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點題”四大未來產業,這些城市搶跑

“押注”未來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
去年是“未來產業”一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七部門亦同步發文《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當城市發展未來產業,也是在“押注”未來,搶佔未來的制高點。
那麼,最新被“點題”的四個未來產業,有哪些城市已經搶先入局,甚至呈現領跑之勢?我們梳理了“萬億俱樂部”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注:深圳、成都、杭州、西安、東莞暫未全文披露,部分根據公開資訊整理)。
01
具身智慧
搶跑城市代表:深圳、杭州
3月3日,“中國政府網”釋出一則題為《機器人群俠傳》的影片,各種機器人展示了“凌波微步”“乾坤大挪移”等武俠招式。不出意外,具身智慧、智慧機器人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
說到具身智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人形機器人,但實際上,機器狗、履帶式機器人、智慧掃地機器人等也可以被看作具身智慧。
根據中國計算機協會計算機術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具身智慧是指一種基於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慧系統,其透過智慧體與環境的互動獲取資訊、理解問題、作出決策並實現行動,從而產生智慧行為和適應性。
我們查詢重點城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大部分萬億城市都已經將具身智慧或人形機器人列入2025年的工作重點。觀察各地的用詞,大多仍處於“培育”“推動”“佈局”等階段,但也有一些城市已經進入下一階段,甚至瞄準了商業化應用。
比如,合肥提到,將加速具身智慧產品商業化應用;無錫提到,人形機器人集聚帶動效應持續放大;鄭州已經在佈局人形機器人細分賽道,計劃在人形機器人專用感測器、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領域,預計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
一些城市率先出臺政策,搶跑具身智慧賽道。
北京已至少出臺三項政策,去年實現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擬人奔跑。北京計劃,到2027年,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體產品,具身智慧上下游產業鏈基本實現國產化。
杭州、重慶在去年底出臺支援具身智慧或人形機器人發展相關規劃。杭州擁有較好基礎,已有20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最近走紅的宇樹科技就是代表企業之一。杭州計劃,到2027年,引育全球頭部整機企業3-4 家,培育冠軍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 10 家以上。
深圳則在幾天前釋出“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計劃到2027年,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晶片、多模態感知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部分提前佈局的城市,已經在一些細分賽道領跑。
合肥依託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在人形機器人的認知智慧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寧波是國內少有的在機器人“三大件”——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領域都有佈局的城市。東莞的機器人產業側重於中下游的系統整合和應用,在機器人本體制造方面有一定發展。上海依託張江機器人谷,正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目標是成為世界級機器人產業叢集。
具身智慧與人形機器人前景可期。國金證券分析稱,2025年將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2027年是人形機器人一般場景商業化元年。另據高盛預測,2025年至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複合年均增長率可達94%。
02
生物製造
搶跑城市代表:天津、上海、深圳
自“未來產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生物製造”已是梅開二度。
生物製造是做什麼的?
形象地說,發酵而成的醋,可以理解為生物製造的1.0版本。只不過,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代表性技術的生物製造科技,更加複雜。一句話,生物製造是全球大國競爭的制高點,是典型的新質生產力。
當前,生物製造可以把資訊存進DNA,可以把二氧化碳變成澱粉,可以將“地溝油”提煉為飛機燃料,把小麥秸稈“變廢為寶”成吸管……隨著生物製造的發展,原來的很多生產方式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將其比喻為“阿拉丁神燈”。
不過從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25年直接點名“生物製造”的並不太多。重慶、成都乃至蘇州、廣州的措辭都比較“前期”,以“謀劃”“佈局”“培育”為主,廣州將其劃入“戰略先導產業”項下。
有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沒直接點名“生物製造”,是因為他們已經向“合成生物”這一尖端領域更加聚焦。
作為一項底層技術,也是目前生物製造最具潛力的路徑,合成生物學被認為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跨學科、跨行業、應用場景廣泛,更具顛覆性。
可以看到,在合成生物、生物製造領域有細化抓手的城市,都把2025年的發力方向定在了創新平臺的建設上。
北京提出“再佈局一批新型研究創新平臺”,南京將服務“省基礎科學中心”的發展,合肥要把“合成生物研究院”建得更強;常州去年已經制定了合成生物的產業發展方案、規劃了“一城三園”的格局,今年要爭創“省未來產業研究院”。
在科技攻關平臺方面,天津比較“富有”,既有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也有合成生物學海河實驗室、國投生物製造創新研究院,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2025年爭創生物製造國家級製造業中試平臺”。
其實,早在2020年,天津就組建了生物製造產業(人才)聯盟;《天津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提及合成生物學多達17次;2024年8月出臺的推動生物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也安排了建構產業要素的幾大重點任務。
上海更是合成生物裡的“大佬”。雖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只寫了一句“全鏈條加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但其實2008年上海就擁有了國內第一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2023年,上海釋出《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打造高階生物製造產業叢集行動方案(2023-2025年)》,相關的產業協會、專家委員會隨之成立。從名單裡可以看到,產業協會里的企業,有凱賽生物、寶濟藥業、君實生物、昌進生物等;首批35個成員單位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任主任委員單位。
深圳的提法是“培育發展”合成生物產業叢集,從這一表述也能看出深圳的產業發展已走在前列。當年深圳砸重金設立的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就有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深圳合成院)。據媒體報道,近3年來,國內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約有40%落戶深圳。
03

量子科技

搶跑城市代表:合肥、濟南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量子技術”,今年的措辭則微調為“量子科技”。
今年適逢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學100週年,聯合國宣佈2025年為“量子科學與技術之年”。作為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之一,量子科技核心在於利用量子力學原理,開發出高效的計算、通訊和感測技術。透過量子疊加和糾纏等效應,量子計算機能夠以光速處理海量資料,為人工智慧、金融、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帶來革新。
近年,隨著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各地也紛紛加大投入力度。今年,上海、廣州、蘇州、成都、武漢、鄭州、濟南、合肥等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有相關表述。
從“點名”次數上,合肥、濟南是最重視的城市,兩市政府工作報告分別提及“量子”多達11次、9次。實際上,濟南、合肥也是國內佈局量子科技最早的城市。
2010年,山東省政府與中科大簽署科技成果轉化合作協議,率先佈局;2011年,組建濟南量子院,為量子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技術支撐;2014年,當時世界最大規模實用化城域量子通訊網路“濟南量子通訊試驗網”建成示範;2024年,全球最先進的超導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三號”釋出,其核心部件處理器就是濟南製備的。
如今,濟南在量子通訊、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已經實現全方位佈局。根據規劃,濟南量子資訊產業到2035年將達到千億規模。
前面提到的“祖沖之三號”,也有合肥的貢獻,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研究團隊中唯一的企業參與單位。
2009年,中科大畢業生唐世彪在合肥創立國盾量子,成為我國最早闖入量子產業“無人區”的企業之一。此後集聚效應逐漸呈現,陸續有其他中科大畢業生在合肥創立國儀量子、本源量子、國科量子、雲璽量子、國盛量子等企業,逐漸形成一支“量子企業軍團”。
與企業成長相伴隨的是地方提前佈局。2020年出臺的《合肥市量子資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提出聚焦“世界量子中心”戰略目標,打造“量子科學”“量子產業”雙高地,並且圍繞源頭創新、企業引領、營造生態打造一系列組合拳。截至目前,合肥量子科技企業數量超70家,居國內第一位。
此外,北京、上海、深圳也穩居量子科技第一梯隊。北京依託於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擁有最齊全、最頂尖的科研隊伍;上海同樣立足於本地高校與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在量子金融等細分領域深耕;深圳將“量子資訊”列為八大未來產業之一,提出打造量子資訊“南方高地”。
鄭州、武漢等城市也不甘落後。鄭州建設了國內首個以“量子谷”為名的平臺,以此承載“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這一閉環量子科技生態產業叢集。武漢也正在光谷打造“量子谷”,並深化與合肥、濟南、上海、北京等地量子科技產業的協同,錯位競爭、融合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一眾未來產業中,量子科技有望賦能通訊、金融、化工、交通等千行百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以量子資訊為例,據第三方預計,預計2025年全球量子資訊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以上,到2030年這一資料將飆升至130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66%以上。
04

6G

搶跑城市代表:北京、南京
報告中的另一個新詞是“6G”。
資訊通訊技術更迭不僅事關百姓生活,更在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上意義重大。有望實現對傳統網際網路顛覆性創新的6G,已悄然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在業界看來,搶佔6G發展先機,我國已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就在全國兩會前夕,國務院總理李強到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所屬企業調研科技創新工作時指出,在加快5G規模化應用的同時,要抓緊推進6G技術研究和標準研製,鞏固和拓展領先優勢。
從官方表述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相較於此前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等檔案中強調前瞻佈局6G技術儲備的提法,亦顯示出我國6G發展佈局的加速度。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技術革新中,哪些城市走在了前面?從萬億城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上海、北京、南京、合肥等均明確提及“6G”。
其中,上海、北京、合肥均在2025年重點工作中點名6G相關佈局建設,各自表述有所不同:
上海提出,圍繞細胞基因治療、腦機介面、6G、量子計算、聚變能源等戰略前沿領域,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帶動性研究佈局;
北京在積極佈局建設未來產業部分提出,加快6G實驗室和6G創新產業集聚區等專案建設;
合肥提出,加快數字新基建、資料標註基地、可信資料空間等建設,適度超前佈局6G網路、高速光網等資訊高速通路。
此外,東莞市政府官網釋出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中提到,“聚焦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慧、未來生命健康等方向,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新產品匯入中心”。
不難看出,從產業培育和發展角度看,北京明確提到了加快6G創新產業集聚區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由北京郵電大學張平院士及其團隊搭建的國際首個通訊與智慧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正式對外發布。據公開報道,作為我國通訊領域的突破性成果,6G外場試驗網的成功搭建將為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前期驗證環境,降低6G研究門檻,促進跨領域創新合作。
6G領域另一個重要成果來自南京。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成績單”中提到,紫金山實驗室釋出6G無蜂窩廣域覆蓋等全球領先成果。
公開資訊顯示,6G無蜂窩通訊技術在漁政、城市治理、管路巡檢等低空超長距離廣域覆蓋應用場景中得到驗證。紫金山實驗室已初步探索出一條完整的6G成果轉化路徑,透過創新策源和概念驗證,加速技術從原理探索到產品雛形的程序。
眼下,6G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新焦點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從技術研究到成果轉化、產業化的發展機遇接踵而至,新一輪未來產業競爭拉開序幕,哪些城市又將衝出重圍?
記者|吳林靜 唐俊 肖純 程曉玲
編輯|金冥羽 劉豔美 杜波
校對|陳柯名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47622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