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Bonjour”引發的投訴
事件發生在2024年12月,一列比利時國家鐵路公司(SNCB)的列車途經佛蘭芒地區城市維爾福爾德(Vilvorde)時,列車長Ilyass Alba按照慣例透過車廂致意。他說了一句:“Goeiemorgen-Bonjour”(荷蘭語“早上好” + 法語“你好”)。
這一友善的問候,卻觸怒了一名荷蘭語母語乘客,後者立即向鐵路公司提出投訴,理由是——“在荷語區應只使用荷蘭語”。
官方認定“違規”,但不處罰
這起投訴被提交至比利時語言使用常設監察委員會(CPCL),這是負責監督官方語言法規執行的權威機構。
委員會判定:“該列車員在佛蘭芒地區使用法語問候,並在與荷語乘客交流時堅持使用法語,違反了行政語言法律。”
儘管如此,SNCB未對該員工作出懲處,但表示將提醒員工嚴格遵守語言規定。
比利時語言法:嚴格到細節
比利時是一個多語言國家,但語言使用有明確地域限制:
-
佛蘭芒大區:僅能使用荷蘭語
-
瓦隆大區:僅能使用法語
-
德語社群(如Eupen):使用德語和法語
-
布魯塞爾地區及往返機場線路:允許使用四種語言(荷蘭語、法語、德語、英語)
此外,雖然乘客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提問,但列車員必須以相同語言作答。而在廣播和公告方面,必須嚴格遵守地域語言規則。
列車員發聲:這是封閉的體現
這起事件迅速在社交媒體和主流媒體上引發熱議。擁有超過5萬粉絲的Ilyass Alba本人在Facebook上表達不滿:
“比利時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我可以理解有人因捍衛母語提出申訴,但官方機構竟然支援這種封閉心態,讓人失望。比利時每天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列車員難道不能用兩種語言歡迎乘客?”
不會面臨法律制裁,但被“警告”
比利時RTBF指出,Ilyass Alba雖然不會受到法律追責,但此次事件也為SNCB敲響警鐘,提醒其未來務必嚴格執行語言法律。
SNCB發言人在去年12月就表示:“不會對該員工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
深層問題:比利時的語言裂痕
這場“問候風波”,本質上反映了比利時長期存在的語言矛盾:
-
佛蘭芒大區堅持荷語“純潔性”
-
瓦隆人或布魯塞爾居民習慣雙語共存
-
官方政策極其細緻地劃定語言使用邊界
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也被視作身份與文化的象徵。而這一事件,則無疑提醒我們,在比利時,說“Bonjour”都可能是一個“政治行為”。
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