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中式麵館連鎖品牌遇見小面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邁出了衝擊“中式麵館第一股”的關鍵一步。
根據遇見小面的招股說明書,2024年全年總淨收入同比增長44.2%,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36.0%。在中式麵館前十強中,遇見小面作為2022-2024年總交易額年複合增速最高的企業,2024年內新開門店120家,拓店速度達到42.9%。

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店
截至目前,遇見小面已經成功運營近400家門店,主要為自營門店,佔比約75%,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在中國香港地區快速開業6家門店,為出海戰略提供了國際市場的驗證。下一步,出海目的地計劃定在新加坡。
遇見小面此次募資將重點用於餐廳網路的拓展,以加深市場滲透;餐廳網路技術的升級及數字化系統的建設;品牌建設與提升客戶忠誠度;以及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潛在公司的戰略投資與收購等。這些舉措將有望重塑中式快餐的標準化正規化。
作為中式麵館行業排名第四,川渝風味麵館中位居首位的遇見小面,如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向“中式麵館第一股”的目標發起衝擊?

“華工青年”開面館
小面是重慶人一天的開始,也是三位創始人“遇見”夢想的開始。2014年,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宋奇、蘇旭翔、羅燕靈在廣州創立遇見小面,從30平方米的街邊小店起家。
川渝街頭隨處可見的重慶小面,是一對平凡夫妻支撐一家生活的營生。而畢業於華南理工材料與工程專業,並赴香港科技大學攻讀碩士、畢業後留在香港入職世界一流餐飲品牌麥當勞的宋奇,卻萌生了將中式麵館品牌化、連鎖化的創業夢想。
2024年遇見小面成立十週年時,創始人曾在香港首店開業典禮上,袒露了自己進入餐飲行業的“第一課”:“當我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以後創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我想見識下世界一流的餐飲公司到底是怎麼樣運作的,也為以後自己創業做鋪墊。”宋奇說。

深圳寶安大仟裡店
在最好的青春遇見了夢想,從誕生第一天起,遇見小面就是系統化、標準化和數智化的經營思路。比如,“油六成熱”“鹽適量”“略煮即可”這樣的廚師暗語,在遇見小面一定要轉化為精確的操作標準。這群“理工科”出身的創始人用“科學+極致”的態度還原“重慶味道”,甚至還把實驗室裡的電子秤、量杯、油溫計、鹽度計等裝置搬進了廚房,一遍又一遍地測試,並邀請友人來試吃,根據反饋再調整,慢慢確認每一種調料的詳細引數。
後來,遇見小面與業內知名的供應鏈企業合作,產品標準化得到了更強的保障,也為後期門店擴充套件打好了堅實的基礎。“連住體系,鎖住管理”,遇見小面以極致的標準化運營模式讓每一碗麵的辣度、麵條的軟硬都處於統一標準下,並進行了本土化口味改良,真正做到品質可控。

走自己的路
十年穩擴張跨越“規模陷阱”
本著“科學的態度”和“把一件小事做好的精神”的價值觀,遇見小面從廣東起家做川渝美食的傳頌者,讓更多人“不在重慶,遇見小面”。這一夢想也得到了資本的熱切關注與支援。
適逢股權投資風口期,2014年首家門店開業三個月後遇見小面就獲得了天使投資。2016年,僅有幾家門店的遇見小面又迎來了兩輪融資,分別來自九毛九和聯想弘毅投資旗下的百福控股,融資額在數千萬元。在2021年粉面賽道火熱時,遇見小面再獲碧桂園創投、水餃連鎖品牌喜家德、百福控股等兩輪過億的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遇見小面的幾輪投資都是“內行”,既有投行圈中知名創投的認可,又有來自餐飲業內資本的青睞與加持。金融資本添柴加薪,築牢供應鏈根基,產業資本調鮮增味,助力打通生態閉環,為這碗小面注入了跨越週期的底氣。
但即便有資本加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遇見小面的擴張速度並不激進。前七年以100家門店做店型研究,100家店的型別包含了對多渠道進行測試,如社群、寫字樓、購物中心、高鐵、機場,甚至還包含數家24小時營業門店,正因為前期的充分測試,才能為後期的增長速度保駕護航。2021—2023年,第2個100店做城市擴充套件;2023—2024年,第3個百店做規模擴張;到2025年4月,不到一年就達到400店規模。

上海虹橋機場店
走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節奏。穩紮穩打的這段時間,作為中式麵館連鎖品牌,遇見小面不斷在模式、供應鏈、產品等方面調整與創新,成功擺脫了連鎖快餐產品單一、客單價較低、越開越虧的惡性迴圈。弗若斯特沙利文調研顯示,以重慶小面、酸辣粉為主打,遇見小面幾種產品的線下銷量位居國內連鎖餐廳領先地位。此外,遇見小面把單品快餐店轉型成了帶著川渝標籤的美食集合店,顧客來店裡可以選擇面、粉、冒菜、米飯、小吃、冰粉等多種菜品。
如果說資本是遇見小面發展的燃料,特色菜品是其引擎,那麼多元化經營模式和完備的體系化管理就是它的增長飛輪。十年來,作為中式麵館連鎖品牌,遇見小面打造了全人群、全時段、全場景的多元化經營模式,依靠直營和特許經營模式相結合拓展門店。

從網紅爆品到連鎖巨頭
用“數字神經+供應鏈骨骼”完成蛻變
2024—2025年,遇見小面又開出第四個100店,且成功試水境外市場。2025年4月,距遇見小面在香港開出首店—黃埔花園店不足一年時間,遇見小面在香港已經成功開出六家門店,包括社群店、商場店及交通樞紐等多個店型,客流絡繹不絕。

遇見小面門店客似雲來
小體量網紅餐廳主要依靠單一爆品與流量營銷,但要做成規模化的連鎖品牌,除了需要持續的產品研發跟品牌力打造,還需要邁過供應鏈、數字化建設、組織體系等硬性門檻。
遇見小面和大型規模化的供應鏈夥伴合作,這種模式成本更低,拓展性更強,既可以“下沉”又能保障“出海”。在數字化端,遇見小面持續投入數千萬開發管理系統,這些自研系統就像“數字神經”一樣,將門店情況與總部決策進行快速聯動,不僅降低運營成本還提高管控水平。據瞭解,目前遇見小面所有門店均開始使用AI視覺進行品質把控。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都不乏遇見小面的忠實顧客。“在遇見小面吃小面,就像是和老友相逢。它的門店開進社群街巷,讓想吃的客人總能轉角遇見。”一位上班族顧客指著公司樓下新開的門店說,“曾經為了吃一碗遇見小面,即使橫跨兩個區,我依然會狂奔去。現在不用跨區,午休也不用擠商圈,下樓就能吃到一碗熨帖的家鄉味,連我爸媽都成了這家店的常客。”

紅碗豌雜麵
400家門店只是遇見小面的一個新起點,下沉低線市場開店、探索海外市場開店、加大特許經營模式開店,是其未來發展的“三駕馬車”。或許無需太久,“中國小面,全球遇見”就能照進現實。
文/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