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鬱後我才明白:透過哭窮讓孩子上進,是最殘忍的教育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保護孩子的自信。真正有能力的孩子,一定有溫暖的父母。
富書作者阿幸;主播:紫陌騏驥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之前,貴州某13歲男孩被確診重度抑鬱,孩子躺在床上一動不動。
因為孩子從小被灌輸“家裡窮”,常常感到自責,鬱鬱寡歡。
而孩子的病情並未引起孩子母親的重視,還訴苦“掙的錢都給你花了,你還有啥想不開的”。
寥寥幾句,讓網友們炸開了鍋:
“自己不會飛,卻逼迫孩子飛”
“老媽自己會幹啥,就會欺負未成年人”
“光是這幾句話已經快要窒息了,不是誰都有資格做父母的!
孩子恐怕覺得,自己若能離開,就是對媽媽做的唯一貢獻吧。
透過哭窮讓孩子長期陷入自責,迫使孩子學習,是最殘忍的教育。

孩子感受不到自我價值,容易自暴自棄
總有父母說:“我們以前那麼窮都沒有抑鬱,現在的孩子真矯情”。
其實讓孩子抑鬱的,從來不是窮,而是覺得自己沒用。
在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中,有一位受訪者鍾華,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國家長,望子成龍。
鍾華好不容易得了第三名,卻換來的是“第一是誰呀,第二是誰呀”的質問。如果考了第一,就變成下個問題“年級第一是誰呀,你在年級排多少”。
因為永遠也滿足不了父母的期望,鍾華一點點失去能量。
她說,她不快樂,整個人都蔫掉了。
這種疲憊感,還被父母誤解為矯情、不思進取。
她慢慢地開始失眠,身體無力,經常躺著不動,有時候就莫名哭起來。
長期被否定的心理陰影,加上身體的折磨,讓鍾華最終患上抑鬱症。
能量被過度消耗,是抑鬱症的幫兇。
被打擊式教育的傷害的孩子,又何止她一個。
有一位博主媽媽,從女兒上小學開始,就不停向女兒灌輸學習不好的後果。
女兒很聽話努力,小學成績穩定在班級前三,順利考入了重點初中。
然而進入初中後,第一次考試竟在班裡排30多名。
她對女兒一頓責怪和數落:“怎麼考這麼差?是不是進重點初中就驕傲了,就翹尾巴了?”
女兒委屈解釋課程太難,她卻認為女兒是在逃避躲懶,還嚴肅批評女兒是玩手機導致成績滑坡。
後來女兒的成績不僅沒有“知恥而後勇”,還掉到倒數幾名。
她認為,必須要讓女兒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對女兒又是一頓責罵批評:
“你長點心吧,別鎖著門在裡頭偷偷玩手機,都這個樣了,還不知道趕緊努力追上去嗎?我要是你,我都得愁死!”
就這樣女兒越來越叛逆,就在初二即將開學時,女兒直接表示退學,不上了。
她還大聲強調“我這是通知你們,不是徵求意見”。
這才讓這位媽媽意識到自己打壓式教育有問題。
沒有一個孩子,會在父母的貶低下找到成就感。
年齡越大,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增強,會渴望被尊重。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好,孩子心裡就找不到自己的根。

讓孩子感知自我價值,是成長的驅動力
價值感,是推動一個人走向自我實現的核心動力。
《平凡的世界》裡,孫玉厚一家是極其貧困的,吃飯都成問題。
孫玉厚的小女兒孫蘭香剛4歲的時候,就整天挽著個小筐筐去土坡下拾柴禾。
儘管她一天拾的柴禾只夠她媽燒兩灶火,但她心裡挺高興,那是她拾的呀。
農村的環境,天然地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價值感。
孫蘭香幫助母親疊鋪蓋,掃地。
奶奶害眼病,家裡買不起眼藥,她就和二哥一起跑出去摘帶露水的草葉,回來給奶奶淋在眼睛上。
孫蘭香上學時成績非常優異,但曾經也有過退學的念頭。
她認為上學不頂事,還不如早點回家掙工分。她給父親說了想法,孫玉厚心裡很氣急,但沒有罵她。
他對蘭香說,他知道蘭香是為了幫助家裡才有這個念頭,但他並不希望蘭香退學。
她的大哥聽說後,也勸她繼續讀書,並誇她腦子靈醒,“將來說不定能有大發展哩!”
帶著家人們的期盼,蘭香放棄了退學的打算,又重新開始專心學習,她決心學出點名堂。
後來,蘭香考上重點大學,還成為了一名天文科研人員。
如果精神世界有太陽,生活再苦都足以支撐渡過每一個難關。
可當下的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導致孩子失去了感知自我價值的環境。
現如今,孩子獲取成就感的方式就只有讀書學習。
但學習是漫長的,孩子很難快速獲得價值感。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我們的日子》中,小女孩雪花學習不好,經常被媽媽訓斥沒腦子。
但爸爸王憲平卻始終護著雪花:“雪花是將才,將才都晚熟。你沒發現雪花渾身上下都透露著一股機靈勁嗎,一股靈氣!
老師也吐槽雪花“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王憲平聽完後立馬不樂意:“頭腦簡單說明雪花單純呀,四肢發達又有啥不好?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有自己的優勢。
有這樣的爸爸,雪花自始至終對自己很有信心,非常主有見。
雪花打定心思好好學習後,最終從學渣變成了學霸,還考上了大學。
父母的鼓勵,不僅是孩子感知價值的源泉,也是無窮的精神力量。

能讓孩子產生價值,才有滿滿成就感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德雷克斯常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體驗自我能力的機會。
父母可以給孩子創造環境,任何透過思考和行動的事情都可以產生價值。
1、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姜文說過一句話:給孩子最好的營養品是“吃苦頭”。
那一年,姜文的兩個兒子一個6歲,一個4歲。
孩子從小被長輩寵溺,被保姆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摔跤後第一反應是哭,而不是自己爬起來。
姜文決定對孩子開展“吃苦主義”教育。
他一個人帶著孩子離開北京,在新疆城郊的普通民居住下來。
孩子在姜文的指揮下,擔任保潔員,每日清掃房間、收拾床鋪,洗衣服。
有時帶著孩子自駕出門,開車途中,兒子會給爸爸倒水,幫忙看路。
在新疆大半年之後,兄弟倆已經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孩子們也覺得自己是英雄。
體驗自力更生的樂趣,是向內探索學習的動力。
2、家庭會議,讓孩子有家的參與感
《正面管教》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對夫婦打算去旅遊,但是鑑於之前帶著孩子旅遊的糟糕經歷,他們決定嘗試家庭會議,讓孩子發表看法。
家庭會議上,孩子們很興奮。
他們列出了許多可能會在途中遇到的問題,比如“不收拾東西、不背自己的包、睡得太晚、不願意去父母想去的地方,總想花錢買玩具,打架”等等。
孩子們與父母一起制定了旅行規則,並商討如果不遵守規則又該怎麼辦。
接下來的事情非常順利,這位父親後來說:“這是多年來最讓我開心的一次舉家出遊”。
讓孩子參與制訂家庭規則,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有影響力。
3、引導孩子幫助別人,讓孩子產生價值
有一所學校嘗試用“同伴輔導”計劃來幫助孩子產生價值。
五六年級的老師會推薦一些有“搗亂領導能力”的孩子當“同伴輔導員”,讓他們來做其他學生的顧問。
同伴輔導員需要與同學深度交談,解決同學遇到的問題。
有個接受輔導的學生表示很不喜歡一個老師,那個老師總愛批評自己。
同伴輔導員說自己能理解,因為他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
然後,這個同伴輔導員指出,大概這個老師遇到了困難,心情不好,需要鼓勵。
他還指出,既然這個學生無法改變老師的行為,就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
他們一起制定了計劃,相互鼓勵,並按計劃行動,以使這個老師沒有理由再生他的氣。
這些做顧問的經歷,讓同伴輔導員們覺察到自己的優勢,併產生了很大信心。
而且這種助人的感覺,讓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
後來他們成了優秀的班幹部,徹底撕掉了“壞孩子”標籤。
教育圈裡有一句話:教育成果就像“滾雪球”,引導對了,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樣一段話:
“童年時獲得的原始自我價值感,是我們心理健康的原動力,即使在成年後遇到了重大的打擊和挫折,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尊、自愛和自信,也會讓我們鼓起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保護孩子的自信。
真正有能力的孩子,一定有溫暖的父母。
讓孩子卓越成長的,從來不是金錢的澆灌,而是心靈的滋養。
掃碼進讀者群

作者簡介:阿幸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對:富叔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注富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