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美經貿戰——誰更吃虧?六大方面辨析

中美經貿摩擦自2018年全面爆發以來,已成為全球經濟的焦點。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雙方透過加徵關稅、限制出口、技術封鎖等手段互相施壓。
從表面上看,美國似乎佔據主動。但深入分析貿易資料和產業結構後會發現,美國博弈中會更吃虧。
為什麼這麼說,請看以下六大分析。
一、中美貿易依存度的不對稱性,令美吃虧
從進口規模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約5000億美元商品,由於美國零售環節加價較高,這些商品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值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的商品消費總額約為6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製造的商品約佔美國市場的1/6。
相比之下,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規模要小得多,僅為1440億美元左右。即使考慮零售加價因素,這些商品在中國的總銷售額也不會超過2000億美元。在中國約6萬億美元的年零售總額中,美國商品僅佔約1/30。
這種不對稱性意味著,如果雙方完全切斷貿易往來,美國市場將面臨10000億美元(按零售額計算)的商品缺口,而中國市場的缺口僅為2000億美元。
二、中國國內市場規模超過美國,令美吃虧
中國市場比美國大,不是大百分之幾,而是要以大多少倍來計算。

上表中15種主要消費品,不按金額算,因為美國市場貨次價高,而是按消費品數量算的話,中國市場比美國市場的消費數量大19倍。
中國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現在把美國貨加徵125%關稅,全部趕出去了!而中國貨,19分之1的數量就是全部美國貨的年消費數量了,當然也是美國的年消費金額了,即在美國,貨品價高,高達在中國的貨價19倍。
現在,川普對中國貨徵著最高達200%多,即兩倍多的關稅,那麼19減2,中國貨價還是比在美國的賣價便宜17倍!美國關稅如何能防得住中國貨進入美國?擋不住!中國一步不讓,看川普能挺多少天!
三、美國替代供應鏈建立難度大,令美吃虧
面對潛在的貿易中斷,美國需要解決10000億美元商品的供應問題。這主要透過兩個途徑:國內生產和第三方國家替代。
1. 國內生產方面:重建制造業供應鏈需要時間和鉅額投資。以電子產品為例,美國缺乏完整的配套產業鏈,短期內難以實現自主生產。即使特朗普政府在其任期內全力推動製造業迴流,三年半的時間也遠遠不夠建立如此龐大的產能。
2. 第三方替代方面:東南亞和印度等國雖然承接了部分中國轉移的產能,但其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和生產效率仍無法與中國相比。以越南為例,其2022年對美出口總額僅為約1000億美元,且其中相當部分原材料仍來自中國。完全替代中國供應鏈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相比之下,中國對美進口的1440億美元商品中,許多是農產品(如大豆)和能源產品(如液化天然氣)。這些商品可以相對容易地從其他國家獲得替代。
例如,中國已大幅增加從巴西進口大豆,從俄羅斯和中東進口能源。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雖然部分來自美國公司,但實際生產主要集中在臺灣、韓國等地,不受中國對美關稅影響。
四、中美關稅的實際影響差異大,令美吃虧
中國早在經貿摩擦初期就對美國商品加徵了最高125%的關稅,實際上已經將大部分美國商品擋在門外。這部分進口原本就是中國為平衡貿易逆差而主動增加的"政治性採購",例如波音飛機和大豆。放棄這些進口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有限。
反觀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最終主要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算,對華關稅使美國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1300美元。而中國透過人民幣貶值和出口退稅等措施,部分抵消了關稅對出口企業的衝擊。
五、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現狀,令美吃虧
美國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確實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造成了短期困難,但也加速了中國技術自主的程序。
以半導體為例,儘管中國仍需進口高階晶片,但成熟製程的國產化率已大幅提升。2023年,中國半導體裝置的國產化率已超過30%,而2018年這一數字還不到10%。
相比之下,美國半導體企業卻因失去中國市場而遭受重創。高通、英特爾等公司約1/3的營收來自中國,限制其對華出口導致這些企業不得不大規模裁員。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難以長期持續。
六、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結構性影響,令美吃虧
從長期來看,貿易戰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1. 對美國來說,通脹壓力持續,製造業迴流導致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受損,跨國公司被迫建立兩套供應鏈,運營成本增加。美元地位削弱,貿易結算中人民幣使用比例上升。
2. 對中國來說,產業升級加速:倒逼高科技領域自主創新。市場多元化,東盟成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降低對美依賴。內需擴大,出口受阻促使發展國內大迴圈。
總之,資料表明,在中美經貿博弈中,美國面臨著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矛盾: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剛性需求難以替代;重建供應鏈需要時間和成本遠超預期;關稅負擔主要落在美國企業和家庭身上;技術封鎖加速中國自主創新。
正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美國在貿易戰中的損失約為GDP的0.5%,而中國約為0.3%。"這種差距可能隨著時間推移進一步擴大。除非美國能夠真正實現製造業復興(這需要至少十年週期),否則當前的貿易策略難以持續。
對中國而言,雖然短期面臨壓力,但經濟結構的彈性和龐大的內需市場提供了足夠的緩衝空間。
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很可能不是誰"贏"誰"輸",而是全球經濟秩序的重構,但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調整成本顯然更高,最終將導致經濟的全面衰退。
作者:趙宏偉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筑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