一個 AI 智慧體負責檢索合適的資料,再後面一個智慧體負責整理素材形成初稿,最後再由一個 AI 全篇進行反思,進一步修改。
如果說使用 ChatGPT 相當於僱了一個高階人才,那麼用智慧體工作流就相當於僱了一個高階團隊。
設計一個有效的工作流,而不是暴力嘗試出一個好用的“咒語”提示詞,也的確是現在應用 AI 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像是開源專案 dify 、頭條的 AI 開發平臺“釦子”(coze)就都已經增加了工作流功能。還有最近火爆起來的 Flux 文生圖模型,如果想要用好,也需要額外套上類似 comfyUI 的工具,利用工作流定製滿足需求的功能。

頭條的 AI 開發平臺“釦子”(coze)
值得一提的是,吳恩達在對談中反覆強調了開源的重要性,他認為開源所帶來的優勢遠遠超越了潛在的風險。結合之前李彥宏認為開源是智商稅的言論,不得不讓人猜想吳恩達最終從百度離職的原因。
04►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月壤產水方法
月球上缺水,但是月球上不缺石頭。8 月 22 日,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創新》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產水的方法。
科學家們發現,由於太陽風億萬年的輻照,月壤的礦物中儲存了大量的氫。而在加熱至高溫後,這些氫就會與礦物中的鐵氧化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單質鐵和大量的水。在溫度升高至 1000℃ 以上時,月壤就將熔化,而反應生成的水則會以水蒸氣的方式釋放出來。以此方法,每噸月壤預計將可以產生 51—76 千克的水,相當於 100 多瓶日常 500 毫升的瓶裝水,基本可以滿足 50 人一天的飲水量。

月球水資源原位開採與利用策略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製圖)
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畢竟在 8 月 12 日,NASA 才宣稱工程師們正在考慮利用月球土壤製作水泥,現在水的問題也解決了,在月球上建水泥廠指日可待。
05►
星際客機將獨自返航,
2 名宇航員仍在太空
6 月 6 日波音“星際客機”飛抵國際空間站,如果一切順利,“星際客機”將會搭乘 2 名宇航員返程,波音也將會成為美國避免 SpaceX 一家獨大的安全籌碼。
但是,“星際客機”很快就被發現存在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洩漏等問題,返航時間一再推遲。“星際客機”最多可在空間站對接 45 天,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依靠備份系統等延長對接至 90 天。

波音公司的 CST-100 星際客機自六月初以來一直停靠在國際空間站
雖然美國航天局一度選擇優先修復“星際客機”,由它繼續完成返航任務,但是,到了 8 月 24 日,美國航天局召開了新聞釋出會,宣稱兩名滯留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將於明年 2 月搭乘 SpaceX 的“龍”飛船返回地球。而原本計劃用於承載這兩位宇航員的“星際客機”則將獨自返航,不再搭載乘員。波音也在宣告中表示,將繼續聚焦於“乘員和飛船的安全”,並且“目前正在執行 NASA 安排的任務,為安全成功的無人返航做準備”。
波音公司的首次載人任務,最終將會以沒有載人的方式結束。只是不清楚,原計劃在 6 月就返航地球的那 2 名宇航員心情如何,畢竟生命安全和沒日沒夜地多加班半年,兩者之間真的很難取捨。
06►
SpaceX“北極星黎明”任務推遲
8 月 26 日,據 CNN 新聞報道,SpaceX 最富有野心的一次商業載人飛行——原定於 27 日執行的“北極星黎明”任務推遲發射。同樣是因氦氣洩露問題,不過比波音幸運,問題發生在地球不是國際空間站。
“北極星黎明”是“北極星”系列計劃中的首個任務,由億萬富翁賈裡德·艾薩克曼出資並領導,旨在“突破 SpaceX 的技術極限,併為人類在太空中的長期存在鋪平道路”。在此次大膽的任務中,賈裡德·艾薩克曼將親自擔任指令長,帶領飛行器將進入距離地球 1,400 公里的超高軌道,徑直穿入範艾倫輻射帶——範艾倫輻射帶是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中,包圍著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輻射帶中的大部分粒子來自太陽風,被地磁場捕獲並環繞在地球周圍。這些高能粒子對載人空間飛行器、衛星等都具有一定的危害。範艾倫輻射帶分為內外兩層,而此次需要進入的內輻射帶大致位於地球上空 1,000km 至 12,000km 範圍內——自阿波羅計劃以後,還沒有人類再度進入過如此深遠的太空。

“北極星黎明”任務藝術圖,畫面中一位宇航員即將開始太空行走
更為冒險的是,在此次飛行任務中,宇航員們還計劃進行一次極高風險的太空行走。如果成功,這將成為商業飛行任務史上首次實施的太空行走。
同樣是億萬富豪,很難想象李彥宏、馬化騰、雷軍他們會冒險乘坐火箭到太空,畢竟周鴻禕只是試了試汽車,就被門夾了手。

周鴻禕測試車門防夾功能時慘遭夾手 😫
好,這就是本期想跟你聊的幾條有趣的科技新聞,你認為那條新聞最讓你印象深刻?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咱們下期再見。
更多推薦

歡迎關注“科學聲音”影片號
更多有趣的科普影片等你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