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裁!中國,又一個“DeepSeek時刻”來了

文|雲木
中美科技競爭,開始逆轉了。
日前,DeepSeek的橫空出世,扭轉全球人工智慧的戰局,以其強大的開源能力,打破由“算力霸權”構築的“矽幕”壁壘。
此前,華為憑藉自研晶片、鴻蒙系統“硬核”歸來,打贏國產替代和科技自主的關鍵一戰,營收創下2019年以來的新高。
無獨有偶,一週之前,商務部將美國基因測序巨頭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成為生物科技領域首個被納入的外國實體。
這背後,以華大智造為代表的本土企業在基因科技領域的突破,打破國際巨頭的專利壟斷和技術限制,成為強勢對等反制的重要註腳。
受此影響,中國基因測序龍頭華大智造5個交易日股價大幅上漲60%,整個基因測序板塊全部從中受益,徹底擺脫了去年9月被列入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名單的陰影。
這是繼華為、DeepSeek之後,又一個標誌性時刻。
晶片、人工智慧、生命科學,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戰場,也是大國博弈、科技競爭最為白熱化的領域,更是某些國家濫用“長臂管轄”、“實體清單”的重災區。
從華為走出“極限生存”模式,到DeepSeek震驚世界,再到華大智造鑄就反制利器,三大前沿科技的全面突圍,關乎國運,關乎未來。

01

中國,又一個“DeepSeek時刻”誕生。
自2018年經貿戰和科技戰打響以來,我國已有成百上千個企業被西方國家納入所謂“實體清單”,生命科學企業在其中佔了絕大比重,僅華大就曾先後六輪遭遇制裁。
歐美為何對生命科學緊抓不放?
且不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基因測序、基因組學、幹細胞技術、轉基因技術、生物晶片等核心技術更是牽動所有國家,關乎搶佔科技制高點,也關乎國家安全。
這其中,被稱為生命科學領域“光刻機”的基因測序儀,無疑是關乎“卡脖子”的關鍵。
長期以來,這一上游高階環節幾乎被國際巨頭壟斷,因美納在高峰時期佔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既然如此,為何我國毅然選擇將最大的國際巨頭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任何“硬剛”,都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而是基於事實和底氣而來。
從事實層面來看,根據官方通報,因美納中斷與中國企業的正常交易,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財聯社、經濟觀察網等報道透露更多資訊。此次因美納被制裁的直接導火索,是其對中國企業“斷供關鍵試劑”“單方面終止技術授權”等行為。
近年來,面對中國企業正常競爭,因美納不僅濫用專利侵權行壟斷之實,且以“供應鏈安全審查”為由,突然中斷合作,導致國內數10個癌症早篩、遺傳病研究專案被迫停滯。
從底氣來看,隨著華大智造等龍頭企業崛起,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已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核心科技呈現趕超乃至領先之勢,對不公平競爭有了更強大的對等反制手段。
過去10多年來,國內企業完成從加工代工到自主製造再到領先創造的跨越,邁向從“國產替代”到搶灘全球市場的新階段,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扭轉戰局,處於上風。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今年初美國商務部將部分高階細胞儀、質譜儀納入禁止出口名單,原因是“能生成高質量、高內容的生物資料,或用於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研究”,但“放過”了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基因測序儀。
顯然,不是有意放過,而是“禁無可禁”。
隨著華大智造等龍頭企業核心技術開始領先,歐美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優勢不復存在,就連國際巨頭也面臨被反制的挑戰,這是比“國產替代”更為強大的主動權
就此而言,這不只是生命科學領域的“DeepSeek”時刻,更是中國面向世界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02

中國生命科學的“DeepSeek時刻”,何以煉成?
華為和DeepSeek的事蹟廣為人知,而在生命科學最為關鍵的基因測序領域,華大智造與因美納的“對決”,同樣激動人心。
作為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的龍頭,在全球化時代,因美納曾經憑藉其先進的技術和服務,贏得中國市場。
但近年來,隨著我國本土企業逐步成長壯大,加之逆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小院高牆”式思維氾濫,以技術封鎖為核心的非市場競爭甚囂塵上。
面對某些企業以專利壁壘行壟斷之實、以所謂“國家安全”之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透過遊說試圖將中國企業排擠出全球市場的企圖,以華大智造為代表的本土生命科技企業,主動應戰,歷經七輪漫長的制裁與反制裁,接連打贏三場極其漂亮的翻身仗。
第一步,主動應戰,經過漫長的拉鋸,最終打贏專利訴訟戰。
這場訴訟戰始於2019年。彼時,華大智造成立僅僅3年,系華大集團從基因領域向著上游測序行業全方位佈局的重要一環,從成立伊始就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面對華大智造步步緊追,因美納先後在美國、歐洲等20個國家和地區發起專利訴訟戰,試圖將新興企業扼殺於搖籃。
面對這一點,華大智造積極應訴。憑藉2013年全額收購基因測序企業CG的前瞻性佈局,加上自身及母公司華大集團在行業內多年的積累,從而在專利戰中逐步佔據上風。
轉折點發生在2022年5月。
華大智造在與Illumina的專利訴訟中勝訴,獲賠3.34億美元,成為中國公司有史以來在海外獲得的最大數額專利賠償。
第二步,國產替代,憑藉自主技術,以華大智造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成功撼動國際巨頭的壟斷地位。
國產替代不是說說而已,低版本的替代更多為的是安全備份,以“人有我有”為最低標準,更適用於安全領域。
高版本的替代,則是為了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同時保持向海外進軍的可能,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的高科技產業更需如此。
晶片和人工智慧如此,基因測序儀也是如此。作為典型的高壁壘行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支撐,想要“國產替代”並不容易,單靠政策作用有限。
所幸的是,以華大智造為代表的本土企業,帶動基因測序行業從貼牌代工到自主創新的蛻變,實現從第一代Sanger測序法到第四代奈米孔測序技術的多次革新,從而為高版本的國產替代奠定基礎。
時間證明了一切。2022年華大智造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首超因美納,2023年進一步增加至47.06%。
根據此地招標網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基因測序裝置中標品牌中,華大智造市佔率已擴大到55.1%,而因美納份額從最高的60%左右跌至13.7%。
第三步,實現技術趕超並保持領先優勢,搶佔未來賽道,搶灘全球市場,則是中國企業新的目標。
作為基因測序行業的龍頭,華大智造相比國際龍頭,不僅有著全產業鏈的領跑優勢,在一些細分的前沿領域,更形成反向“卡脖子”的實力。
目前,華大智造已成為全球唯二覆蓋低通量、中通量、高通量全產品矩陣的企業,更是全球唯一同時掌握 “激發光”、“自發光” 和 “不發光” 三種基因測序技術。
2024年9月,華大發布的具有自主產權的高通量奈米孔基因測序儀CycloneSEQ – WY01“五嶽”和中通量奈米孔基因測序儀CycloneSEQ – WT02“梧桐”,更成為從趕超到領先的標誌性產品。
技術領先,華大智造的市場佔有率與之上升。不只在國內,更殺入巨頭盤踞的國際市場乃至歐美腹地。
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華大智造海外營收佔比32%;其中美洲區佔比8%。
當前,整合基因組學、細胞組學、空間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多組學”已成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企業能否再次“彎道超車”,實現從本土趕超向全球趕超的跨越,我們拭目以待。

03

中國科技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正在到來
這不是國內媒體的自我吹噓,而是德國最大銀行德銀最新投資報告做出的判斷。
斯普特尼克是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由蘇聯率先發射,震驚了當時沉浸於技術領先之中的西方世界,成為當時全球科技競賽的轉折點。
無論是否有“捧殺”之嫌,都足以說明在部分核心科技領域,中國正在從亦步亦趨的跟隨者變成領跑的先鋒,從被“卡脖子”的物件,一躍成為具有“硬剛”能力的對等博弈者。
在上一輪經貿衝突和科技博弈中,中國雖然憑藉超大市場優勢、全球最為齊全的工業門類、藉助出海重塑全球貿易鏈條,頂住了重重壓力,但在核心科技領域,一直缺乏有力的反制手段。
過去幾年,我國成百上千的企業被納入美國“實體清單”,不說具有攪動全球產業格局的核心科技企業,就連一些不涉及敏感業務的網際網路企業也難以躲過一劫。

圖源:中倫視界

被納入清單或被制裁,雖是對中國企業無聲的加冕,也是其科技含金量的寫照,但我們不能一直處於被動“捱打”、窮於應付的局面。
能打破技術封鎖的終究是技術。面對經貿衝突、科技博弈,一切都要憑實力說話。
西方大國的科技封鎖之所以橫行無忌,是基於其關鍵科技領先或獨佔優勢而來,依託政治、軍事、金融、科技構築的霸權聯盟得以維繫。
因此,破解之策在於科技自立自強,國產替代只是第一步,從平替到技術領先,從形成對等反制能力到具有反向“卡脖子”的威懾力,進而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如果說關鍵產業最需要的是“安全備份”,敏感行業最重要的是“國產替代”,戰略產業最關鍵的是“自主可控”;
那麼在人工智慧、晶片、生命科學等前沿科技領域,更要在“安全備份+自主可控+國產替代”的基礎上,以“技術領先”為更高的目標。
換言之,“國產替代”只是第一步,意味著不懼無處不在的制裁威脅。而核心技術領先更進一步,帶來的是直面挑戰乃至主動出擊的可能,這是大國博弈最大的底氣所在。
畢竟,與上一輪大國博弈不同,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貿衝突、產業競爭、地緣變局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同頻共振。
每一個關鍵行業,都有可能被逼到類似華為的“極限生存”模式,唯有將技術領先發揮到極致,方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華為、DeepSeek、華大智造邁出了關鍵一步,未來還需要更多企業齊頭並進。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