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黑馬城市”合肥有何秘笈?這篇文章說透了!

斐君按:10月17日,總書記來到合肥濱湖科學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聽取當地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情況介紹,同現場科研人員和企業負責人親切交流。這其實是總書記第三次考察合肥,前兩次分別是2016年、2020年,三次考察,科創主題貫穿始終。
合肥的科創為什麼這麼牛?只是因為有中科大嗎?濱湖科學城到底是怎樣一座城合肥的逆襲,帶給我們哪些啟示?今天分享斐君2019年寫的一篇深度分析文章,全面剖析了“黑馬”合肥快速發展的秘笈”。本文曾被合肥市政協《合肥文史》收錄。
合肥濱湖科學城 楊鳳炆/攝
合肥是近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2018年,《經濟學人》雜誌對合肥的這一定位,向世界展示了驚人的“合肥速度”。
在中國的城市體系中,合肥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並不突出。但過去十年間,合肥在同類城市中厚積薄發、嶄露鋒芒:年發明專利激增近30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猛增5倍,拉動經濟總量年均14%以上高速增長,從中下游躍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
“合肥速度”的背後,是合肥一流的科創水平。今天,科創已經成為合肥最耀眼的名片。這一切,都源自半個世紀前合肥與一所大學的邂逅。
一、篳路藍縷
1969年,中央指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批在京高校外遷。當年,中科大已經派人考察好中部一座城市,對方卻因“沒有口糧指標”等原因不願接收。
時任安徽省委主要領導決心克服困難,由合肥接收中科大。1970年,合肥市快速將原合肥師範學院校址騰空,將這位“北方客人”安置在金寨路96號。時光荏苒,已近半個世紀。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兩個細節就能看出當年合肥對中科大的全力扶持:合肥首先給中科大安裝暖氣,這也是合肥首條供暖線;在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合肥將中科大列為優先於政府的供電單位。沒有地,批地;沒有錢,撥款……不論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歷屆合肥市委、市政府都把中科大當“寶”,當“最亮的亮點”。
合肥如此厚待中科大,有其深層原因。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合肥不沿海、不沿江、沒有礦產資源,新中國成立後也沒有大型工業專案佈局,基礎極為薄弱。而中科大的落戶,使合肥有了一種“發自內心感到自豪的東西”。合肥的禮遇與厚待,讓中科大對合肥滿懷感恩之心、回饋之心。
多年守候,終於雲開見月明。隨著城市經濟的飛躍發展,合肥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愈來愈強。中科大在科技研發上走到哪,合肥就跟進到哪。也正因此,在安徽創新館,“中國科大南遷”被列為合肥市創新發展的起點。
1970年中科大南遷的同時,中科院合肥分院的前身———中科院安徽光機所也在合肥董鋪水庫上的“董鋪島”成立。今天,聞名全球的“人造小太陽”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傑作。
1978年11月24日晚,當鳳陽縣小崗村農民歷史性地摁下紅手印時,中科院合肥分院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四天後的11月28日,中科院合肥分院正式成立。
中科大與中科院合肥分院的相繼落戶,極大增強了合肥的科教、科研實力。於是,1982年,合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轉眼到了1984年,這一年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14個沿海開放城市獲批;柳傳志、王石、張瑞敏等企業家開啟了“中國企業家元年”。也是這一年,安徽省委提出四大基地總體戰略,其中之一就是“合肥科技中心”。安徽省明確合肥的發展定位後,合肥市及時跟進,提出“教育為本、科技立市”,三十五年來一根接力棒傳遞至今。
儘管坐擁“四大科教基地”的金字招牌,但這一階段,由於產業短板,合肥城市發展與科創實力卻因“兩張皮”而無法相融,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無法在合肥本地轉化。當時,合肥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自嘲”:“科大在天,我們在地,中間是空氣。”
一批批科研成果不斷“牆內開花牆外香”,讓合肥被外界認為是“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城市”。“兩張皮”之痛,一直延續到新世紀。合肥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發展,正是從破解“兩張皮”開始的。
二、同頻共振
2018年,賽迪顧問釋出中國人工智慧城市15強,合肥位列榜單第五位,僅次於京滬杭深;在人工智慧科研排名上,合肥躋身三強,僅次於京滬。人工智慧被稱為新興產業的下一個風口,合肥為何能脫穎而出?這一切緣於1999年一家公司的成立,以及隨後合肥發展戰略的轉變。
2004年,合肥成為首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以體制創新為突破,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制度體系,這一試點為八年後合肥特色的“校城互動”和“新型研究院模式”埋下了伏筆
時間推進到2005年8月,時任合肥市委主要領導(備註:現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試點市建設動員大會上的一番講話,標誌著合肥“工業立市”戰略的確立。在這次講話中,合肥決策者強調說:“不要為了試點而試點,我們最終目的是以科技創新推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做大做強內源性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此時的合肥,要跨越式發展,首要是補齊產業短板,尤其是提升工業化水平,才能讓科技創新試點市的招牌真正帶來發展紅利。合肥市決策者特別強調說,“合肥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足”,“當務之急是加大投入,特別是加大工業投入”
這一轉變契合合肥的發展階段。“現在的合肥,在戰略上要有所側重,按照經濟規律,只有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時,科研與產業才能相融合。”當時一位知名專家認為,工業立市為科研轉化提供了產業支撐,是“兩條腿一起走”。“沒有產業,合肥的科研仍然是科研,是科教城市,但不會是創新創業城市,依然是‘兩張皮’。有產業,有科教,兩者深度融合,才稱得上是創新城市。”
合肥工業發展的上揚曲線,也雄辯地證明了破解“兩張皮”之後的實際效果。統計資料顯示,從2006年開始,合肥工業邁入快車道,工業增加值連續十年增速超過兩位數,2010年突破1000億元,2014年突破2000億元,2018年達到3612億元。2005年底,合肥僅有高新技術企業312 家,2018年底已是2110家,增長了近7倍。
由此可見,合肥確立“工業立市”戰略後,工業增長與高新技術要素實現了同步加速集聚,合肥的科創實力開始與產業發展相融,科創實力真正轉化為發展紅利。
更重要的是,透過體制機制創新,確保了高速增長的可持續。在一系列制度創新中,創新型企業培育機制和產學研合作機制是體現合肥特色的兩項創新。
當時財力並不雄厚的合肥,以建設創新型試點市為契機,連續多年安排數億元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培育創新型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合肥高科技企業,科大訊飛、陽光電源、國軒高科等,有一大批是那個時候播下的種子
合肥市科技局的一份報告認為,到2008年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啟動建設時,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支援體系,初步建立了服務創新的平臺和推動以企業創新為重點的高新產業發展的新機制。
合肥在創新發展上的不懈努力,開始贏得國家和省級戰略的青睞。2009年,安徽省下大決心,自費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多方爭取後,國家同意比照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的政策,形成“3+1”自主創新試驗區格局。七年後的2016年6月,升級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是合肥在獲批“國家科學中心”之前,收穫的最有含金量的一個國家級戰略。
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啟動建設後,合肥把握機遇,進一步整合創新資源,把科技創新、科產融合推向了更高層次,創新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2010年,合肥創新試點升級,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
三、鳳凰涅槃
2012年,是合肥創新發展史上的關鍵年份,合肥發生了三件歷史性的大事。
這一年,合肥跨入“3000億元俱樂部”,制定了“新跨越、進十強”和打造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現代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
是年5月,時任合肥市委主要領導來到中科大做發展形勢報告,在演講中提出,要走好創新發展之路,迫切需要把科教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迫切需要知名大學的有力支撐。
五個月後的2012年10月,中科大先研院掛牌成立,“政產學研用”體制機制改革大幕由此拉開。此後五年,合肥與省內外高校院所相繼成立了13家新型研究院。這是第二件大事
這些新型研究院集聚了大批創新資源,也是在2012年,合肥旗幟鮮明地確立了“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城市名片,合肥創新發展的實力、成就和雄心,越來越被各界熟知,前來合肥考察、投資的企業和人才絡繹不絕。這是第三件大事
這三件事,對城市長遠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其中,以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工大智慧製造研究院、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校城互動”和“新型研究院模式”,在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探索和推動作用,是合肥創新發展的招牌動作,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創新引擎。
隨著一大批院所和創新資源的聚集、扎堆、產生化學反應,量變引起質變,合肥的創新發展走在了全國第一方陣。到2017年時,從產業與科創相互促進,到校地合作、新型研究院模式,再到創新導向的體制機制改革,各類創新要素和平臺裝置優勢積攢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
2017年元旦剛過,合肥收到開年“紅包”,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打開了通往更高層級的“機會之門”。儘管當時大部分人並不瞭解其意義所在,但是該專案的三個“官宣”定語“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足以讓所有人振奮和驚喜。這也引起了科教實力雄厚的南京、武漢、成都、西安等老牌省會城市對合肥的特別關注。
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之前,合肥還成功拿到多個國家級平臺和戰略。目前,合肥是集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五大國字號創新品牌於一身的唯一城市。
2018年10月9日,合肥濱湖科學城揭牌成立,這是合肥創新之路上的又一個大事件。合肥成為繼上海張江、北京懷柔之後,第三座正式啟動建設科學城的城市,也標誌著合肥站在了中國城市體系的高階方位上。
如果把合肥的發展比作撐杆起跳的話,這根支撐杆就是創新。而濱湖科學城的成立,則讓這根杆的撬動效應發揮到更高水平。正如安徽省領導所說:“在這座科學城中,合肥將在集聚要素中構築‘創新生態’,在科研原創中點燃‘創新引擎’,在產業引領中鍛鑄‘創新脊樑’。”這些,都將成為合肥在新一輪城市格局中“煮酒論英雄”的底氣與實力。
如果說, 2006年啟動濱湖新區建設擴充套件的是合肥的寬度,不斷壯大的新興產業叢集增加的是合肥的厚度,那麼濱湖科學城支撐起的就是合肥的高度。
這就是黑馬城市合肥的發展秘笈!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