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梗概:
現代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很大一部分是90年代末探索出來的。1997年,東南亞遭遇金融危機,我國面臨輸入性通縮壓力。作為應對,我國開啟三大經濟改革。
第一項是國企改革。為提高經營效率,政策大力推行國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兼併重組。中國經濟逐漸形成新的分工,國企掌握上游資源品行業,比如煤炭、鋼鐵、有色等,把控國民經濟命脈;中下游製造業則交給競爭力較強的民企,負責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
第二項是商品房改革。為盤活內需,90年代福利分房制度逐漸退出,改為發展住房交易市場,房地產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不僅如此,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政府重要收入來源,緩解了分稅制後地方財力不足的問題。
第三項是加入WTO。1999年,在經歷25輪談判後,中國跟美國就加入WTO達成協議,並於2001年成功入世。自此之後的十年裡,出口成為經濟最大拉動項。為承接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中國高校大幅擴招,為製造業培養人才。
國企改革、房改、加入WTO分別對應市場化、城鎮化、全球化紅利,為我國奠定經濟高速增長基礎。疊加00年代的人口紅利和10年代的網際網路紅利,21世紀的頭20年裡,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迅猛的國家,GDP總量提升了十倍。在這一時期,房地產成為最具配置價值的資產之一,成為居民財富的重要象徵。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加速,城鎮化進入後半程;另一方面居民槓桿率觸頂、中美博弈陷入白熱化。展望未來,房地產會何去何從呢?
按照慣例,一些不太適合大範圍傳播的精品文章放在第三方平臺釋出,並設立適當的門檻。具體可以透過掃描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
文章入口:

目前打算更新至2025年底,搞成類似知識星球那樣的包年會員制,計劃釋出十多篇萬字長文,更新頻率不會太高。主要內容以地緣政治、歷史週期、宏觀經濟為主,以研究為導向,探討百年大變局的演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