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防衛省首次公開新型彈道導彈“島嶼防衛用高速滑空彈”,表面冠以"防衛"之名,實則標誌著該國軍事戰略完成從“國土自衛”到“戰略進攻”的本質蛻變。這款射程覆蓋500-3000公里的進攻性武器系統,突破了戰後和平憲法的最後防線,更折射出日本在軍事正常化道路上的狼子野心。
從技術層面來看,這款導彈分為“早期裝備型” 和 “效能向上型”。早期裝備型射程在 500 – 900 公里,長度 9 – 10 米、直徑 0.9 米 ,與中國東風 – 15 戰術彈道導彈在物理尺寸上相似 。
其 500 – 900 公里的射程,若從九州發射,足以覆蓋到臺灣海峽,若部署在沖繩,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核心區域將受到直接威脅。且該導彈雙錐體彈頭配合氣動舵面的末端機動能力,具備精確打擊高價值軍事目標的能力,明顯超出 “島嶼防衛” 範疇。
而效能向上型預計 2030 年前後列裝,採用乘波體設計與超燃衝壓發動機,射程可達 3000 公里以上 ,戰略打擊範圍將延伸至東亞全域,這種遠景規劃不得不讓人警惕。

日本在軍事解禁方面,長期以來採取“切香腸” 策略。2015 年,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突破了憲法解釋框架,使得其自衛隊的行動範圍和權力大幅擴張;2022 年,透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確立 “反擊能力” ,為發展進攻性武器提供了政策依據。
如今新型導彈的實戰化部署,更是徹底粉碎了 “專守防衛” 的武器禁忌。日本還巧妙利用美國加州的導彈發射場進行試射,既規避了國內法律限制,又加深了與美國的軍事協作,強化了日美同盟關係。
在戰略部署上,日本計劃在九州與北海道部署導彈部隊,形成南北鉗形佈局,構建起覆蓋第一、第二島鏈的打擊網路。這一部署有著多重戰略意圖。一是試圖對沖中國的反介入 / 區域拒止能力,在臺海問題上妄圖建立遠端火力威懾,一旦臺海局勢有變,日本可藉此介入;二是制衡俄羅斯在遠東的軍事存在,特別是在南千島群島爭議上增加籌碼;三是為未來介入朝鮮半島局勢提前佈局,在東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中佔據主動。

日本新型彈道導彈的列裝,已引發周邊國家的強烈反應。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明確警告,日本此舉已將整個遠東納入打擊範圍;中國外交部也多次指出,日本違背“專守防衛” 承諾,向地區傳遞危險訊號 。從國際層面看,日本此舉打破了《中導條約》失效後的地區軍控框架,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認為,這可能引發地區國家的導彈技術競賽,陷入 “安全困境” 的惡性迴圈。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正全方位構建攻防一體的戰略體系。在進攻端,除了這款高速滑空彈,還推進 12 式反艦導彈射程延伸至 1000 公里;在防禦端,與美國聯合開發高超音速攔截系統,計劃部署低軌道預警衛星星座 。這種軍事轉型配合西南諸島的軍事要塞化,彰顯出日本謀求區域軍事主導權的野心。
回顧歷史,日本軍國主義曾給亞洲乃至世界帶來了沉重災難。在二戰期間,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戰爭,鐵蹄踐踏亞洲多國,南京大屠殺中,三十多萬無辜民眾慘遭屠戮,其殘忍程度令人髮指;慰安婦制度更是對無數女性的身心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傷;731 部隊進行的細菌實驗,將活生生的人當作試驗品,種種暴行罄竹難書。這些罪行是日本軍國主義永遠無法抹去的歷史鐵證,世界人民不會忘記其侵略本質下的殘酷與瘋狂。
如今,日本不僅從未對其罪行深刻進行反思,從未對受害國家和受害人民真誠道歉,反而不斷尋求在軍事力量上的突破,不禁讓人擔憂其軍國主義是否會再度抬頭。一旦軍國主義與軍事力量的擴張相結合,日本極有可能重燃侵略野心。
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絕不能讓悲劇再次上演。國際社會必須對其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日本的軍事野心破壞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