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Nancy
來源: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
文章已獲授權
上週四,從競選期間就許諾的「取締教育部」,在吵吵鬧鬧幾個月後,終於被特朗普簽署成了正式的行政命令,正式啟動關閉程式。
一張頭條的照片中,他和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一起合照,兩邊代表各族裔的孩子們坐在課桌上,也一起面帶笑容鼓著掌。

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就曾提議關閉教育部,只是沒成行,今年他一再重申「教育部是聯邦政府越權的標誌」,並稱其為「一個巨大的騙局」,主張將教育權還給各州:
「美國教育部建立40多年的時間裡,花費了超過 3 萬億美元,但教育質量排名卻墊底。70% 的八年級學生閱讀和數學都不熟練,而40%的四年級學生甚至缺乏基本的閱讀技能。
聯邦對教育的控制辜負了學生、家長和教師」。
很多家長看到新聞會或許會感到震驚,這麼重要的部門說取消就取消了?真的透過的話,美國會不會「亂」了嗎?
這背後也是中式思維於美國教育的鴻溝,今天,我們邀請了資深教育專家,民辦國際高中校長的Nancy來聊聊:
美國教育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美國教育改革經過了哪些回橫跳?如何由此去理解美國教育呢?


美國教育部的成立,歷史背景有些複雜。
前蘇聯在1957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引發了美國對科技和教育落後的擔憂,促使聯邦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20世紀60年代,聯邦政府作用逐漸擴大,特別是在民權運動和「向貧困宣戰」的背景下。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透過,聯邦政府開始直接資助地方教育專案,尤其是針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專案。
隨著聯邦教育專案的增多,教育事務的管理變得複雜,需要一個專門的部門來協調和推動教育政策。
1980年,由民主黨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總統簽署了《教育部組織法》,將教育事務獨立出來,成立了美國教育部。
在此之前,教育相關事務由美國衛生、教育及福利部負責。
可以說,美國教育部的成立旨在集中管理聯邦教育專案,提高教育政策的效率,並確保所有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其主要職責包括資助教育專案、收集教育資料、推動教育研究和制定教育政策。
也就是說,其主要職責並沒有包括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和考試的管理等等。

接下來上任的,是我們更為熟知的第40任里根總統。
里根是來自共和黨,以其保守主義政策和「里根經濟學」著稱,強調減稅、減少政府幹預,也打算取消教育部,這主要是基於他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
他主張「小政府」理念,認為聯邦政府的規模和權力應儘可能縮小,以減少對州和地方事務的干預。他認為教育事務應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管理,而不是由聯邦政府集中控制,否則可能導致教育政策的僵化和低效。
因為在推動聯邦教育標準和資助專案時,其可能偏離了傳統價值觀和地方自治原則。
然而,這一提議遭到了民主黨、教師工會、民權組織和其他利益團體的強烈反對。這些團體認為教育部在推動教育公平、資助弱勢學生和協調全國教育政策方面,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權分立下,總統只有行政權,取消教育部需要透過國會立法程式,包括眾議院和參議院的透過,里根的整個任期,眾議院主要是由民主黨控制。
所以,里根總統的取消教育部的提議沒有實現。

■紐約時報檔案—里根在教育領域的成績:好壞參半

接任里根的是喬治·H·W·布什,即老布什總統。
老布什上任時,國會由民主黨控制,而民主黨普遍支援聯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之後是民主黨的克林頓總統(任期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克林頓總統之後是來自共和黨的喬治·W·布什總統(任期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也就是小布什總統。
小布什總統任期經歷了包括「9·11」,政策重點並沒有落在教育上,而是透過政策和財政撥款,來對州政府產生影響。其任期內推動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
該法案於2002年透過,旨在透過標準化測試和問責制提高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
這個法案的初衷是好的,正如法案的名字一樣,給每個孩子公平的教育機會。

但是該法案卻存在不少爭議。
我在一所一梯隊國際高中擔任校長時,一位數學教研組長來自美國,當時有學生的數學相對薄弱,討論時,我就提到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但僅僅是引用了這個法案的名字,老師就非常激動地說:「我們數學組可以花額外的時間給孩子們輔導,但是不要透過‘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樣的法案來說服我做這件事」。
他進一步解釋,他的父親在美國一所公立學校當老師,就深受之苦。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主要是美國教育部要求會根據各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來進行聯邦撥款。而這裡的「教學質量」,就是透過讓學生參加統一的英語閱讀、數學的標準化考試,用分數來衡量。
這樣一來,就成了追求高分的「應試教育」。公立學校的校長為了能讓自己的學校考出好成績,爭取更多的聯邦政府撥款,就只能壓縮掉非考試科目的學習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的教育界,對此批評很激烈。

在眾多批判者中,代表人物之一是World Class Learners: Educating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的作者趙勇。
他是一位出生在中國的美國教育學家、作家和演講家,以其對教育創新、全球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的深刻見解而聞名。
在他的這本書裡第一章 The Wrong Bet Why Common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won’t help,一開始就提到,2010年6月2日是美國教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這一天正式釋出了國家課程Common Core(共同核心),或許是因為擔心被詬病「聯邦征服干涉州教育權力」,課程的名字從字面上很巧妙地避免使用 National Standard (標準),或者是National Curriculum(國家課程)的字眼。
但這就是「國家課程」。
作者問了一個非常能代表美國教育界的問題:「為什麼作為在一個經濟衰退期,一個傳統上教育非常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在憲法已經把教育的責任賦予給了50個州的美國,卻要投入這麼多資源,來實施國家課程?」
同時,作者強烈地指出「標準化課程和考試會嚴重破壞美國教育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美國在教育上的倒退。

由於該法案遭致了廣泛的批評,2015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簽署頒佈的《每個學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ESSA)。
ESSA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調整:
ESSA賦予各州更大的自主權,減少了聯邦政府對教育的直接干預,給予各州和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權來制定教育標準和問責制,更靈活地處理學校績效評估。
大大降低了國家層面上「教育的同質化」。雖然沒有取消教育部,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教育部對各州教育主權的干擾。

■美國的教育改革運動

透過上面的梳理,也可以看到來特朗普總統提出「取消教育部」,也是有很大的民意和政治基礎的,並不是他一拍腦袋的胡鬧行為。
而且和里根總統失敗的嘗試不同,當年是他的「對家」民主黨控制了眾議院,而目前參議院是共和黨佔多數席位,眾議院共和黨以微弱優勢佔多數。
所以從行政令到法案是否能落地(我們詳細解釋過👉🏻特朗普砍向「美寶」的第一刀,大機率成不了),可能性並不低。
而這也會讓一個不可逆的歷史拐點加速其歷程。
美國教育體系是典型的分權制,主要是聯邦制的產物。而美國的聯邦制(Federalism)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特徵之一,指的是權力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分配與共享。
聯邦制也經歷了三個階段:
-
二元聯邦制(1789-1930年代):聯邦與州權力界限清晰,各自獨立運作。 -
合作聯邦制(1930年代-1960年代):聯邦政府透過資助和指令與州政府合作,擴大了對州事務的影響。 -
新聯邦制(1970年代至今):強調州政府的自主權,減少聯邦干預,但聯邦政府在某些領域(如教育、醫療)仍發揮重要作用。
他上任2個月一來,教育部員工數量已減少一半,政府還計劃將部分職能轉移到其他部門。

■2025年3月12日,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名抗議者站在美國教育部總部附近,此前該機構宣佈將裁掉近一半員工
就在10天前,官網宣佈大規模裁撤50%的僱員,涉及約1300人,包括自願辭職和退休的600人。
反對聲音也不少,來自普通民眾、國會議員和教育工會。
他們擔心取消教育部會不利於維護教育公平,通常教育部透過實施反歧視政策和提供資金支援,致力於消除教育中的種族、性別、殘障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未來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公平的現象。
對於民眾來說,還擔心大學生貸款可能會受到影響。
雖然學生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並非直接由美國教育部撥款,而是透過聯邦學生貸款計劃(Federal Student Aid Programs)提供。但教育部制定貸款政策、監督貸款發放和還款流程,並確保貸款計劃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如果取消的話,很大可能會影響貸款的申請和發放,從而影響學生的學業。
從政治博弈的角度來看,教育工會是美國政治中的重要力量,透過遊說和動員選民影響教育政策。教育部是其爭取資源和政策支援的重要渠道,取消教育部可能會削弱其在政治影響力。

■民眾反對
從上任至今,特朗普已經簽署了無數個行政令,是簽署行政令最多的總統,快要超過二戰期間的羅斯福總統。
有的直接落了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的則需要國會透過成為法案,目前「關閉教育部」還在國會拉票中,結果如何拭目以待。
對於我們來說,當下資訊繁雜,焦慮頻發,如何真正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建立自己的認知框架,才能對是否出國,如何更好的出國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準備。
如果教育部真的關閉了,對留學生會有什麼經濟、申請上的影響呢?我們下一篇來聊聊。
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