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雙方
關於“關稅戰”劍拔弩張了多日之後,
紐西蘭時間今日(4月23日),
美國似乎態度有所緩和鬆動。
美國時間4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
美國目前對華高額關稅
將會大幅下降,
但不會降至零。

同時,特朗普將在與中國的談判中
採取友好態度,
而不是強硬態度。
訊息一齣,
“特朗普認慫了”
迅速登上中國社交媒體熱搜榜!

稍早前,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一次閉門投資者會議上表示,中美貿易戰是不可持續的,他預計貿易戰將會緩和——受此番表態影響,美國股市大幅回升。
與此同時,紐西蘭不少企業
在這場貿易戰中成為了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中的“池魚”——
這也讓不少紐西蘭人發出“靈魂拷問”:
在未來極度不確定的情況下,
紐西蘭應該何去何從?

特朗普政府態度開始轉變:
“我們會非常友好!”
據《紐約郵報》報道,特朗普當天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很好,我認為,我們幾乎與所有國家的關係都很好,各國都希望與美國交往。”
當被問及是否會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時,特朗普否認道,“我不會說,‘哦,我要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不,我們會非常友好,他們也會非常友好。”
特朗普隨後補充稱,中國及其他國家最終“必須達成協議”,美國希望中國參與進來。“如果他們不達成協議,”他說,“我們將制定協議,因為我們才是制定協議的人。”

對於美國目前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特朗普回應表示,目前145%的稅率非常高,預計未來將“大幅下降”,但“不會是零”。他還稱,“各種因素”疊加致本月美國對華大幅加徵關稅。
當天早些時候,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摩根大通主辦的一場閉門活動中告訴投資者,中美貿易戰是不可持續的,他預計這場爭鬥將會緩和。
據透露,貝森特認為,中美因極高關稅實際上目前已相互禁運商品,美方目標將是“重新平衡貿易關係”,而不是與中國“硬性決裂或完全脫鉤”。
有人犀利評論:
用關稅解決國內問題,美國選錯了藥!
儘管特朗普政府在此次啟動關稅戰以來,第一次公開表示對華145%的關稅太高,但各界對這位總統“一日多變”的習慣已經習以為常,不排除未來他的口頭表態再有變化。

不過,不管嘴上怎麼說,目前美國政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已經是各界達成的共識。
有評論就指出,美國啟動的關稅看起來是對外的措施,其實是為了解決國內的問題。但結果並不樂觀,有可能是選錯了“藥”。
目前為止,美國啟動此次關稅戰的主要針對目標是中國,已經非常明顯。不過關稅戰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我們把目光推到6年前來看一組資料:
2018年,特朗普政府啟動了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當時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4200多億美元,全球貿易總順差不到4000億美金。即便之後拜登政府執政,美國也基本延續了對華的貿易戰政策。
但貿易戰打了6年,2024年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降到了2950億美元,但對全球的貿易順差擴大到10000億美元,說明透過關稅戰來遏制中國出口到全球其他國家做生意賺錢是無效的。
反觀美國自己,2018年對華貿易逆差是4200億美元,對全球的貿易逆差是6200多億美元。打了對華貿易戰6年,美國2024 年對全球的貿易逆差擴大到1.2萬億美元。

示意圖。Photo: UVA Today
由此可見,僅僅透過對華的貿易戰,特朗普政府無法達到遏制中國和解決自身國內經濟發展的問題。
因此特朗普政府此次希望啟動面向全球的關稅戰,甚至有媒體報道特朗普團隊提出針對其他國家啟動“二級關稅”,對進口來自中國的轉口貿易,要求其他國家提高對華的關稅。
不過,自此次關稅戰啟動以來,其他國家目前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並沒有明顯的進展——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歐盟東南亞,目前與美談判進展都不如特朗普團隊的預期,各國都在觀望。
但對華145%的高關稅,已經實質上暫停了中美雙方的貿易。這已經開始影響美國本國的消費市場。
以被徵稅245%的中國製造醫療注射器為例,(該產品)在美國的市場佔比80%,目前被徵稅如此之高已經影響了相關產品在美國本土的供應。一些州已經計劃就此推出醫療注射器的配額計劃,優先滿足危重病患。

示意圖。Photo: Bloomberg
特朗普政府面臨的“不可能三角”
相比於已經開始顯現問題的本土消費市場,擺在特朗普政府面前更大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的危機。
自特朗普政府啟動關稅戰以來,美股市場巨幅波動。特朗普此前也表示過,自己對股市的短期波動並不特別在意。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債市場的壓力,可能是特朗普無法坐視的。
相比於美股每天交易額6000億-7000億美元,美債每天交易額全球是1.5萬-2萬億美元。如果美股崩盤會導致是美國民眾財富縮水,那麼美債的崩盤會直接影響美元。

示意圖。Photo: Vietnam Investment Review
目前,日本有超過1萬億美債,中國有7600多億。關稅戰會否引起相關國家對美元信用產生質疑,繼而拋售美債,這個會是特朗普團隊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有分析師認為,美債的壓力是美國目前最嚴重的壓力,6月即將到期的6萬億美債,如果到期沒人買,或者利息很高,都會引發美國經濟系統性危機。特朗普政府為何暫緩90天推行“對等關稅”,這個時間點也是和美債到期的時間吻合,也是希望在與各國談判中解決美債問題。
但中國時不時在賣出美債,有可能是希望把美債危機拖到6月,攪黃美國化債轉債的計劃,那麼就會在後續談判中佔據優勢。
對於其他各國,由於中美貿易戰誰贏誰輸還不明朗,哪個國家敢安心買美債。美債說到底是美國信用的擔保,但特朗普政策朝令夕改,資本恰恰最怕的就是不確定性。
因此,目前特朗普團隊正面對一個“不可能三角”:
2. 要穩美元,就要美聯儲維持高利息,但這會引爆國內債務危機;
3. 要保產業,加徵關稅看起來可以保護美國本土製造業,但實際上會讓實體行業的生產成本指數級增長。
美股風險來自關稅不確定性和經濟衰退預期;美債的風險來自美國政策朝令夕改,信用危機;美元的風險來自既然製造業迴歸,又要出口的自相矛盾
上述不僅僅是理論分析,自美國此次啟動關稅戰以來,金融市場已經出現了“美股、美債、美元”三殺的情況。
兩週前,中美貿易戰最針鋒相對的時候,長期美債的收益率出現大幅攀升。美國時間4月9日,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飆升25個基點,至2023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單週累計升幅超過0.5個百分點。這加劇了全球許多發達市場國債的拋售,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的基準收益率飆升。
展望:各國紛紛拉攏盟友
隨著中美雙方各自把針對彼此的關稅加到超過125%,全球各國在觀望的同時,也在期待轉機。畢竟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持續的關稅戰必然是一個雙輸的局面,談判是對雙方乃至全球各國都有利的選擇。
有人做過一種推演,如果中美分別給對方再加關稅,或者說維持現有的高關稅,最終必然便宜其他各國。如果關稅差額達到非常恐怖的地步,資本必然聞風而動。
舉例,如果美國對華加稅到145%,但對歐洲是20%,那麼資本完全可以從中國進口產品,在歐洲包裝貼牌,變成“高貴”的歐洲本土品牌,加價或哪怕不加價賣到美國。中間的利潤就是“含淚血賺“,這種事哪怕猶豫一秒都是對“資本”二字的不尊重。

歐洲的投資者現在面前兩道題,一是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耗時長久去美國建廠,在當地面對高昂人工和難纏的工會;二是在家躺著打幾個電話僱臨時工,從中國進口產品本地貼牌,運到美國。不少人表示:“相信聰明人都知道該怎麼做!”
同樣,類似的局面最利好東盟10國做轉口貿易。例如越南,對美順差1000多億,對華逆差800多億美元,運到美國的絕大部分是從中國進口的上游產品。如果沒了,關稅也收不到。即便順應美國也給中國加關稅,猜測越南也會透過本國補貼進口商的形式緩解。不然中國可以換個國家轉口。
所以有觀點指出,暫停的90天對各方不是停止,而是“鬥爭”準備期。不只是美國用此拉攏同盟,其他各國也在拉攏盟友。歐盟重啟和阿聯酋還有加拿大的關稅談判,東盟10國也在集結。
作為出口導向性的經濟體,紐西蘭也沒有閒著。
今日(4月23日),紐西蘭總理Christopher Luxon在倫敦與英國首相Keir Starmer會晤,重點就雙邊貿易合作、地緣安全以及全球貿易體系穩定性展開深入討論(點選閱讀)。
在當下美中貿易緊張持續升級、全球市場持續動盪的背景下,Luxon此次出訪或是再次釋放出的訊號——小國不打算沉默。

Luxon與查爾斯國王舉行會晤。供圖
“我們在貿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們對英國的出口在過去一年增長了超過21%,這非常重要。”Luxon說。
Luxon此前強調,紐西蘭正積極深化與英國、歐盟、東南亞、CPTPP成員國以及海灣國家的經貿聯絡。
儘管未點名特朗普,但Luxon“自由貿易必須被捍衛”的言辭被視為對美國近期大幅加徵關稅的回應。
他重申,紐西蘭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為自由貿易、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經濟體系發聲,“我們不會退縮,也不會袖手旁觀。”
(上下滑動檢視)
中國
中國香港
2011年生效;
澳大利亞
早在1983年就簽了CER協議(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堪稱“模範級”夥伴關係;
新加坡
2001年簽署,是紐西蘭第一個亞洲貿易伙伴;
泰國 2005年生效;
馬來西亞 2010年生效;
韓國2015年生效;
英國
2023年5月生效,覆蓋商品、服務、投資等;
越南
透過CPTPP,亦有雙邊協議
(上下滑動檢視)
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CPTPP本就是2017年
在特朗普政府讓美國退出TPP後,
由小國主導的“自立門戶”,
可以作為一種“平衡美國貿易霸權”的象徵。
CPTPP涵蓋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
日本、加拿大、馬來西亞、墨西哥、
秘魯、智利、新加坡、越南和英國等11個國家。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亞太地區超大型協定,成員包括:
中國、東盟十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15個國家)。
東盟–澳大利亞–紐西蘭自由貿易區(AANZFTA)
覆蓋紐西蘭、澳大利亞和東盟10國。
(上下滑動檢視)
印度
談了多年,最近又重新推動
歐盟
已完成談判,預計2025年正式生效
海灣合作委員會(GCC)
包含阿聯酋、沙特、卡達等六國
紐西蘭政府內部起矛盾?
“歇斯底里,為時尚早!”
在全球對美中新關稅升級感到緊張之際,紐西蘭政府內部對如何應對貿易戰話題陷入微妙分歧。

本月,紐西蘭總理Christopher Luxon高調發聲,稱“自由貿易值得為之而戰”,並頻頻使用“貿易戰”、“反擊”等強硬措辭,展現其對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堅定姿態(點選閱讀)。
然而,這一表態卻引來了紐西蘭副總理兼外長Winston Peters的公開“滅火”——他批評這種言辭“歇斯底里”、“軍事化”,並直言“為時過早”。
Luxon則在電視採訪中否認政府內部分裂,強調“我們立場一致”,並指責媒體過度炒作矛盾。然而,從Peters上週在夏威夷的演講內容來看,兩人對如何公開表達紐西蘭對華、對美政策與立場,確有風格與節奏上的不同。

Peters警告,盲目將當前局勢定性為“貿易戰”過於情緒化,而Luxon則在演講中大聲疾呼“我們不退縮”,並丟擲與CPTPP及歐盟建立新貿易聯盟的想法,試圖強化多邊貿易網路——這一設想同樣被Peters視為“為時尚早”。
這種微妙分裂反映出,在全球經濟緊張、地緣政治博弈升級的當下,紐西蘭政府在尋求捍衛自身利益與維繫關鍵經濟關係之間,正面臨愈發複雜的政策權衡。
而在這一過程中,“話怎麼說”、“誰來說”、“說到什麼程度”,成為外交風格分歧的縮影,也透露出一個小國在大國角力中謹慎前行的現實處境。
貿易戰對紐西蘭企業影響
然而,大國爭鬥之中,紐西蘭作為依賴對外貿易的小國不可謂是毫髮無傷。
美國加徵關稅的決定,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而紐西蘭部分上市公司首當其衝,受創尤為明顯。即這種關稅政策雖不是直接針對紐西蘭,但已經產生了“誤傷效應”。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Mainfreight、Infratil和Tourism Holdings是對新關稅政策最為敏感的幾家紐西蘭企業。
其中,Tourism Holdings公司受衝擊最大,股價在過去一個月內暴跌20.33%。該公司在致紐西蘭交易所(NZX)的公告中坦言,關稅政策惡化了其營商環境,嚴重打擊了消費者信心。
紐西蘭投資顧問Jeremy Sullivan表示,美國入境旅遊需求出現斷崖式下滑:“這不僅是經濟上的考量,更反映出對美國整體信任度的下降。貿易戰的副作用可能是疏遠美國的傳統盟友。”
另一家受影響較大的公司是物流巨頭Mainfreight,一個月內股價下跌近14.7%。Sullivan表示,全球貨運需求下滑的擔憂是主因。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早在初期就被列為可能受影響的物件,目前股價回調了3.74%,但波動較大。
Smith指出,該公司約60%銷售產品來自墨西哥製造,受益於“美墨加協議(USMCA)”,多數產品可豁免關稅。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示意圖。Photo: NZ Herald
在大國博弈風暴中,紐西蘭無法選擇旁觀,也不願成為“沉默的代價支付者”。透過強化多邊合作、堅定自由貿易立場,紐西蘭正試圖在被巨人裹挾的世界裡,為自己贏得一席發聲之地。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本文由特約評論員七海撰稿,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