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裡的這本中文版《里根自傳》,1991 年 5 月出版,首印 11000 冊。而英文原版 1990 年 11 月在美國出版,英文書名叫:An American Life 一個美國人的生活。短短半年就出了中文版,速度真夠快的,幾乎同一時間還有好幾個國內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大機率是沒有獲得版權方的授權。
在豆瓣上搜了一下里根的傳記,沒有幾本,評分也不高,反倒是這本古早的自傳得分最高。
說是自傳,實有影子寫手操刀。此人叫 Robert Lindsey,至今仍在世,是一名記者,也是幾本真實犯罪書籍的作者,馬龍·白蘭度的自傳也是找他合作的。雖然有捉刀人,但這本書有里根的深度參與,這是毫無疑問的。
為什麼想起來讀里根傳記?這還是特朗普再次當選後所產生的念頭。有人支援,有人反對。那些支持者說他有可能成為里根之後最偉大的總統,會成為第二個里根。這樣的說法,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被驚到了。
里根是美國偉大總統之一,這毫無疑問,但特朗普能比肩里根……可能嗎?也或許,有什麼是我所不瞭解的,不是美國人,或許並不那麼瞭解美國。
那麼,先了解一下里根總統,或許能夠進一步瞭解一點特朗普。
如果要找這兩位的相似之處,那其實還挺多的。比如都是共和黨、都以高齡當選總統、都是非傳統路徑躋身政壇、都擅長在公眾面前演講或表演、大學都讀的經濟學專業、甚至里根小時候差點起名叫唐納德………如果牽強附會一下,恐怕能找到更多。
可是,里根和特朗普的差別就像馬和騾子的差別一樣。
里根可不像特朗普那樣含著金鑰匙出生。他的家庭背景再普通不過,勉強算得上工薪階層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的父親做著並不穩定的鞋業推銷員的工作,因為工作的變動而經常搬家。母親是個熱心腸,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對黑人也一視同仁,在那個年代,這很可貴。
這樣的家庭背景,毫無疑問塑造了里根的價值觀。
里根的價值觀基礎和特朗普的截然不同。
里根和特朗普都喜歡運動,上學的時候都是橄欖球運動員。里根成年後喜歡騎馬,這個愛好也保持了終身。而特朗普成年後最鍾愛的體育運動,眾所周知,是高爾夫。
里根少年時期是個比較典型的「小鎮男孩」,更能懂得美國底層民眾的疾苦。因為家境並不富裕,里根少年時就做過各種零工,他頗為自豪的是做過一段時間的夏季救生員的工作,救起過很多人。他還做過電臺廣播員,抓住機會做體育比賽的廣播解說,這為他以後的表演生涯和麵向公眾演講都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相比之下,特朗普少年時期過得是另一種日子。從小受精英教育,未經歷過經濟困頓。
里根在擔任總統之前,並不是個政治素人,他的政治理念,在擔任加州州長的八年期間有了一次成功的實踐,政績相當不錯,為他的競選起到了很好的背書。特朗普的「成功」經驗?若說頻繁的破產重組也算經驗的話,那倒也說得通。
里根的前半生是不折不扣的民主黨人,40 多歲之後開始逐漸轉向共和黨。他的哥哥曾經做過某個地區公共工程署的負責人,這個機構是羅斯福救濟機構的遺留產物,里根有過了解和觀察。從這時候起,里根就已經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一旦你創立一個官僚機構,它就具有生命力。一旦官僚機構產生了,要取消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羅斯福新政政策的弊端這時候已經開始顯現,美國政府已經「大」了起來。
官僚政治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保護官僚政治本身,如果管理福利機構的官員讓他們的受保護者找到其他謀生手段,他們的重要性和經費就會減少。
里根的各種政治理念在這時候逐漸形成,其中之一就是「小政府」,他在自傳裡反覆提及。
如果有一件我所知道的關於政府的事,那就是如果有一筆閒置的錢,政府的人就會想方設法花掉它。官僚體制最大的罪孽就在於撈錢,因為盈餘意味著官僚體制的預算可能在下一年度減少。如果他們在財政年度末期尚未花光預算內的所有錢,他們就會急匆匆地用納稅人的購置新的辦公傢俱,到外地旅遊,或者把錢花在其他地方,只過是確保他們來年的預算將不會減少。
當選加州州長後,那些支援里根的商人們發起了一個特別委員會,里根說:
我們專家特別委員會的成員(他們自稱「里根突擊隊」,並且把我的頭像複製在他們的襯衫袖釦上)幫助實施數以千計的諮詢意見,以提高州政府各部門的辦事效率。
是不是和今天馬斯克要做的事情頗為相似?
我總是把政府比作一種對金錢貪得無厭的生物體,除非對其實行飢餓治療,否則它這種天性將會無限地發展下去。我想透過減稅,不僅要刺激經濟,還要制約政府的發展,減少它對國家經濟生活的干預。
擔任加州州長期間,里根做了哪些事?削減政府開支,減稅(雖然一開始加過稅),最終改善了加州的財政狀況。
一時間,里根的「小政府」和「財政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贏得了那些支援他站出來競選州長的群體的進一步信任。
下一步,當然是各路人馬勸他出來競選總統。中文網際網路上總喜歡說美國有所謂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里根在自傳裡並不忌諱談及有這樣的群體對他提供的支援,而且這些人也的確有一定的政治動員力量,不過,里根和他們也不總是觀念一致。這算「深層政府」麼?似乎也只不過是政治力量的一種而已。
里根的方法在加州的實踐是成功的,那麼,入主白宮後,「里根經濟學」的表現如何?
能從書中讀出來的言外之意是,所謂「里根經濟學」是那些反對者對他的嘲諷,只是後來才帶有正面意義的解讀。
當時美國正在遭受日本的汽車傾銷,國內要求搞進口限額的呼聲很高,要和日本搞點類似「貿易戰」。里根和特朗普截然不同的一點是,他不會支援特朗普這樣收「關稅」。
我是個自由貿易者,堅決反對實行進口限額。我認為,和所有的競爭一樣,底特律所面臨的新的競爭對它和消費者都是件好事——它將刺激我國的汽車工業去生產更優質的汽車。這是自由企業運轉的機制。我相信,一旦上了貿易保護主義這條賊船,就再也轉不回來了,何時結束也就沒法說了。
特朗普是里根的經濟政策追隨者嗎?恐怕不是。
特朗普高舉關稅大棒的做法,儼然是當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翻版,這個共和黨推動的法案最終使得兩黨都認識到高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不但重創了世界經濟,最後也使得胡佛灰溜溜下臺,羅斯福當選總統。
里根當年和特朗普所面對的經濟困境的確有些相似,但他們的應對之道並不相同。在自傳裡,里根花了很多篇幅講述如何煞費苦心推動大幅減稅,如何削減政府支出、平衡預算。遇到阻力重重。也真是改革到了深水區,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那是難多了。
政府債臺高築,有效降低債務的做法是什麼?
一種觀點是多收稅。多收稅,政府越多收稅越好,有錢才有可能還債。這個觀點毫無疑問是符合直覺的。
另一種則有點反直覺:減稅。允許人們支配他們獲得更多收入,工作更勤奮,掙得越多越會刺激整個經濟機制的運轉,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結果是,政府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
里根說:一旦開始徵一種稅,它就永遠也不會被取消了。在他執政的八年,可以說,不遺餘力地推動減稅。
目前還看不到特朗普有什麼明確的減稅方案。有可能會減稅,但要看能不能減得下去。
當時人們尋找里根經濟思想的來源,說這就是「供給經濟學」,里根似乎有點不高興,認為過於教條。因為里根是經濟主張和政治主張,雙管齊下。
里根任期內,大幅增加了國防開支,對抗蘇聯,重振軍隊,提升美國信心。代價是軍費飆升了一倍都不止。
減稅、增加國防開支、削減政府支出、平衡預算,
初衷很美好。
但實際上,減稅,政府短期收入下降;增加軍費,政府支出上升;平衡預算,必須削減其他大規模福利開支。
結果變成:債務激增
里根在上任時曾反覆強調要削減聯邦債務和赤字,這是他競選時的重要承諾之一。但最終,他任內的
聯邦債務幾乎翻了近三倍
。
即使再支援里根經濟學的人,面對這個結果也不太好解釋,當然支持者總可以找轍,比如可以這麼說:解決了「滯漲」困局,推動了資本市場繁榮……諸如此類。
特朗普同樣要面對政府債務問題,到去年底,已經超過 36 萬億。
特朗普第一次競選時承諾「將削減甚至清除國家債務」,結果在其第一個任期內,聯邦債務從約 20 萬億美元增加到近 28 萬億美元,增長了 7.8 萬億。
拜登任內又增加了大約 6.25 萬億 (注意可能存在不同統計口徑)。
目前還看不出來特朗普有什麼有效的辦法可以有效削減債務。在這一點上,特朗普倒是可以說,挺像里根。
里根任期內對待盟友的態度,和特朗普今天的作為也是截然不同。
特朗普會成為第二個里根嗎?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期待。但是看下來,特朗普會成為第二個胡佛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