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女兒終於從平和高中畢業,我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看著舞臺上的這批孩子,我感嘆–
不管從哪個階段轉軌,到現在家長各方面投入已經很多了,接下來大學四年,每年還得花個100萬,多半還得讀研,此後,美國的工作這兩年確實非常不好找,如果回國,現在的工作年景也實在不太行啊,這筆賬算的真是酸爽。
前幾個月還在忙著幫孩子考慮ED/RD申請,現在已經需要考慮她在大學如何找實習和找工作了,真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所以,“留學價效比”,這一衡量投入與產出的新指標,在近兩年內被頻繁提及。更有甚者,還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


觀察身邊朋友送孩子留學的經歷(包括我自己的),我感覺,走國際化教育之路的家庭,真是中國最樂觀的群體。這種樂觀的心態,我想用不久前去世的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與慢》裡提到的例子來解釋:
“我們找到了一家漂亮、舒適的汽車旅館,但它位於森林中部,這條路少有人走,不免有荒涼之感。旅館是對年輕而又漂亮的夫妻開的。
他們說:‘在我們之前的六七位老闆都沒能將這家旅館妥善經營。’他們說這話完全是無意識的,口氣沒有任何譏諷之感。他們覺得沒必要解釋為何前幾位老闆都失敗了而自己則成功了。”
卡尼曼認為,創業者當中,普遍存在著這麼一種“樂觀的心理偏差”。所以一方面,創業失敗率很高,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所有的初創企業,其實都是這類具有更偏樂觀的心理偏差的人創立的。因此他認為:
所以我就嘗試著保留我的輕微樂觀偏見,然後儘量不脫離實際地來討論一下留學的“價效比”問題。


為什麼留學可能變成了一種“負資產”?
4份《紐約時報》有篇文章標題是《Some Colleges Will Soon Charge $100,000 a Year. How Did This Happen?》(一些大學很快將收取每年10萬美元的費用。這是怎麼了?)即使美國本國學生有大量的助學金和本州學生減免的可能,還是覺得實在難以承受。
根據美聯儲資料,每10個上大學的成年人中就有4個不得不透過舉債來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美國人欠下了超過1.6萬億美元的聯邦學生貸款。

我們這些國際學生,需要支付全款和更多的旅行和生活費用,又受到美元匯率持續上升的影響,用在中國賺的人民幣,去支付歐美國家的學費和生活費,無形中就顯得不划算多了。
投入不斷增加,那麼花了這麼多美元讀完書,能回本嗎?
理論上說,如果在國外留下來賺美元,似乎是可以回本的,但是在現在的就業形勢下,沒有綠卡的留學生能找到工作並留下的比例其實是不高的。

至於留學生回國後的發展,根據新東方釋出的留學白皮書《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發展報告》:
2024年調研資料顯示–
-
本科留學生的首份薪資總體在5000—14999元之間,
-
碩士留學生的首份薪資主要集中在7000—14999元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從本科留學生的期待薪資趨勢中也能看出,他們普遍對自己抱有較高的自信,對15000元以上的高薪期待佔比與碩士留學生相差無幾,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很難從首份工作中就獲得如此高的薪水……

從平均工資來看,不論是本科留學生還是碩士留學生的期待薪資均高於實際首份工資,且差距在2000元以上,理想與實際存在一定差距。看來廣大留學生確實有點“眼高手低”。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那麼多人留學,以至於英美本科的競爭一年比一年激烈,而影片號上也有大量人氣爆棚的留學機構博主呢?大家也不傻呀。
我們的三個鄰國——日本、韓國和印度都是亞洲國家,都熱衷(或曾經熱衷)留學,而且和中國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不妨“以鄰國為鑑”來看一下亞洲學生可以從留學中得到什麼。。


先說一下我們和3個鄰國大概的留學情況:
可能已經達到了留學的最高峰期。2022/23學年,中國向美國派出了最多的國際學生,達到290,000人。
留學人數正處於快速上漲階段。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國際學生來源國,2022/23學年,有近269,000名印度學生,比前一年增加了35%。
韓國是第三大向美國派遣學生的國家,2022/23學年共有43,847名學生。
查不到近年的詳細資料,從各方面的資訊判斷,日本近年的留學生並不多。


印度人現在在各個歐美國家的留學人數都在暴增。前陣子聽澳洲朋友說起,各種澳洲的野雞大學也都擠滿了印度人,主要是準備打工的,所以澳洲政府也收緊了對印度學生的簽證。
印度人確實挺適合到處闖蕩,熱情外向,英語雖然口音獨特但足夠使用。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發展水平還不高,這個劣勢反而在留學這個行為中成為了優勢。
留學畢竟需要一大筆現金支出,所以需要家長和孩子對“能賺回來”這事比較有信心才行。在印度現在的發展水平下,年輕人失業率非常高,人均GDP也很低,而歐美的收入和印度差別非常大,所以印度人只要能留下來工作,幹啥都行,這是個100%的好主意。而九十年代的中國大概也多少有點這樣的情況。

因此,印度留學生的策略往往是不一定要進什麼名校,反而只要是好找工作能留下來就行。但是對於現在的中國學生來說情況卻不一定了。由於中國的發展程度已經較高,留學生的主體反而不太可能僅僅滿足於能留下來工作,而是有一定的學業和事業追求。
也就是說,相對於印度留學生,中國留學生對於“這樣值得嗎?”的問題更加尖銳和迫切。


接著我們拿韓國來對比一下。韓國現在已經算是發達國家了,但是從上面的資料來看,留學的比例還是非常高。這其實可以認為是韓國的某種逃脫內卷的途徑。
大家都知道,韓國人的“卷”不僅僅是卷學習,還卷外貌。舉兩個例子,我大概16年去首爾旅遊,發現滿街男生都是金教授的髮型(就是《來自星星的你》裡的那種髮型)。可是,那種髮型自己不好弄,而且睡一覺就亂了。所以據說每個去上班的男生每天都要在路上的理髮店花個十分鐘搞好這個髮型,才能進辦公室。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看到一個做健身器材的跨境電商在分享,說韓國男性的身材焦慮太嚴重,經常半夜三更鍛鍊,所以家用健身器材很好賣。
為啥韓國男性要這麼卷外貌?因為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一點優勢也很重要。既然大家都成績差不多,那麼帥一點就能佔據優勢了。所以,一個是需要“贏”的社會壓力太大,第二是能讓自己“贏”的賽道太少了。

△韓國綜藝截圖
韓國為啥讓自己“贏”的賽道太少了呢?因為他們的大企業集團也就那麼幾個,那麼就意味著不進入這幾個企業,就不算混得好的。而這又導致了不進入幾個TOP大學(所謂的SKY)就沒法進入這幾個大企業集團。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啥韓國人不愛生娃了。因為生下來就一定得贏,而贏面又太小了。這種事情讓人一想就喪氣。
當然,逃離內卷的一種方法,就是離開韓國。去年《紐約時報》有一篇關於韓國人的報道:
這位金女士移居了墨西哥,在這裡,年輕人對韓國非常感興趣,於是她透過跳女團舞,在TikTok上擁有超過2400萬粉絲,在YouTube頻道上有超過800萬訂閱者,已經成為當地明星。

這幾年不是都流行把外貿改叫“出海”嗎?因為現在的“出海”不再是傳統外貿那種和幾個大客戶搞好關係,而是打破文化和市場隔閡直接接觸C端消費者,也更有機會找到夾縫中的商機。從韓國的例子,我們也可以把留學理解為人在能力上的“出海”。


比起韓國,發達程度差不多的日本人卻在留學方面不那麼積極。為什麼呢?其實也許是因為日本發達得更早一些。
還記得在泡沫經濟時代的故事裡,《東京愛情故事》裡的莉香從洛杉磯回來,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她的“外國習性”也能得到大家認可。但是,隨著泡沫破滅後日本的內向化,此後留學回來倒未必是加分項了。
一個經濟體如果發展到某個高度,而且體量較大,自然就會對於自己的組織邏輯越來越有“文化自信”,這樣留學後帶來的“外國習性”,或者說是思想行為方式留學經驗就越來越不是好事。如同李一諾所說:
“我在美國這些年發現在歐美商學院和公司實習的申請裡,很少見到日本人。到日本後,我算是看到了其中部分原因——日本年輕人出國,自然有‘鍍金’帶來的好處,但回國後融入職場這個精密的齒輪機器卻困難重重,甚至不可能。
所以除非你打算在國外不回來,否則相比回日本之後要付出的代價,‘鍍金’的正面價值不足以抵消回國面臨的挑戰,有時候這種經歷反而可能成為負擔。”
她觀察到:
“每年4月初,早晨的日本街頭,可以看到所有新入職的員工身著相同顏色和樣式的西裝——都是黑色的,深藍色都不行——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
我們去年初春剛來日本時,我和孩子們早上出去,大兒子安迪突然大喊:‘媽媽,看,STORM TROOPER!’就是《星球大戰》裡整齊的星際戰士。
我一看,是地鐵站魚貫而出的黑壓壓的人流,一樣的顏色,一樣的步速,真的像STORM TROOPER。後來才知道,這是碰上了新人集體入職。”

這種對“統一性”的極度推崇,或許正是“鍍金”後的留學生難以融入的原因。話說這個STORM TROOPER(也可以翻譯成帝國風暴兵)按照《星戰》前傳的設定,他們是克隆出來的一模一樣的人。
如果是作為士兵,那麼和別人一模一樣是有好處的,因為和其他人的反應就很一致,這樣容易組成戰鬥隊形。但是如果想成為將軍或者遊俠,那麼和別人不一樣,可能才是必要的特點。
傳統上往往把留學笑談為“鍍金”,除了具體學到的學科知識,確實也可以把鍍金理解成一種獨特經歷帶來的高階感和獨特性。
但是,如果職場需要的是標準化和統一性,也許很多人還是覺得,既然總有一天要成為齒輪,那麼鍍金可能反而是自尋煩惱。
從上面的比較來看,2024年的中國留學生的處境似乎介乎於印度和平成日本之間,這樣就帶來了有趣的矛盾。
-
一方面,我們不太可能有印度人的心態,一門心思留在海外,把錢賺回來,因為國內的生活其實也蠻不錯。
-
另一方面,如果類似日本的心態,過於保守,一味求穩,好像也是個頗為頹唐的想法。
類似韓國這樣,雖然本國挺好,但也願意透過留學來獲取新能力和新機會,也許是個比較好的思路。現在就業形勢不佳,就業市場的"恐懼"扼住了家長的思想,產生了對教育投入的極大懷疑。然而,這也許就是日本落入的“留學負資產陷阱”。
其實,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教育,或許本來就應該看長週期。就像那句老話,“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
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需要在長期範圍內看回報。


衡量留學值不值,
其實應該從孩子一生去考慮
還有個問題,我們本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已經很高,而且留學往往意味著更高的教育成本投入。那麼,相較於國內教育,留學是否真的能獲取新能力和新機會?留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又有何特點呢?
根據新東方2024年的調研資料,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留學生在創新能力、表現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上表現出色,甚至高於留學生的自我評價。
然而,在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方面,留學生雖然自信滿滿,但用人單位卻並不認可他們的優勢。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願意招聘留學生,36%的用人單位甚至認為留學生“必不可少”,這反映出用人單位對海歸人才的高度認可和需求。
這個調研非常有啟發,也可以說明關於留學到底獲得了什麼,是否負資產的一個常見誤區。
例如,留學生自認為的優勢,如獨立生活能力和抗壓能力,較為抽象,難以被客觀評估和認可。相比之下,國內大學在具體操作和執行力上的訓練更為紮實,學生也更服從指令。
在某些評估角度下,留學生反而可能被視為學習不夠踏實、太過矯情或嬌氣。一些大廠甚至偏好農村出身的學生,認為他們更服從、更能吃苦。相較而言,留學生因為往往擁有更優越的家庭條件和機會,反而可能成為不夠理想的“工具人”。
我有個在位元組做高管的朋友,就覺得川大、武大的畢業生,比伯克利的好用,因為他們更能適應卷的環境。
留學生在表現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等軟實力方面的優勢確實是突出的,但可能很難在面試中或基礎入門的第一份工作中展現出其重要性。
以我家孩子的高中畢業典禮為例,那些18歲的孩子都已經非常落落大方,這除了天性之外,也得益於學習過程中的日常訓練,而這恰恰是國內應試教育所欠缺的。
這類素質很難在成年後再加以培養,卻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
舉個例項,我有位同學的孩子剛從UIUC讀完工程碩士,入職寧德時代後就被派往歐洲,招聘者主要看重了他的英語能力和海外生活經歷。這意味著,留學生自認為的核心能力可能是專業工程知識,但在企業眼中,他們的主要優勢可能是語言和跨文化工作的能力。

進一步來說,創新能力、表現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這些軟實力,對長期職業發展的影響,在不同行業還不太一樣。如果錯配了,留學經歷確實可能會變成負資產。
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中美教育的差異並非源於水平高低,而是由兩國不同的產業發展階段所決定的。中國當前的產業生態主要立足製造而非創新,因此教育著重培養服從性強、能在既定方向上拼搏到極致的“螺絲釘”型人才。
這種人才或許不擅長開創新路,但一旦前人鋪好了道路,他們就能後發制人,將既有路徑走到極致。
相比之下,美國教育似乎更利於培養創造力,因為他們的經濟更具有創新性。但從全社會角度來看,真正需要的創新人才總是少數。
因此,留學生既然透過不同的教育體系訓練出了不同的能力組合,就應該有意識地尋求能夠發揮自身軟實力優勢的行業,也就是更具有創新性的行業,而不是盲從主流就業方向。
否則,去考公或者去傳統制造業,不但在能力上不匹配,也沒有競爭優勢,這也不太可能是個明智的人生抉擇。
這也是“留學花個幾百萬,去做體制內月薪數千的穩定工作”的例子,導致留學被視為負資產的一個原因。

畢竟,並非所有留學獲得的能力都能在當前就業市場立即轉化為競爭優勢,留學生需要在個人特質和社會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這當然也需要一定的自我瞭解,加上不斷的自我證明。
最後,在衡量留學是否划算時,或許不應該看第一份工作的薪水。
即使是藤校的本科生,第一份工作也未必能很快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因此企業不可能給予很高的收入。這一點國內的大學生也是一樣的。
留學生確實在申請和學習過程中花費的金錢和精力確實比較高,高到大家會期望早些回本,但僅從“起薪”角度講,高等教育本身就不怎麼划算。
除了起薪外,衡量一個人職業發展和收入水平的因素還有很多,只是比較抽象。例如:
一份工作是否有明確的晉升路徑和發展前景,能否提供長期的職業規劃和個人成長機會。從樂觀的角度來說,留學經歷可能為個人提供更廣闊的職業選擇空間和更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所在行業是否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能否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留學生往往更能理解行業的全球趨勢和國際機遇,可能更容易把握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工作能否幫助個人持續學習新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留學經歷通常意味著接受了不同教育體系的訓練,思維更加開闊,適應能力更強,有助於快速提升職業技能。
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行業洞察後,如果能發現創業機會,往往意味著更高的收入和成就。留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背景,可能幫助他們發現獨特的創業靈感,或開拓海外市場。

以上幾個因素,都是“起薪”之外,在衡量留學價值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總的來說,留學並不是“硬通貨”,什麼時候都可以隨時交換出一定的價值,而是和個人的自我認知和不斷地自我調整關係很大。
我們可以參考比爾·蓋茨的那句話:


考慮到教育投資要消耗如此重大的金錢和時間,我們真的應該從孩子的一生來考慮留學這件事。
【 2024·真棒科創競賽節 】
最熱理工科專案大PK
“打”進藤校的牛娃們要通多少關?
就在6月15日週六下午
👇線下活動席位有限,掃碼搶位及諮詢👇


關鍵詞
留學生
一點
中國
用人單位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