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Tiktok Refugee”湧入小紅書的訊息刷屏網路,本以為會迎來一場中美網友之間的激烈交鋒,然而開啟小紅書後卻發現,滿屏都是對賬的,找物件的,還有把xhs當做“作業幫”互換寫作業的場景,不得不感慨,小紅書這次的爆火可能也給了老外一個學習中文的契機。
文|魏劍峰
From 英文悅讀
微訊號: read_the_economist
由於TikTok面臨美國封禁,這幾天大批外國人湧入了小紅書,他們自稱為tiktok refugees
為了接住這波流量,讓老外用得更加順手,小紅書據說已經在緊急開發英漢翻譯功能了。

不過我懷疑很多老外還是會看不懂小紅書上面的帖子,因為這些帖子文字梗眾多,對翻譯軟體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比如下面是最近很火的一個帖子:

老外要看懂這段話需要有深厚的中文功底,比如他們要知道“老頭樂”是一種交通工具,“美的”是一個牌子,“丁真”是一個網紅,“三分”是指不禮讓行人駕照扣三分。
而這些內容,翻譯軟體基本上是無法翻譯出來的。我從裡面找了兩個句子去問ChatGPT,結果發現它完全理解錯了:


GPT猜測“老頭樂”是一種特別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商品或活動,但沒猜到它是一種交通工具。它也沒能理解“丁真”和“但丁”的區別,以及“深圳”和“寧波”的諧音梗。
GPT翻譯的結果也讓人讀得一頭霧水。

上面這些梗實際上是很難翻譯成英文的,這在翻譯學上稱為“不可譯性”。
這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由於語言、文化、歷史或語義等方面的差異,某些詞語、表達或概念難以找到完全對應的翻譯形式。
比如中文裡面的“江湖”不僅僅指“湖泊與江河”,還包括一種武俠式的隱喻,一種遊離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英語裡面根本找不到一個詞來表達這種意境。
又比如單詞pub通常被翻譯“酒吧”,但兩者並不嚴格對等。因為在英式英語裡面的pub並不僅僅是一個喝酒的地方,它通常還是一個社群活動中心。
pub這個詞來源於public house,在16世紀的時候,public house指的是“任何向公眾開放的建築”,後面它的含義才變成“賣食物和酒飲的酒館”,這類酒館是英國社群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在英國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主人公下班後去酒館喝一杯,和街坊閒聊八卦,以及玩飛鏢,而國內的“酒吧”與之相比則缺少了這種社群氛圍。
又比如yearning這個詞通常被譯為“渴望,嚮往”,但這一翻譯無法完全傳遞它本身的意思。《麥克米倫詞典》對單詞的解釋是:
a strong feeling that you get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very much, especially something that you know you may not be able to have
即yearning這個詞除了有“渴望”的含義之外,還帶有一絲想得卻不可得的悲傷和無奈感。
要想讀懂語言中的“梗”,最好的方法還是親自去學這門語言,結合語境和文化背景知識來理解。小紅書這次的爆火可能也給了老外一個學習中文的契機。
本文系授權釋出,By 魏劍峰,From 英文悅讀,微訊號:read_the_economist,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