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同學留言,問我家倆娃上了哪些課外班?
以前,我一般是逐個單獨分享,今天是第一次一鍋端我家大寶、二寶的課外班日程表。
今年,大寶小升初、二寶幼升小,他倆的課外安排算是很有代表性的。
聊起這張表,我的心情可以說是五味雜陳。
這些年,從“撒網式嘗試”到“系統化佈局”,一路走來,交過不少學費、踩過不少坑,當然積累的經驗也不少。
在升學這個節骨眼上,正好來盤點一下倆娃正在上的所有課外班。不是說叫大家照抄作業,而是基於這張表分享我的選課思路,供大家參考、少走彎路~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二胎媽媽回頭看:在小學,請不遺餘力做好這三件事),分享了我們認為小學階段要不遺餘力做好的三件事。
-
英語要早啟蒙但不要急於求成,沉浸式輸入重於短期提分;
-
閱讀是日常的主線,撐起孩子認知和表達的高度;
-
運動,哪怕沒有體育天賦,也要保持身體活力;
從課外班的安排上,可以清楚看到這三件事的分量。英語學習佔比很大,中英文閱讀每天堅持,運動從沒放棄。
除此之外,他倆的課外班裡還有科學、數學課的安排,推薦有條件的家庭、學有餘力的孩子考慮。具體怎麼選的,聽我一個個講給大家聽~
英語,是倆娃時間表裡佔比最大的一塊,因為我們希望竭盡全力幫助倆娃,在小學階段儘可能搞定英語。
大寶啟蒙時踩的坑我就不再多說了(都是淚

),總結起來就是路徑不對、堅持不夠。
好在英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發力都不晚,我們為大寶定製適合大娃的“追趕式”學習方案。
當下情境學英語,孩子必須平衡好這兩大目標:一是以它為工具走進更廣闊的世界,二是應試。
所以,大寶的學習方案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構成:
-
每天堅持的大閱讀(尚方舟共讀會),夯實語言的基礎;
-
一週2次的外教課(新東方比鄰1v1),營造更貼近自然的語言環境;
-
一週1次的劍橋考試專屬課程(魔力耳朵),“以考促學”提高成績。
大寶的課後作業

到了二寶,啟蒙的比較早,可以徐徐圖之了。
先是把她送到國際幼兒園,開始浸入式的啟蒙,大量的聽+說;平時輔以每天堅持的大閱讀。
9月份,她就要回到公立小學了。最近,我們給她加上了1v1外教課,後面慢慢也會加上面向劍橋考試的課程。
上面把課外班的安排介紹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我還想補充亮點——沒有課外班之名,卻每天都要做的閱讀和練字。
先說練字。
在我們家,練字是和吃飯、睡覺一樣每天必做的事情,雖然倆娃都沒有上正式的課外班,但每天都要跟著程一墨的書法課練上十幾分鍾。
二寶從今年開始,跟著哥哥一塊練字。短時間還看不到明顯的效果,但我們相信堅持的力量。
除了寫好字本身,我們也期待看到他倆在練字中養成的那種“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的態度。

接著說,重頭戲閱讀。
每天,不管當天活動排得多滿,他們都要保證閱讀時間,包含中文英文。
大寶從小就喜歡閱讀,到現在一直保持大量閱讀的習慣。我一直覺得,他語文成績還不錯跟這個關係密切。

成績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平時看待事物日漸豐富的視角和深度。
他喜歡用比喻、引用喜歡的故事人物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不是課外班教出來的技巧,而是被大量閱讀薰陶出來的能力。
最近,我已經明顯跟不上他的節奏了,他看過的經典名著已經遠超過我了。 不僅是看過,開始懂得品鑑了,聊起來已經很有自己的看法。
英文閱讀方面,前些年我們做得不夠,近一年,我們讓他從尚方舟共讀會入手,開始大量的“英語大閱讀”,他堅持得很好,效果也很顯著。

二寶呢?雖然年紀小,但她也是個抱著書不撒手的小書蟲,可能是受到哥哥的影響,也可能是我和老王也喜歡沒事拿著書看,影響了她。
中文閱讀,目前還是以我和她親子共讀為主。

尚方舟共讀會,她也在參加,而且比她哥堅持得更好,每天都會讀英文繪本(大寶英文課多,偶爾抽不出時間)。
我想,現在閱讀對他們兩個來說,與其說是任務,不如說是休息。

每次寫到這,都會有同學追問,孩子就不愛看書怎麼辦?怎麼讓孩子愛上閱讀?
我要說,在這個資訊碎片化、螢幕高度佔據生活的時代,能靜下來讀完一本書,本身就是稀缺能力,所以我們不要指望孩子一開始就愛上讀書,而要保證讓他們更多地接觸書籍,遠離電子產品。

愛是後來的事,堅持閱讀是現在要做的事。
所以,如果大家不知道孩子課外時間怎麼安排,不知道該報什麼班,那不妨先帶著他們專注閱讀。

如果要讓我選出孩子成長中最值得堅持、價效比最高的課外投資,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戶外運動。
沒有身體(或者說體能)做支撐,再多的才藝、再好的成績,也很難走得長遠。
大寶二寶目前每週一節網球課,固定在週六上午,雷打不動。
老同學都知道,大寶雖然個子挺高,但小時候經常生病,幼兒園最多隻上了一半的時間。

正因為這樣,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帶他運動(當然主要是老王帶

)。
各種運動他都試過,比如花滑、游泳、乒乓球……網球不是我們最早的選擇,甚至不是大寶一開始表現出明顯興趣的選項。

但隨著年齡增長,在他的體能在每週大戶外鍛鍊下有所提高的情況下,大寶居然喜歡上了網球這項既能獨自發力、又需要大量跑動、還能與人對抗的運動。
二寶雖然年齡還小,也被她哥帶著,對網球感興趣起來。

所以,如果要問我選擇運動課外班的思路是什麼,我會說,首先多嘗試,然後找孩子願意接受的那項運動,堅持下來。
零零散散的運動,看似交了學費,其實都是必要的過程。
透過上各種課,父母慢慢就能明白,不要糾結孩子是不是“練得像樣”,而是要確保孩子動起來、動夠了。
當然,有條件的話最好選擇戶外運動,無論是保護視力還是追身高,同樣的運動量和運動時長,戶外都比室內運動效果更好。

他們倆,網球課每週兩個小時,大汗淋漓,加上一整天的大戶外,週末運動量足夠;
平時晚上放學,只要時間允許,我都會讓他倆在樓下玩一會再回家,算是利用碎片時間運動;
還有各種假期,尤其是寒暑假,倆娃還會跟著板牙科考營走出去,每次都能“玩過癮”。
給孩子課外班,首先是劃出一大塊時間給運動,什麼形式都是其次,量與質才是關鍵。
說得再直白一點:哪怕只是初級水平,只要孩子能持續投入、體驗成就感,運動就是值得的。
還有藝術類,也是如此。我家大寶現在還在學鋼琴,沒有任何考級目標,純粹因為興趣。換掉了之前昂貴的鋼琴教授,請來了更有活力、包容度更高的年輕老師。
學琴成本降下來了,大寶的積極性反而高了,最近他竟然主動提出來要考級

。只要他不放棄,我們就會支援他繼續練下去。
如果說,英語無關智商,普通孩子走對路、堅持住就能學好。
那數學,就是另外一個思路了。
一是,它很難,而且越來越難,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難度是指數級的提高;
二是,考試越來越靈活,從考查知識逐漸向考查“數學思維”、“核心素養”轉變,靠死記硬背、刷題拿高分越來越難了。
所以,在小學階段,在抓好校內的基礎上,給大寶安排了適度的數學思維課,具體形式就是淺奧。

大寶上過某思的線下思維課,後來各種因素影響之下,我們轉向了線上課,目前上的是全英文的新加坡數學課。
還是那句話,我知道大寶是普娃,以後不會走競賽路線。
選這門課,只想讓他透過新加坡數學特有的建模等教學方法,形成數學思維,鍛鍊自己的邏輯鏈。

等到大寶上了初中,數學學習的任務量和難度系統陡增,對於大寶這樣的普娃,學習重心會進一步向校內傾斜。如果需要課外開小灶,課程大機率需要重新挑選了,我已經開始搜尋了。
二寶目前還沒安排固定的數學思維課,和她哥小時候一樣,我自己藉助系統的教材在家做系統的思維啟蒙。後面有合適的課程,我也會考慮給她安排。
即使以後不從事科學相關的工作,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能力,我還是希望兩個孩子擁有的。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發現問題,用科學的知識、思維和方法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當然,生活是科學啟蒙最肥沃的土壤,觀察世界、動手實踐、閱讀科普書籍等等。
除此之外,我還想給他們找到更為系統全面的科學課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總結結論”科學研究過程專業課堂。既學習知識又做實驗,既動腦又動手、有趣又有收穫的課程。
賽先生科學,是我們在比較了市面上很多科學課程後的優中選優,兩個娃都在上。

二寶的學習重點,是針對她這個年齡段的,各種科普知識、有趣的現象、簡單的實驗,學習知識之外重要的是對科學產生興趣。

大寶上的是愛迪生的科創課程。針對他這個年齡段,課上除了能學到知識,復刻各種實驗,還有引導他進行發明創造、撰寫實驗報告等,教他用結構化的思維看世界。
此外,還能引導他用課上搞出的“成果”參加白名單競賽。
這些訓練就不侷限在“科學”範疇了,課上學到的內容,會自然而然遷移到語文寫作、數學建模、甚至生活決策中。
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大寶這個年齡需要同輩社交,他能在課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其他課程也許還有壓力,賽先生科學課,對兩個孩子來說都是輕鬆愉快的時光,他們很愛。

最後我想說,課外班不是必須的,更不是萬能的,它更像是我們育兒理念的延伸,只要思路直達目的地,就不怕走彎路,就能結合著孩子身上細微而真實的變化,堅持、調整,再出發。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場長期陪伴的馬拉松中,跑出屬於自己家的專屬節奏

。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也許你還想看看
【14分鐘講透英語學習路徑】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正好趕上板牙10週年,我們把倆娃正在上的課程都找來了,還薅來了特別福利。估計也不用我再多介紹了,都是推薦N次、被越來越多雲同學肯定和認可的課程。英語、科學、書法課都有,感興趣的同學記得預約直播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