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馬丁·路德桌邊談話錄》的翻譯

最近一直在讀《馬丁·路德桌邊談話錄》,這次想聊聊我讀的這個漢語譯本。
這個漢語譯本是2013年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查閱了書本的譯後記,是為2008年,北京大學朱孝遠教授所主持的一個叢書出版工作,《桌邊談》其實早已經由他的研究生集體翻譯,然後叢書的出版人與朱教授商量之後決定出版路德的書。
翻譯的起因是在於朱孝遠教授講授《歐洲宗教改革》課程,同學們因為看到《桌邊談》此書的編排非常類似中國的《論語》,有語錄體味道,引起大家興趣。最後是在他的倡導之下集體翻譯的,大約歷時半年完成
我這裡就不羅列這些譯者了,他們的身份就是對歐洲宗教改革有興趣的北大研究生(從譯後記看約16人)。而且我也佩服他們翻譯的動力,很多學生可能未必有相信路德所信的,願意翻譯或許純粹就是一個興趣,所以我不質疑他們良心層面之事。
所以接下來就要談談技術層面,翻譯的技術層面基本要包括幾個點:源語言、目標語言、與要譯的內容相關的源語言技能、與要譯的內容相關的目標語言技能、其他大環境的基本知識。下面會從這些點來聊聊其中的某些翻譯(聊這些內容,不是為了說自己如何如何,而是在讀翻譯作品時,自己有一些反思,規避以後自己可能犯的同類錯誤,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一、源語言

根據前言,源本為1911年出版的英文版。具體為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illiam Hazlitt, The Table Talk of Martin Luther,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11

二、目標語言

我相信北大研究生的中文能力應該還是毋庸置疑的,至少2008年左右的研究生質量應該比現在要高出一些。不過本書裡面會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常常是因為其他的因素引起的。

三、與書本相關的源語言技能

翻譯路德的書,至少對路德的生平、神學觀點要有基本的瞭解,路德神學中的許多常用概念要有深入的瞭解,類似施恩具的等。這會幫助理解《桌面談》中一些路德的觀點。英語神學語彙也是一塊非常大的內容,如果源本理解錯誤,譯本一定麻煩了。
一般的辭典是無法用作工具書的,需要備一本神學辭典和歷史辭典。

四、與書本相關的目標語言技能

這塊內容,總的來說就是漢語神學基本的語彙語素,最好能夠對接華人特有的信徒語言。不過要看此書的受眾。如果作為歷史或哲理叢書,可採用一些一般人常用的語彙,但要衡量是否能夠對應表達路德的意思。
其實,翻譯路德的作品,一般的詞彙很難表達出路德的意思,還是要往漢語神學語彙方向靠攏。顯然此書的譯者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書中許多的錯誤許多是在此點。

五、其他大環境的基本知識

這裡就涉及到了當時歐陸的整個環境、德國的環境和他們交錯複雜的關係。意味著譯者需要對這段歷史有熟悉,不僅僅是百科全書式的基本知識,要有一些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六、一些翻譯欠妥的例子

6.1 對於“meditate thereon”這個短語的翻譯(第4則)

源本與譯文:
We ought not to criticize, explain, or judge the Scriptures by our mere reason, but diligently, with prayer, meditate thereon, and seek their meaning.
我們不應該以我們微薄的理智去批評、解釋或判斷《聖經》,而應該經常祈禱,冥想,探尋它的含義。
在這個漢語譯本中,把它翻譯為“冥想”是一個常識性的誤譯,與此篇討論的第三點有關。因為譯者缺乏基本的神學詞彙知識。“meditate”這個詞在現代社會基本翻譯為“冥想”,羅馬漢語神學語境翻譯為“默觀”,新教漢語神學語境常翻譯為“默想”,意義極為不同,操作也是天南地北。在路德的語境中,肯定不是“冥想”這個意思,他曾經在修道院做的類似的事情,他是極力反對的。這裡的“meditate thereon”應該翻譯為“思想”或“默想”,至於是thereon還是therein並非重要,表達的意思是要進入經文文字之中。在英文聖經譯本中,有許多這樣的譯本,可以參看約書亞記1:8節的各英文翻譯。
所以這段文字這樣翻譯可能更好
我們不應僅憑理性去批評、解釋或評判《聖經》,而應不住禱告,晝夜思想,以不斷探尋其意義。

6.2 對於名字的翻譯,Basil ─ 巴吉爾(第5則

源本與譯文:
Yet the glosses of the primitive fathers are against this text: for Bernard, Basil, Jerome, and others, have written to far other purpose.
但早期教父的註釋都反對這句話,比如貝爾納、巴吉爾、哲羅姆和其他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教義。
Basil”,是指著名的加帕多家三位教父之一。中譯一般為“巴西爾”或“巴西流”。閱讀此書的讀者,若沒有比較基礎的中英文歷史神學作品的閱讀經驗,可能都不知道路德講的是誰。其他兩個教父的名字則在不同的中文作品中出現過,還可以有跡可循。雖然一般閱讀書籍的人很少會那麼較真的去查裡面人物的資料,不過作為譯者,要儘量保證準確性的同時,照顧目標人群的常用語彙。這是與第四點相關的。

6.3 還是神學用語翻譯:“the life eternal” ─ “永恆的生活”(第9則)

源本與譯文:
The Holy Scriptures surpass in efficaciousness all the arts and all the sciences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jurists; these, though good and necessary to life here below, are vain and of no effect as to what concerns the life eternal.
《聖經》勝過一切哲學家和法律家的學問,它們儘管在現實生活中很有用,但卻無法關注永恆的生活。
這句話的翻譯,意譯了“all the arts and all the sciences”為“學問”,發揮的有些自由了,但這不是我列在此的主要原因。包括“jurists”一次,翻譯為“法學家”更好,中文裡面好像沒有“法律家”這個詞。不過這些翻譯大致還是讓人能夠明白基本的意思。也漏掉了“efficaciousness”這個詞。
the life eternal”是常出現在英文譯本的聖經中,中文語境常翻譯為“永生”。其實這句話把“life here below” 和 “the life eternal” 對應起來了。應該翻譯為“此世”與“永生”更好。“永恆的生活”有點讓人摸不到頭腦,讀了一頭霧水。
所以這段文字這樣翻譯更好:
聖經在果效上勝過了哲學家和法學家的一切學問,儘管這些對此世有益且必要,但於永生而言則徒勞無益。

6.4 嚴重誤譯:dungeons ─ 地獄(第11則)

源本與譯文:
But that our faith may be exercised and confirmed, our heavenly Father suffers us to be cast into dungeons, or plunged in water.
但為了鍛鍊並堅固我們的信仰,天上的父讓我們下入地獄,或進入水牢。
起初,我都到這段譯文實在太驚訝了。我在想,難道路德還支援煉獄嗎?!不可能!後來一想,這個“地獄”的翻譯肯定有問題。當翻開源本時就明白了。
dungeon”這個詞一般的辭典解釋為“地牢”,而在聖經中,一般翻譯為“監牢”,絕沒有“地獄”的意思。譯者可能簡單的做了一個在翻譯上挺犯忌的延伸,引申為“地獄”之意。但在此處絕沒有這種必要和可能。
後面的“water”一詞,被翻譯為“水牢”就有些不知所以然了。一般熟悉聖經者,知道新約中有一個孩子常經火,從小犯了癲癇。也是後來常用來喻指信徒會受的苦和熬煉。
然後呢,“faith”一詞一般漢語神學語境中常被翻譯為“信心”,一般不大翻譯為常規含義“信仰”。
所以這段話,聯絡前面的句子,更好的翻譯可能是:
然而我們的信心要被試煉並堅固,天父讓我們遭受牢獄之災或水火之煉。

七、結束

還有許多例子我就不一一寫在這裡了。總意來說就是:翻譯是個良心活,也是個技術活,技術需要學習並在練習中長進,良心則是要誠實,不要故意夾帶私貨。把原作者的意思儘自己所能的講清楚就好。
經上記著說:翻出來就是……
另一個較好的翻譯版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