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中學操場上發生的一幕,看得我後背發涼….

文|黛西
昨天刷到一個影片,看得人心情無比複雜。
上海一所中學的操場上,一個六年級男生暈倒了,可能是天太熱了吧。

本身不是什麼大新聞,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倒在地上,跟隱身了似的。
身邊至少十幾個同學看到了,但沒有一個人衝出過去扶他。
男生身後的女老師,背對著隊伍,沉浸式刷手機。

男生就這麼倒在操場上足足30秒。
終於有同學回過神來,試探地舉起手示意老師,這時其他同學也陸續跟著舉起了手。

一個男老師揹著手,慢慢踱步過來。
讓男生在地上躺平,又淡定地走開,也許是去叫救援了。
刷手機的老師還在刷手機,路過的保安目不斜視。
住學校附近的市民俯拍到了這一幕,傳到了網上,上了熱搜。
學校這下反應神速,很快做了“深入調查”“嚴肅處理”

省流版:這事兒我們知道了,各位甭瞎操心。
就這嗎?
這僅僅是“教職工失職”的問題嗎?
面對等待救助的同學,學生們保持隊形,提線木偶一般沒有任何情緒。
沒有人衝到男生身邊幫助他,甚至沒有人敢第一時間大聲向老師求助。
如果沒記錯,咱們上學時候可不是這樣。
要是哪個同學暈倒了,全班都得圍上來,七手八腳揹著扶著去醫務室,大呼小叫喊班主任老師。
這算不上啥高尚品德,是人的本能。
但是在這個影片裡,一群孩子在情急之中,冷靜地保持了秩序和紀律。
秩序中的冷漠感,看得人後背發涼。
可是,又怎麼能怪孩子們呢?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能做出的本能反應。
尤其還是一群青春期孩子,正是有血性、講義氣、愛衝動的年紀。
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要去幫助,而是他們受到了太多紀律和秩序的約束。
他們每天被告知的是什麼?
是你要遵守紀律,要服從管教,不準說話,不準亂動,不然扣分。
但沒有人告訴他們,人性中的悲憫和同情,大於紀律和秩序。
所以面對突發狀況,孩子們無法做出最基本的“人性化反應”。
我相信這些孩子,一定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衝過去檢視幫助。
但“紀律”讓他們猶豫了。
孩子們被“規訓”得非常好,居然能夠剋制住人性本能,在善良和衝動之間,選擇了遵守紀律。

這個影片,讓我想起來之前收到的一個媽媽的求助。
她說女兒班裡有個同學,經常在課間操跑步時候,踩女兒的鞋帶、鞋後跟,突然伸腳絆她。
跟班主任說了幾次,班主任也批評了那個同學,但他下次還是繼續招惹女兒。
這位媽媽刷到了我一個講反霸凌的影片,她教女兒不要慫,當場大聲呵斥制止對方,讓他知道你不好惹。
但是女兒說,不行,我不能說。
為什麼不能?
因為老師說了,課間操跑步時候不準說話。
孩子們對紀律的理解非常“死板”。
而這種“死板”,就是來自學校對紀律和秩序過度強調,和對孩子作為“人”的忽視。
課間跑操不準說話,我可以理解這個紀律的初衷,但這個姑娘現在面對的是挑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霸凌先兆。
到底是遵守紀律更重要,還是保護自己更重要?這點必須明確教給孩子。
如果學校不教,我們作為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遵守紀律和規則,初衷是讓大家在集體中更好相處,這沒問題。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規則是可以有例外的,紀律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你為了保護自己、救助同學,違反了跑操列隊的紀律,老師批評你,扣你分,那只是老師個人的判斷。
爸爸媽媽站在你這邊,支援你的做法,因為我們首先要做好一個“人”,其次才是做老師眼裡的“好學生”。

我理解學校有校規,班級有班規,這會讓學校班級更有秩序,不然就成趕大集了。
但學校和老師,也許大概偶爾也應該稍稍反思下,很多規定,是不是超出了“維持秩序”的需要?
我上初中那會兒,學校就有很多不合理的規定,比如女生不允許留長髮。
學校不讓留長髮也就算了,班主任還進一步規定了短髮的長度,鬢角的長度,以及耳朵露出的最小面積。
理由是“長頭髮把營養都吸收了,影響學習”。
沒有人質疑,這個說法的依據在哪裡?
也沒有人敢提出來,頭髮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長短應該由我來決定。
所有女生都很聽話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剪成了一模一樣的髮型。
學校門口的Tony老師都懷疑人生了,不是剛剪完嗎,怎麼又來一個?
我天生反骨,不想順從沒有道理的規矩,但說實話,我也沒法反抗白紙黑字寫在《校規》上的規定。
於是我在升旗儀式演講的前一天,剪了個板寸頭。
《校規》只規定了女生不能留長髮,沒規定女生不能剃板寸呀!
然後班主任取消了我演講的資格。
當時還有些後悔,趴桌上哭了好久。
但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天是我整個初中時代的highligt!
我想站起來為自己鼓掌!幹得漂亮!
我不是說鼓勵孩子跟校規對著幹。
但孩子應該知道,校規也都是人寫的,無論校長還是教導主任,他們也都是肉體凡胎。
只要是人,他就會有認知侷限,他也會有偏見,他一定不是包羅永珍的,所以他立的規定也不見得就是完美合理的。
所以人要有敢於質疑的勇氣,獨立判斷的能力。

上海中學裡的這一幕也讓我在想,學校的紀律到底是為了什麼?紀律的邊界在哪裡?又是誰可以決定紀律的邊界?
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部隊,我還能理解,士兵服從紀律大於一切。
但這不是部隊,這是學校。
學校的目不是規訓,而是教育。
教育的目的,絕不是讓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變成聽話服從的機器。
教育是要讓人成為人。
怎麼才算“成為人”?
善良。
這是人性的基本品質,一種發自內心對他人和世界的善意和關懷。
悲憫心。
對他人痛苦的深切同情和理解,這是人和人建立情感聯結的基礎。
獨立思考。
不被外界干擾,基於自己的觀察經驗和理性,形成獨立見解,而不是盲從權威和傳統觀念。
獨立判斷。
面對複雜或模糊問題的時候,你可以靈活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味服從於死的規定。
這些是教育區別於規訓的地方。
當我們走過這一程生命再回頭看,那些最值得回味的,一定不是考了多少分,賺了多少錢,買了幾套房子。
而是那些讓你感知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有人性溫暖的瞬間。
你們覺得呢?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西好物推薦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