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幾家國有大行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後,我國AIC股權投資試點“擴機構”開始推進。
記者注意到,5月7日,興業銀行(SH601166,股價21.53元,總市值4473億元)釋出公告稱,該公司獲准籌建興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5月8日,中信銀行(SH601998,股價7.30元,總市值4062億元)、招商銀行(SH600036,股價42.80元,總市值1.08萬億元)也釋出公告稱,投資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對於拿到牌照的機構而言,實際上就是在原來商業銀行基因的基礎上,培育了投行基因,這是對業務邊界的極大拓展,同時也有了科創金融升級的關鍵抓手。此外,這對我國推動股權投資比例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設立AIC是發展中國特色科創金融的一個重要探索,後續還會有優秀的股份行拿到AIC牌照。

兩家股份行擬設立
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5月8日,招商銀行釋出《關於投資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公告》,稱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150億元(含)自有資金全資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招行表示,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成功設立後,將成為招行全資一級子公司。本次投資尚需取得有關監管機構的稽核和批准。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符合該公司業務發展需要,有助於豐富公司綜合化經營牌照,完善投商行一體化經營,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記者注意到,對於AIC擴容,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在業績釋出會上曾表示,一方面,這項政策的推出有利於進一步補充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更好地支援科創類企業的股權融資,促進企業發展;另一方面,這對商業銀行也非常有意義,能更好地提升商業銀行綜合化服務能力,尤其在股權直投和投貸聯動的業務方面,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招商銀行得悉政策以後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論證。第一,我們的資本有這個實力;第二,我們也有這個基礎,招銀國際過去在股權投資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投資成效;第三,在服務方面,除了貸款融資需求以外,我們在股權投資方面能和企業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存在這樣的需求。因此,對招行來說,設立AIC公司是非常有意義的。”王良彼時表示。
中信銀行5月8日也釋出《關於投資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公告》,稱擬出資10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信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同樣尚需取得有關監管機構批准。
中信銀行表示,本次投資是該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支援“科技金融”發展的關鍵舉措。該行將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興業銀行5月7日也表示獲准籌建興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籌建工作完成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式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提出開業申請。
興業銀行表示,設立興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有利於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對債轉股業務的專業化、市場化運作,降低企業槓桿率,加大對科創企業、民營企業支援力度,進一步推動公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專家:試點機構擴容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記者注意到,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是經管理機構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主要從事銀行債權轉股權及配套支援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根據2018年釋出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鼓勵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透過先收購銀行對企業的債權,再將債權轉為股權的形式實施債轉股,收購價格由雙方按市場化原則自主協商確定。涉及銀行不良資產,可以按不良資產處置的有關規定辦理。鼓勵銀行及時利用已計提撥備核銷資產轉讓損失。
今年3月,《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通知》對外發布,其中指出,支援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
記者注意到,5月7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支援符合條件的全國性商業銀行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近日即將陸續批覆。
楊海平對記者表示,對於拿到AIC牌照的機構而言,一是在原來的商業銀行基因基礎上,培育了投行的基因,是對業務邊界的極大拓展;二是銀行拿到AIC牌照,就有了科創金融升級的重要抓手;三是對整個金融體系而言,目前我國社會的融資結構是以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主,推動AIC設立可以促使股權投資比例提升。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透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AIC試點擴容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行業主體數量增加,市場由原先五家國有大行主導轉向多元化競爭,股份行等引入更靈活的市場機制,有望提升服務創新型企業的覆蓋面與專業化程度。新加入銀行帶來差異化競爭,有助於最佳化資源配置,推動AIC行業整體提升風險管理和投後管理能力。
“但擴容也意味著競爭加劇,資源向優勢機構進一步集中。國有大行和頭部股份行在資本實力、風控體系、專案獲取和投後管理等方面具備天然優勢,能夠吸引更優質企業和專案資源,形成競爭壁壘。”曾剛對記者表示。
“設立AIC實際上就是科創金融的一個重要探索,也是在為金融強國尋方探路。”楊海平表示,對於拿到牌照的銀行而言,希望它們能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豐富投資決策機制以及內控管理體系,為中國的科創金融升級探索出成功的道路。
(宣告:文章內容和資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趙景緻
編輯|程鵬 陳星 蓋源源
校對|段煉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