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和《神曲》:讓托斯卡納方言變成義大利語

十三世紀,隨著神聖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統治的瓦解,亞平寧半島上出現了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城市公社和以執政官為代表的市政體制得以確立,城市人口不斷擴大,商業、金融貿易和貨幣經濟空前繁榮。
然而,物質生活的滿足卻難以掩蓋當時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知識和文化的解釋權仍然被壟斷,拉丁語的晦澀難懂使得閱讀和書寫仍是少數人的特權,文藝復興的曙光似乎仍然遙遠。1265年,一個男孩誕生於繁榮的佛羅倫薩,半個世紀後,一部著作的問世將點燃文藝復興的火把。
波提切利所繪但丁
1
但丁·阿利吉耶裡於1265年出生於佛羅倫薩。當時的佛羅倫薩人口眾多,社會流動性強,經濟與商業十分繁榮,標誌性建築如聖母百花大教堂和舊宮就在這一時期落成。但丁並非出身於顯赫的貴族家庭,但仍因為擁有姓氏(這在當時是少數人的特權)而相當受人尊重。依靠父輩的打拼,但丁的家境較為殷實,他無需透過工作賺錢謀生,因而可以投身於文學研究和政治生活。但丁從1295年開始在佛羅倫薩市政府中擔任各種職務,並於1300年被選舉成為掌握佛羅倫薩最高權力的六名行政官之一,並被派往羅馬擔任外交使節,這是他短暫政治生涯的頂峰。而短短兩年後,黨派鬥爭的滔天巨浪便無情地向但丁呼嘯而來。
十三世紀的義大利城邦主要分為兩個派系:支援教皇的歸爾甫黨和支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吉伯林黨。兩黨之間因政見分歧和爭奪經濟利益爆發了多次衝突。將吉伯林黨驅逐出佛羅倫薩後,歸爾甫黨自身又再次分裂為白色歸爾甫黨和黑色歸爾甫黨:白黨由一部分富裕市民組成,他們不願意接受教皇伯尼法斯八世的控制,主張佛羅倫薩的獨立自由;黑黨則由沒落戶組成,希望藉助教皇的勢力翻身,因此選擇站在教皇一邊。1302年,在教皇的支援下,黑黨奪取了佛羅倫薩的政權,而身為白黨成員的但丁以貪汙公款、反對教皇和擾亂共和國和平的罪名被判處鉅額罰款和流放兩年。由於但丁拒絕承認這些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他隨後又被判處永久流放。但丁不得不離開他心愛的佛羅倫薩,開啟流亡之旅,至死也未能返回故土。1321年,但丁因患瘧疾在拉文納去世,並一直被埋葬在那裡。
被迫流亡是但丁生命中核心的創傷性事件。流亡期間,但丁走遍了義大利各地,這使他能夠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的人物,觀察到各種社會現象和人性的複雜,同時對祖國的分裂、人民在封建割據中的苦難和教會的腐敗黑暗感到痛心疾首,心中滿含對祖國統一和人民幸福的渴望。這些經歷和情感為他後來創作《神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2
布龍齊諾所繪但丁
《神曲》作為但丁創作的最偉大的作品,是一首體量巨大的詩歌,共有14233行。為了讓這樣一首長詩能夠保持詩歌的韻律美,但丁使用了當時民間詩歌中十分流行的韻律形式:十一音節三韻律。這種韻律形式的主要特點是:每行詩句有十一個音節,並且最後一個重音落在第十個音節上;詩歌以每三行為一個詩節,隔行押尾韻,即一個詩節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尾韻相同,第二句的尾韻與下一個詩節的第一句和第三句保持一致,形成“ABA、BCB、CDC、DED”樣式的鏈式迴圈。
這種特殊的韻律形式,首先增強了《神曲》作為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得作品在朗讀時更加悅耳動聽;其次強化了《神曲》的整體結構,使得詩歌在敘述上更加緊湊連貫,便於將空間性敘述結構和時間性敘述結構相結合,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後是放大了《神曲》的主題表達,突出了“人類需要從迷惘和錯誤中經受磨礪,最終達到真理和至善境地”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的共鳴。
《神曲》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共一百個章節,分別為《地獄篇》三十四個章節、《煉獄篇》三十三個章節和《天堂篇》三十三個章節。《神曲》的創作幾乎貫穿但丁後半生的流亡生涯,其不同篇章的文字風格隨著但丁流亡過程中境遇與心境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作品字裡行間不僅表現了包羅永珍、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更暗含但丁流亡過程中的憤怒與平和、希望與失落的心態轉變,是窺見但丁最後二十年所見、所思、所感的一面鏡子。
但丁於1302年被流放之初,政治上的迫害加上背井離鄉、拋妻棄子的坎坷境遇,以及不知有生之年能否重返佛羅倫薩的迷茫和憂慮,這一切使得但丁在《神曲》第一部分的創作中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憤怒情緒和復仇慾望。他的政敵包括導致但丁被流放的教皇伯尼法斯八世,在他的筆下紛紛墜入深淵,永遠無法脫身。
柯羅作品《但丁和維吉爾》
在經歷了數年的流亡生涯後,但丁的認識和心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丁在此期間輾轉於義大利北方,先是旅居弗利(位於今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然後受到了特雷維索(位於今義大利威內託大區)的達·卡米諾家族和盧尼賈納(位於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的馬拉斯皮納家族的庇護。但丁在這段時間較為充分地瞭解到義大利其他城邦的現實情況,並與其他被判流亡者進行了接觸,瞭解了他們的處境。

這些經歷使但丁認識到自己原有政治抱負的脆弱性和現實社會的複雜性,這對但丁寫作的影響主要集中於《神曲》的第二部分,但丁的筆觸變得更為溫和,觀點更加深邃,洗淨罪惡、淨化心靈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呈現出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過渡。與先前較為激烈的憤怒和怨懟不同,但丁在作品的第二部分開始更多表現出同情的一面。如在第五章中,但丁對因遭到丈夫謀殺而在此等待救贖的皮亞·德·託洛梅及其他靈魂表現出發自內心的憐憫。這反映出但丁此時內心深處希望更多人能夠得到救贖,最後得以生活在陽光下。
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的突然去世標誌著但丁政治理想和重返佛羅倫薩的希望的徹底破滅。亨利七世在1308年即位後表示,要讓義大利四分五裂的各個城邦之間達成和解,這讓但丁重燃了使義大利實現統一的政治理想,更看到了重返故鄉的希望。但由於當時教皇克雷芒五世和各義大利城邦的聯手反對,亨利七世在1312年征服佛羅倫薩的行動未能成功,他本人隨後不久在錫耶納突然去世。自此,但丁喪失了重返故鄉的一切可能,他對世俗政治的幻想徹底破滅。但丁從此將精力更多投入信仰的世界中,創作的重點逐漸轉向超越世俗的宇宙秩序概念。
在《神曲》第三部分第六章,但丁對羅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大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但丁的心目中,確立法律是引導人向善的關鍵。然而,儘管法律已經十分完善,當時的統治者仍然可以輕而易舉地發動戰爭,給人們帶來苦難,即使成就如查士丁尼也無力改變,這表現出但丁對世俗政治的徹底失望。
隨後,但丁於1313年前後來到維羅納(位於今義大利威內託大區),他在這裡受到了斯卡拉家族的熱情款待。家族領袖坎格蘭德一世十分欣賞但丁的才華,對他的創作給予大力支援,併為但丁提供了強有力的庇護。在這一階段,但丁能夠更加專注地投身於創作。他對坎格蘭德一世的感激也體現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在《神曲》第三部分的第十七章,但丁將這位維羅納領主稱作神聖正義的英雄和開明君主的典範,同時受到坎格蘭德一世的影響,但丁對於人類恪守公平正義道德準則的能力有了更加積極的看法。
但丁在拉文納度過了生命的最後階段,遠離佛羅倫薩的紛爭與混亂,但丁找到了內心真正的平靜。以憤怒和怨懟開啟流亡之旅的但丁,最終懷著對信仰的美好憧憬離開人世。在《神曲》第三部分的最後一章,但丁得見自己信仰的最終奧義,理解了宇宙的統一性,象徵著他內心的平和與淡然,再也找不到流亡者的不甘與憤懣,只有對自己信仰的專注和讚美。
瑪麗·斯巴達利·斯蒂爾曼所繪貝雅特麗齊
《神曲》不僅高度概括了中世紀的思想文化發展,還開啟了文藝復興文學的曙光之路。它融合了《聖經》和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傳說中的諸多人物,體現了古希臘的理性精神與中世紀宗教信仰的衝突與融合。它還強調了人的自由意識,提倡發展文化、追求知識和真理,其文學創新和人文主義價值觀的表達也為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範本,為近代歐洲文學的發展開闢了道路。此外,《神曲》還為許多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1490—1497年,波提切利就曾在美第奇家族的委託下根據《神曲》創作繪畫,這一系列作品如今收藏於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和梵蒂岡圖書館。1861年,法國版畫家古斯塔夫·多雷創作的《神曲》插畫一經出版,立即引起轟動,成為無數家庭的珍藏。

3
除了作品本身高度的藝術性和人文主義價值,《神曲》另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特徵是整部作品均由托斯卡納方言寫就,是但丁眾多作品中在語言層面上最具有方言特點的作品。這是但丁極富開拓性的寫作實踐,對當時的作家群體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使得托斯卡納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對現代義大利語的形成和義大利國家語言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但丁“義大利語之父”的地位。
雖被冠以“義大利語之父”的稱謂,這並不意味著是但丁“發明”或“創造”了義大利語,他用於創作《神曲》及其他一系列作品的托斯卡納方言已在當時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中世紀,教會為壟斷知識和教義解釋權,將規則複雜、學習掌握難度大的拉丁語作為官方語言,規定所有的官方檔案、書籍文獻均需使用拉丁語。這使得熟練掌握拉丁語成為開展學習研究活動的前提。而由於底層百姓終日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掌握這門複雜的語言,導致他們幾乎“目不識丁”,拉丁語徹底成為教會成員和精英階層的語言。為便於進行交流溝通和開展生產生活,義大利各城邦的民眾將拉丁語的規則進行了簡化,並融入了各地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和發音規則,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方言,在客觀上逐步完成了拉丁語向義大利民族語言演變的程序。
托斯卡納方言便是眾多義大利方言中的一種,是但丁從小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鄉音。但丁並不接受當時流行的拉丁語優於地區方言的觀點,他認為使用方言寫作可以為沒有受過教育、不懂拉丁語的平民提供知識和文化等精神食糧,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實踐之路。實際上,但丁也並非第一個使用方言寫作的人,在他之前義大利各城邦已經普遍出現使用當地方言寫作的情況,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繼承了普羅旺斯抒情詩傳統的西西里詩派,其創作多使用西西里當地方言,這啟發了眾多托斯卡納地區的詩人,很多人在但丁之前便已經開始使用托斯卡納方言寫作。
古斯塔夫·多雷所繪《神曲》插圖
但丁之所以能摘下皇冠上的明珠,被稱作“義大利語之父”,還是歸功於他的作品《神曲》。但丁在《神曲》中描寫具體場景之細膩,勾勒人物形象之生動,對映社會現實之深刻,並能同時囊括過去與未來、宗教與世俗、美德與罪惡,其作品內容的豐富程度和思想深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併為後來作家創作類似題材提供了經典的語料參考和語言塑造方法。《神曲》雖然形式上是一首長詩,其核心卻是但丁對當時中世紀社會圖景“百科全書”式的呈現,成為後來學者瞭解當時社會面貌等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參考,極富研究價值。而這樣一部使用托斯卡納方言寫就的著作不斷被研究和流傳的過程,就是托斯卡納方言在義大利傳播的過程。

為了完成《神曲》的創作,但丁還對托斯卡納方言的詞彙進行了繼承和創新。但丁在《神曲》中使用了在他的時代已經存在卻幾乎不再被使用的古老詞彙,如“憐憫”“恩典”“壯麗”“善良”等,這些古老詞彙在底層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低,幾乎被人遺忘。但丁又透過借鑑法語和普羅旺斯方言等多種其他語言,將相關詞彙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如“接近”“經常”“無聊”“希望”等。此外,但丁還自己造詞,如在《神曲》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天頂”“星系”“九重天”,醫學中的“凝固”“急性發熱”,音樂領域中的“豎琴”等,都是但丁本人的“發明”。當無法從當下能接觸到的語言中找到描述相應事物的詞彙時,但丁便創造了它們,其中很多逐漸成為人們的慣用表達方式並沿用至今。
語言學家圖裡奧·德·毛羅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但丁之前的相關文獻中出現的詞彙,約佔現今義大利語基本詞彙(約2000個單詞)的62%,而到了十四世紀末,這一數字上升到84%,其中但丁的貢獻首屈一指。除了詞彙,但丁還在語言的語法結構領域作出了貢獻。為了將人們口口相傳的托斯卡納方言轉變為正規的書面語言,但丁在口語化的方言中加入了拉丁語的語法結構,使語言更加嚴謹規範,進一步提高了其研究價值。
被認為喬託所繪但丁像
除了《神曲》,但丁還於1304年至1308年間用拉丁語寫下了文藝理論著作《論俗語》,向當時的“知識階層”宣揚自己的觀點,其核心之一是強調方言作為文學語言的地位,闡明瞭方言的優越性,並提出了形成標準義大利語的必要性。但丁認為,方言不僅是一種自然的語言,而且具有高尚的特質,可以成為詩歌創作的媒介。但丁在《論俗語》中還探討了語言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指出義大利領袖階層缺乏向基層民眾宣揚政治理念的有效方式,而方言作為當時義大利的主流語言,可以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媒介。
但丁的這些觀點不僅對義大利民族語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歐洲文學語言的確立和民族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正如他在自己另一部作品《饗宴》中預測的那樣:方言將是新的太陽,會在拉丁語消失的地方升起,照亮身處黑暗中的人。
可以說,現代義大利語能夠從中世紀的托斯卡納方言演變而來,但丁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他身後的眾多優秀文學家,如彼得拉克和薄伽丘,將但丁的貢獻不斷鞏固併發揚光大。如果沒有但丁,義大利語可能不會是今天的模樣,可能會變成以博洛尼亞、威內託、貝爾加莫甚至西西里方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語言,甚至是否能夠形成統一的國家通用語言也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但丁之前,托斯卡納方言是當時眾多義大利語言中的一種,而在兩個世紀後,它變成了義大利語。義大利早在1861年完成政治統一之前,就已經實現了語言和文學的統一。義大利語的形成與傳播並未藉助於槍和劍的征服,而是乘著文學的風飄向整個亞平寧。但丁,便是那隻最初扇動翅膀的蝴蝶。
多雷所繪《神曲》插圖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