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Ta 們特別喜歡也擅長給別人送禮物,平時在網上看到適合你的小玩意兒,總是忍不住隨手給你下單,自己收到了什麼特產、做了什麼好吃的,也會惦記著給你寄一份。
一旦,被 ta 知道了你的收件地址,你就會經常收到神秘的快遞電話、內容物不明的包裹,每次開啟都會揭曉新的驚喜。
圖片來源:giphy
這些送禮達人們,送禮物時往往還秉持著「三無」的原則:
-
無特別的理由:不需要過年過節過生日,我看到、我想送、我就送了!
-
無期待的回報:不會覺得朋友必須還禮,單向的付出也可以
-
無炫耀的意圖:不是為了顯擺自己的經濟實力或品味,而是真誠地想要為朋友帶來快樂和驚喜
聽起來,真是純純的只有付出、不求回報的大好人!
不禁讓人有點好奇,這到底是人性的昇華,還是道德的進步? 是什麼支撐著 ta 們持續多年、孜孜不倦的送禮物行為?

圖片來源:《生活大爆炸》
我們研究了一下,可能是——

送出禮物時,大腦內會出現一種「溫暖的光芒」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悄悄給朋友買了一個驚喜禮物,從下單開始就盼著 ta 收到後的反應,等到 ta 發來一句:「你怎麼知道我想要這個!」,快樂更是到達了頂峰。
有這種體驗的並不是你一個人,有研究人員就對人們送禮物時大腦內的活動做過監測。
在 2017 年,一項研究就解釋了,當人們做出給別人花錢等慷慨行為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研究人員給了 50 個參與者一筆錢,並指示其中一半人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另一半人在接下來的四周裡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然後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人們做出慷慨行為時的大腦活動進行觀察。
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在別人身上花錢的人在實驗結束後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水平[1]。而且當 ta 們為他人付出時,會啟用大腦內釋放催產素的途徑。
催產素是一種能增強信任、安全的神經肽,它也被稱為「擁抱激素」。
並且,催產素的分泌是持續的,它可以出現在送禮物的各個步驟中——例如選購禮物、包裝禮物、等待禮物送達、期待對方開啟的反應……這些都是送禮物樂趣的一部分。
送禮物還會啟用大腦內與快樂、社會聯絡相關的區域,在大腦內產生一種類似「溫暖的光芒」(warm glow)的效應。光是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它有多讓人愉悅和舒適啦,難怪送禮物這個看似單純「付出」的行為會讓人那麼上頭。

圖片來源:giphy
而且不得不說,比起給自己消費,透過送禮物獲得快樂還是一件符合「長期主義」的實踐。
當我們花錢去購買愉快的體驗,比如去一家好吃的餐廳、購買某件心儀的物品,第一次體驗時會覺得非常驚喜和快樂,但隨著嘗試它的次數增加,獲得的快樂感受也會越來越平淡。
但當我們把錢花在他人身上,從慷慨的付出中獲得的幸福感、「溫暖的光芒」則會持續很久:
在一研究中,研究人員讓一半的參與者,每天給自己花 5 美元買點喜歡的東西;另一組參與者每天將這些錢花在別人身上。一段時間後發現,那些花錢在自己身上的人會感到樂趣逐漸變少;但把錢投入在他人身上的那組幸福感卻會持續下去[2]。

不是隻有花錢的「禮物」
才能激發幸福感
心理治療師 Sidler 指出:我們可能被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所支配,以至於我們不夠欣賞那些在物質方面成本很少但在其他方面具有更大價值的「禮物」。
比如我們給予他人的愛、理解、感情、欣賞、認可、關注、承諾、時間、尊重等。
並不是只有花錢送實物的禮物,才能感受到「溫暖的光芒」。它也會因為其他善意的行為而產生,比如:
-
在別人陷入窘境時,力所能及地搭把手
-
發現一個人習慣於否定、貶低自己,於是經常有意識地讚美 ta
-
當發現朋友最近狀態不好,經常陪 ta 聊天
-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給別人提供一些專業建議或支援
-
告訴別人 ta 對我們有多重要……

圖片來源:網路
哪怕當一個人做出這些舉動時不期待回報,但在 ta 善待他人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善待自己。
有一個心理學原理叫做代為獎勵 (vicarious reward)。它表明,當人們目睹某件好事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時,自己也會代為感受到那個人的快樂。一個人能夠替他人感受快樂的程度,也決定了 ta 在親社會行為上的付出。
此外,對他人的善舉還會帶來「幫助者興奮」(helpers high)——在幫助他人後感覺自己更強壯、更有活力;許多人還報告說,ta 們感覺更平靜、不那麼沮喪,自我價值感也隨之增強[3]。
相信對此你也有過很多體會,哪怕是舉手之勞幫陌生人做件小事——替提著大包的人撿起 ta 掉落的東西;給一個陌生人指路……也會瞬間感覺自己的一天都「被點亮了」,走在路上嘴角不自覺上揚,連腳步都輕盈了起來~
所以,如果你一段時間裡感覺有點「喪喪的」,或是被困在不如意的境遇中無法脫身、有些消沉,可以去試試對他人施以善意、為別人做點什麼,這不失為一種最簡單、最迅速的讓自己的情緒「支稜起來」的方法。
它能夠瞬間改變你的消極思維:「我一事無成,我太差勁了,我的生活沒有希望」,而感覺到生活是積極的、有意義的。

圖片來源:《天使愛美麗》
經常對他人付出的人,也更容易相信自己正生活在一個善意會有「好報」的世界裡,產生一種積極的想象:
不論對方是我們在意的朋友還是陌生人,ta 會將這份善意傳遞下去;而當我們自己遇到困難、陷入危機時,也更有可能獲得來自他人的幫助。
比起相信「這個社會人人都只顧自己,沒人在意別人的死活」,前者顯然會有更強的心理韌性、生活得更幸福。

送禮物雖然快樂
也記得量力而行~
送禮物不僅快樂,經常送禮物的人,也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高的社交滿意度。
因為送禮物可以培養社會紐帶、有助於發展關係,就連動物也會用贈送禮物來加強友誼,倭黑猩猩會向潛在的新朋友贈送水果。
不過,也不必為了獲得送禮物的快樂而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讓送禮物成為自己的負擔。
比如因為絞盡腦汁想不出該送什麼、擔心對方是否喜歡而焦慮,那推薦你看看我們的心理學角度送禮物攻略。(關於如何送禮物的心理學乾貨)
或是因為頻繁送禮物而陷入財務危機。你可以試著在規劃收支時,為親社會支出、人情社交往來設定合理的、健康的預算,以避免為了買禮物而入不敷出。

圖片來源:《真愛至上》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最好的「禮物」不一定要花大價錢——
-
有時,一個小動作就足夠了
例如,讀到一本喜歡的書,把它的電子書連結發給朋友;或者你喜歡畫畫,給朋友畫一張肖像;
也可以利用你的創造力來製造有意義的禮物,比如整理一本有你們共同回憶的日記或相簿……自制的充滿心意的禮物,有時會被人們記住更長時間。
-
贈送「服務行為」的禮物
服務行為的禮物是指能讓對方的生活變輕鬆的東西。比如:幫忙遛狗、幫忙搞定電子裝置的設定、幫忙做計劃或攻略……
無疑,這種「給予」所體現出的理解和關懷,有時比買來的東西都更有意義。

圖片來源:網路
-
用小而頻繁的禮物來增強連線
它既能頻繁喚起朋友間的親密情感,也能避免因為禮物太貴重,給朋友帶來不知如何還禮的壓力。
快到春節了,在這個要和很多親人老友重聚、和遠方的朋友互相問候的時刻,不妨花一點時間,給 ta 們準備一份帶著心意的禮物吧~
當然,儘管那個經常給你送禮物的朋友並不圖回報,但你還是可以把這篇 轉發 給 ta,趁機誇誇:你可真是個可愛的朋友呀!啾咪~


今日互動
你喜歡給朋友送禮物嗎?
來聊聊你送過最有創意的禮物

References:
[1] Park, S. Q., Kahnt, T., Dogan, A., Strang, S., Fehr, E., & Tobler, P. N. (2017). A neural link between generosity and happines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 15964.
[2] O’Brien, E., & Kassirer, S. (2019). People are slow to adapt to the warm glow of giv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30(2), 193-204.
[3] Carter, C. (2010, Feb 19). What We Get When We Give. Psychology Today.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raising-happiness/201002/what-we-get-when-we-give
本文關鍵詞:送禮物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薄荷拿鐵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式 或 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發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