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中國航母的日本高超音速導彈,已成功試射了四次!

筆者之前多次提到,儘管日本自衛隊如今的整體實力相比解放軍已經明顯遜色,但在某些領域的進展卻不容小視。日本防衛省近日宣稱,為提高島嶼防禦並強化防區外打擊能力而研製的新型高超音速導彈進展順利,僅去年就已經在美國成功進行了4次試射——筆者不會忘記,此前日本媒體曾公開宣佈,該系列導彈的作戰目標之一就是中國航母!
日本防衛省釋出的公告顯示,這種所謂“島嶼防禦高超音速滑翔彈”的研發工作進展順利,在過去一年間,已在美國加州地區完成4次試射,初步驗證系統可行性,同時蒐集相關飛行資料,做為日後改進的參考。防衛省同時還發布了相關發射影片,並宣稱相關研究預計在2025財年度完成,並持續推動小批次生產,2026年開始投入實戰部署。
之所以筆者認為需要正視日本的高超音速導彈威脅,是因為它的整體進展似乎還在美國同類武器之上。日本在某些尖端武器的研製進度超過美國此前並不罕見,例如美國在“標準-3”反導攔截彈方面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日本提供的技術。
近年來日本多次宣稱“沖繩諸島面對的解放軍威脅越來越大”,而日本陸上自衛隊現役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約200公里,需要引入更先進的高超音速導彈以保護“西南諸島”。根據防衛省公開資料,2015財年開始研製這種高超音速導彈時,計劃於2029年投入使用。然而日本認為“安全環境出現惡化”,要求該導彈的研發速度加快3年。目前正在測試的屬於第一階段的Block 1版本,可以攻擊地面目標和海上艦艇,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最大射程約500公里,預計將於2026年開始加入陸上自衛隊服役。
該導彈從2023年起已展開小批次生產,日本方面宣稱,試射證明該導彈在飛行期間具可變彈道的機動優勢,將有效降低對手攔截成功的機率。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該導彈可以配備專用的反艦戰鬥部,可穿透航母裝甲甲板,鑽入其內部再引爆,從而讓艦載機無法起降,還可破壞邊長為數百米的正方形區域內的目標。可以說,該型導彈從設計之初便將目標瞄準大型水面艦艇。
日本對此並不避諱,日本防衛裝備廳曾在2019年日本首屆“防務與安全裝置國際博覽會”上展示“高超音速滑翔彈”模型,並使用模擬動畫演示其打擊航母的作戰過程——其中作為攻擊目標的航母外形酷似中國遼寧艦和山東艦航母!考慮到中國海軍目前還沒有配備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防空反導系統,因此如果日本的這種導彈具備實戰能力,並得到美軍提供的戰場情報支援,對我們的威脅不容小視。
日本試射的高超音速導彈外形特徵與典型的雙錐體戰鬥部高超音速導彈明顯不同
不過筆者仔細查看了這次日本防衛省釋出的高超音速導彈發射照片,發現似乎與日本原先宣傳略微不同的細節差異。早先防衛省宣稱,Block 1版本是採用帶尾舵的雙錐體戰鬥部,外形類似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導彈,但從這次釋出的實際照片看,它仍採用了相對常規的典型近程彈道導彈彈頭,配備了4片相對較大的彈翼。眾所周知,對於高超音速飛行而言,大型彈翼雖然有利於調整飛行方向,但會顯著增加飛行阻力,對提高彈頭的飛行速度非常不利。
中國東風-15B戰術彈道導彈
筆者猜測,當前試射的日本“高超音速滑翔彈”很可能是“掛羊頭賣肉”,屬於具備部分機動彈道能力的常規彈道導彈,類似中國“東風-15”戰術彈道導彈的後期改進型。日本可能還沒有吃透高超音速導彈的技術,對於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雙錐體彈頭也沒有掌握——這倒也並非沒有可能,雖然雙錐體彈頭看似在中俄等國已經白菜化了,但對於西方世界而言仍是高技術的象徵,採用雙錐體彈頭的美國空軍AGM-183A導彈和美國陸軍“暗鷹”導彈都還沒有服役(AGM-183A專案屢次試射失敗後乾脆下馬了)。未來日本可能採取一邊小批次生產一邊研製的方法,繼續推進後續雙錐體戰鬥部的高超音速導彈的生產。
不管怎麼樣,日本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進展的確值得我們警惕。美國《海軍新聞》網站稱,該系列的後續改進型號還包括射程2000公里的Block 2A3000公里的Block 2B,它們採用更先進的乘波體外形和衝壓發動機,預計飛行速度更快,分別將於2027財年和2030財年投入使用。根據防衛省202212月釋出的《防衛建設計劃》,日本陸上自衛隊將分別在九州和北海道組建兩支裝備這種導彈的部隊,它們的打擊範圍已經覆蓋了大部分亞太地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