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女子親述中加就醫經歷:加拿大折騰仨月不成,回國一週就解決!

最近回國探親時, 順便拜訪了不久前剛從加拿大回國定居的老友Lily,聽她詳細講述了近期在中加兩地的就醫經歷,感覺有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圖源:51記者拍攝
事情要從今年年初說起。因為肺部感染,Lily 的家庭醫生給她開了抗生素。服藥後,Lily的咳嗽明顯減輕,隨後的X光復查結果也顯示炎症消失。雖然看醫生很麻煩,整個過程足足折騰了一個多月,但畢竟病已經痊癒,Lily感覺一塊石頭落了地。
沒成想才過了兩個多星期,咳嗽又捲土重來,而且開始出現胃反酸。Lily再次聯絡家庭醫生時,診所秘書說最早的預約要等一個月。無奈,她只得去了一家無需預約的Walk in 診所。醫生檢查了她的喉嚨,說扁條體發炎了,然後又給她開了抗生素。Lily本想提醒他,自己有胃病,最近吃過抗生素,已經有胃反酸跡象,再吃抗生素是否需要同時服用抗胃酸藥物?可惜,她剛一開口說自己這幾天胃不舒服,醫生就不耐煩地打斷了她,說病人每次來看診只能看一個症狀,胃的問題下次再來看吧。醫生一邊說,一邊站起來開啟房門,Lily只好起身離開。
事實證明,Lily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這次服藥後,胃痛和胃反酸明顯加重,而且喉嚨奇癢難忍,咳到夜不能寐。她只得又回到Walk in 診所,這一次,醫生倒是給她開了抗胃酸的藥物,讓和抗生素搭配著吃。
冬去春來,Lily的症狀不僅沒有痊癒,反而添了新毛病:鼻涕倒流。雖都不是什麼要命的大病,卻也折磨得她苦不堪言。咳嗽加劇,夜裡只能半坐著睡覺,體重也下降了近十磅。去過一次醫院急診室,醫生轉介她去看耳鼻喉和腸胃科專家。Lily打電話一問,像她這種 “非緊急” 的病情,要兩個月後才能見到腸胃科醫生,耳鼻喉科更誇張,需要三個多月。恰巧她已經預定了回國的機票,與其在這裡乾等,倒不如直接回國內醫院就診。
回國前,Lily的家人已經幫她在一家三甲醫院做了網上預約。按照規定的時間到了醫院大廳,導診護士馬上走過來將她領到相應的科室。醫生聽她講了這幾個月的身體症狀,很快就開出了一系列的檢驗單:驗血、胸部CT、呼吸測試和過敏測試。
領完結果回診室見醫生,醫生告訴Lily,她的肺部依然有感染,但面積不大,不用太擔心。按照醫生的說法,肺感染、胃酸反流、過敏性鼻炎引發的鼻涕倒流,這幾個因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才導致久咳不愈,需要多管齊下才能徹底治癒。醫生不僅給她開了抗生素和止咳糖漿,還要求同時服用抗過敏和胃動力的藥物。由於她的白血球很低,醫生還特意提醒她當務之急是要加強營養,提高自體免疫力。 
服藥才一週,Lily的胃反酸和過敏性鼻炎就明顯緩解,咳嗽也逐漸減少。身體的好轉帶來了食慾的改善,按照醫生的要求,她一日三餐保質保量,力求把前幾個月失去的營養補回來,結果才半個多月,體重就長了好幾斤。我見到她時,距離她回國才剛滿一個月,她的白血球已經恢復正常,咳嗽也基本痊癒了。
自從孩子大學畢業,作為獨生女的 Lily就一直在猶豫:到底是該回國陪伴年過七旬的父母,還是幫老人移民到加拿大?這次的就醫經歷讓她對加拿大的醫療很失望,擔心年邁的父母萬一患病,在這裡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於是決定長期留在國內照顧老人。
聽了Lily的講述,我真心為她的康復而開心,也尊重她的人生選擇。回想她的整個就醫過程,有幾個疑問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同樣的病,在中國只需一個上午,看病、做檢查、看結果、取藥的過程就全部完成。而在加拿大,不僅每次預約看醫生要等待很長時間,還要另外跑幾趟分別去不同的地方驗血、做X光等檢查。更不要說結果出來後,還要等很多天才能複診和拿到處方藥。這種效率低下的就診程式到底有什麼意義?
第二,我們加拿大人常常為公費醫療而自豪,怎奈僧多粥少,很多該做的檢查卻很難排上隊。像這次Lily前前後後咳了幾個月,也曾要求做個肺部CT檢查和過敏測試,卻都未能如願。在中國就醫,她雖然是自費,但各項檢查非常及時,而且價格合理。所以,對於危急重症以外的普通病症,完全免費的醫療真的有必要嗎?如果像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那樣,適當的收一點費,是不是能減少醫療資源的濫用,也讓那些真正 有需要的病人能及早得到治療呢?
第三,很多人都對加拿大的醫生不滿,但在我看來,更需改進的是醫療體制。就好比這次,Lily被Walk in診所醫生告知 “每次就診只能看一個病症” ,我相信作為受過多年訓練的醫生,他不會真的只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但是,如果醫療制度規定是按病人的就診次數來給醫生付費呢?假如你是醫生,花十五分鐘給病人解決三個問題,和花五分鐘只給病人解決一個問題收到的報酬都一樣,你會做出哪個選擇?
我覺得加拿大並不真的缺醫生,也不缺其他醫療資源,只是沒有合理利用。可不可以把現有資源整合起來,建立一種類似於中國基層社群醫院的機構,專門醫治危急重症之外的普通病症?機構裡有數位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就診、驗血、影像檢查等都放在一起,病人只來一兩次就能解決基本就醫需求。可以適當收一點掛號費,或者百分之幾比例的檢查費,哪怕每次看病只收10元,也可以將一部分濫用醫療資源的人擋在門外。
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會在加拿大出現嗎?雖然希望渺茫,但我仍翹首以待。
-END-
若你喜歡這篇推文,
記得點一下右下角的[推薦]哦~!
[評論留言]也是很歡迎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