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分析師:市場要在國家之間作出選擇

西方金融分析師Michael Every上月刊文分析,在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劇變下,美國推動“經濟國家主義”,要求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自由市場邏輯正在讓位於國家戰略。下面是他的詳細觀點,立場不同,僅供參考借鑑,請注意甄別。#中美對抗#中美談判#特朗普關稅戰
市場要在國家之間作出選擇
在傳統的自由市場邏輯中,我們往往認為全球是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系,商品、資本和服務可以在國與國之間自由流動,而美元則是這個體系中無可替代的核心。然而,這種認知正逐步被現實打破。如今,全球市場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抉擇:選美國,還是選中國。這並非一個抽象的戰略命題,而是真切地體現在各國的貿易政策、外交態度、技術合作與供應鏈安排中。
特朗普近日在公開講話中表示:“現在球在中國那邊,中國需要和我們達成協議。”一些媒體樂觀地解讀為這是對緩解貿易緊張的釋放善意,然而,他隨即補充道:“我們可能會要求其他國家在我們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這句話才真正道出了當前局勢的本質——未來的國際秩序,將不再容許模糊地帶和中立姿態,而是要求各國表態立場,甚至是全面靠攏。
現實中,許多國家仍抱有幻想,試圖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格陵蘭最近宣佈希望在貿易方面向中國靠攏,這無疑疏遠了美國與歐洲。諷刺的是,格陵蘭雖然地理上靠近北美,卻在政治判斷上表現出典型的“歐洲式幼稚”——缺乏對地緣博弈的認知,卻又盲目下注於看不清的未來。英國的表現同樣令人困惑,一方面剛剛用公共資金救助了被中國資本控制的英國鋼鐵公司,另一方面又有內閣官員提出可以將其再次出售給另一家中國公司。而首相斯塔默則宣佈將遵循歐盟的商品標準,這意味著英國將在即將啟動的美英貿易談判中,與美國在標準制定上直接衝突。英國和格陵蘭,似乎都在一張錯誤的牌桌上打牌。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則聲稱“不需要選邊站”,但現實再次讓這種說法顯得空洞。中國軍艦出現在塔斯曼海,俄羅斯則希望使用印尼空軍基地,其打擊範圍剛好可以覆蓋澳大利亞。最終出面拒絕請求的不是澳新,而是印尼。這暴露出一個殘酷事實:澳新兩國在自己的“後院”都難以維護主權與安全。更諷刺的是,在這樣的地緣緊張背景下,澳大利亞主要政黨仍將選戰重點放在如何推高房價上,可見政商層面對戰略環境的遲鈍。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迅速推進一套系統性的“經濟國家主義”戰略。一方面是圍堵中國,限制其獲取關鍵技術和市場資源,包括暫停波音飛機向中國交付、對英偉達晶片出口設限、對中國關鍵礦產發起調查,並對墨西哥番茄加徵21%的高額關稅。另一方面則是主動重塑盟友關係,加拿大被迫接受美國條件:只要維持國內產能,就可以免稅進口美國產汽車。這雖然沒有被官方描述為“讓步”或“投降”,但從經濟戰略角度看,加拿大幾乎沒有選擇餘地。
同時,美國還在從藥品進口領域推動價格改革。繼佛州在2024年初從加拿大采購低價藥品之後,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授權更多州可從海外採購藥品,以對抗美國藥品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的問題。這種做法本質上是用國家干預打破“自由市場”的既得利益格局。儘管與此同時,美國也準備對進口藥物徵收高額關稅,以倒逼本土醫藥製造迴流,但整體策略已經非常清晰——自由市場不再是原則,國家意志才是核心。
不僅如此,美國國會共和黨人還提議,對來自施加“歧視性稅收”的國家(如加拿大、歐盟)持有的美國金融資產徵收懲罰性預扣稅,起始稅率為5%,之後每年遞增5個百分點,最高達20%。這意味著經濟戰線已從商品貿易延伸至資本市場,跨境投資的政治風險正快速上升。
一份來自白宮的政策宣告更系統地概括了美國當前的經濟戰略:“美國必須在關鍵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防止競爭對手國家滲透我們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也不能允許他們借道盟國進入我們的核心繫統。我們將透過強化出口管制、保護智慧財產權,確保美國的科技優勢不被複制或偷走。如果我們願意,美國的創新黃金時代就在前方。”這段話明確表明,美國政府不僅要保持全球技術領導權,還要以政治手段確保戰略產業與其國家安全體系深度捆綁。
相比之下,中國一季度的經濟資料表現亮眼,GDP同比增長5.4%,遠超預期,工業產值和零售銷售也都超過市場預期。但這些增長依然建立在低進口、高出口的重商主義模式之上,難以帶動全球需求增長。這讓許多國家在面對“選邊”問題時更顯迷惘——一邊是經濟體量龐大的中國,但其模式難以外溢;另一邊是強勢干預的美國,要求明確表態並接受其規則。
結果是,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要認識到:這個世界已不再由市場決定方向,而是由國家戰略主導未來。所謂“自由市場”“價值中立”已成為過去式,真正決定命運的,是你站在哪一邊。
這不再是一個你可以拖延的問題。要麼你選擇,要麼你被選擇。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