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在“政治正確”四個字逐漸淪為過街老鼠的時候,再談論“厭女”這一盤踞人類社會已久的癥結,可以想象評論區會吵成什麼樣。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怪事,列車正以詭異的速度倒退行駛。我們眼睜睜看著那個曾經手拉手的地球村枯萎。
神奇的是,這個地球上的兩種性別,既可以孕育繁衍生命,也可以變成劍拔弩張的敵人。
我們難以挽回性別對立的戰火。
叢林校園
一臺大疆Ronin 4D攝像機,每集長達50分鐘的一氣呵成長鏡頭,總共四集。
這就是今年的Netflix劇王《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讓英國首相都帶著孩子乖乖收看,在英國上下議院掀起巨大波瀾。
英劇獨特的冷峻潮溼氛圍,即便是螢幕外的人都被凍到腳趾蜷縮。
一部發生在英格蘭北部小鎮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頭到尾四幕戲,從案發逮捕、學校調查、心理問詢、原生家庭四個剖面為我們呈現殺人事件背後的社會學病理。

小鎮發生了一起殺人案:初中女生Katie被捅七刀身亡。
案發後的8個小時,警察便鎖定了嫌疑犯的位置,帶齊裝備破門而入。
在電視劇一開篇,我們就撞上了第一場“預期違背”。
武裝到牙齒的特警小隊,讓觀眾誤以為他們要去抓捕武裝恐怖分子。結果,他們逮捕的目標竟然是一個13歲手無寸鐵的小男孩Jamie,他甚至被眼前的陣仗嚇得尿了褲子。
細心的觀眾發現,Jamie出現在鏡頭中的第一幕,牆紙剝落的形狀恰好是一把刀子。

這部劇的巧妙之處在於,觀眾在觀看第一集的時候,和Jamie的父母共享著同樣的疑慮與困惑,也分擔同一份震驚與失望——
這個孩子到底有沒有殺人?
看著Jamie的眼淚,慌張的神情,以及他屢次向父親證明“我沒有殺人”的自白,恐怕許多人和他的父親一樣選擇了相信孩子。
剛剛建立的預期,在幾分鐘之內又會被打破。從立案到抓捕僅花費了警察幾個小時,因為監控錄影清楚地記錄了Jamie殺害Katie的細節,簡直是擺在桌面上的低智商犯罪。
如同紀錄片一般,零攝氏度的紀實鏡頭,以平行視角為我們還原一個少年犯的拘留過程。一個面對抽血都不敢看針管的羸弱男孩,竟然可以對自己的同齡人連捅七刀。


那麼他為什麼要殺人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要一頭扎進第二個50分鐘長鏡頭:學校。
把學校選在破敗郊區的公立學校,主創太有生活了。我們跟著辦案警察的視角,進入那所充滿“嘔吐物、捲心菜還有手淫體液混在一起的氣味”的校園。
在英國留過學的人或許深有體會,在這裡生活,最煩惱的事之一就是遇到“teenager”群體,他們像蟑螂一樣盤踞在街口,雖然不會真的做出傷天害理的壞事,但路過他們被喊幾聲種族歧視的外號,被罵幾句侮辱性詞彙再正常不過了。
而孕育英區“teenager文化”的沃土,就是這些面向工人階級和底層家庭的公立學校。只有潛入校園深處,才能看清現在的年輕人到底在聊什麼。

學校就是一座建立在社會達爾文主義上的殘酷叢林。
你能明確地分辨出金字塔的地位順序。那些焦點人物、強勢的Alpha人,通常是霸凌他人的施害者或小團體頭目;混雜其中的,是默默無聞的beta人,他們有的充當團體內的打手,有的儘量避開衝突,化作隱形人。
而被Alpha人重點關照的物件,被霸凌的主要角色,就是弱勢的Omega人,他們或是因為家境、體力、長相、魅力等等元素,淪落到體系的底端。

這座公立學校的初中男生,滿嘴都是饒舌歌曲和黑幫文化。初中女生也只會把裙子改得越來越短,用性魅力換取關注。
當警察來到Jamie的班級進行調查,同學們對“死亡”這件事充滿輕蔑和調笑。一個看上去就是刺頭的男生髮出尖銳的笑聲“原來真的是他乾的”,語氣中甚至帶著猜對了謎語的興奮和快樂。

那麼老師呢?
學生可以隨意地對老師喊出一連串不尊敬的髒話俚語,老師們長久在倒反天罡的環境下打工,早就對所謂的教書育人理念麻木了。不過都是一份工作罷了,何必真的渡人。
跟著長鏡頭的排程,我們可以在這座學校隨處看見老師和學生的對峙。每個老師都透露著絕望的疲憊,每個學生都帶著不屑的憤怒。當Katie的閨蜜Jade揮拳打倒Jamie的朋友Ryan的時候,所有同學都圍了上來,沒有人勸架,大家紛紛掏出手機拍影片,人群中傳來此起彼伏的叫好聲。
校園就是典型的動物叢林,弱者隨時會被流沙吞噬。
老師們袖手旁觀,只能象徵性地進行一些規範動作,除此之外便不想多費口舌。就像Jamie說過,自己最喜歡的是歷史課,最崇拜的人是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家,但是他的歷史老師完全不認識Jamie這個學生。並非老師瀆職,在如此混亂的環境下,老師的第一任務不是育人,而是自保。

警察在學校和老師方面毫無線索,直到辦案警察的兒子忍不住站出來告訴父親,這出悲劇的一切源頭,都藏在錯綜複雜的emoji符號背後。看著父親作為成年人找不到頭緒,兒子都替他感到丟臉。
此時大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使用的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其實破案只需要破解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社交網路就夠了。
那些看上去人畜無害的心形emoji,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含義:紅色是愛,紫色是色情,黃色是曖昧。
更重要的符號出現在Jamie的instagram評論區,那些讓成年警察誤以為Katie和他是朋友關係的emoji,其實全都是有針對性的侮辱詞彙,類似於中文語境下的“龜男”和“屌絲”。

炸藥符號代表一顆炸裂的“紅色藥丸”,暗喻incel群體的極端思想言論,而滿分emoji隱喻的是incel圈內盛行的“80/20法則”:
也就是說,80%的女性可以自由地追求前20%的‘高質量’男性,而剩餘的80%男性則被排除在戀愛關係之外,所以女性需要為無法擇偶的那部分男性承擔直接責任。
“只要一個男人長得足夠好看,他就能得到性愛,女人同樣如此,而我們Incel群體卻只能靠做舔狗來獲得這些”。
於是,最淺層的殺人動機在一瞬間被破解了——
Katie在社交平臺評論區嘲諷Jamie是一個“Incel男”,面對來自同齡異性的羞辱,羞憤的Jamie揮刀捅死了對方。

想必你也有感觸,作為一個30歲的成年人,想學會10後甚至15後的網路語言,像無頭蒼蠅般迷茫疑惑,無從下手。
那個NG曾系統性介紹過“地雷系女子”和“慢腳文化”,每次對這些未成年文化暗礁的探索,都讓一個成年人被巨大的悲涼與無可奈何籠罩。
而這就是第二集這兩位辦案警察與學校老師的心情:痛苦,後怕,悵然若失。
甚至連警察本人也並未發覺,自己的兒子就身處這座霸凌系統的最底層,同學嘲笑他醜陋,向他的餐盤中扔垃圾。路過的老師也只是訓斥了兩句便離開了。
Jamie的父親同樣漠視了兒子的情感需求,導致他轉身奔赴虛擬世界的Incel男子俱樂部;而警察在最後關頭選擇介入兒子的生活,無論結局如何,至少他的兒子不會成為下一個殺人兇手。

校園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厭女症培養皿。
《衛報》2022年報道稱,70%的女教師表示她們在學校裡遭遇過來自學生和同事的厭女症攻擊,許多“紅色藥丸男孩”甚至覺得有必要向成年女性重申“男性至上”的權力格局。
NASUWT教師工會的民意調查證實,課堂上存在嚴重的性騷擾和厭女症文化,近60%的受訪者表示曾遭受過學生的厭女行為。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師斯蒂芬妮·韋斯科特曾經在墨爾本的中小學任職,她在研究中描述了中小學厭女症現狀——
男同學對女教師的專業知識充滿“性別歧視”,對任何與女性相關的事物普遍持不屑一顧的態度。一位名叫莎拉的小學老師說:“如果我們讀到女性作家寫的東西,有些男孩會大聲反問‘我們為什麼要讀這種故事?’”
還有一些女性老師表示,男同學在課堂上對她們進行性侮辱,談論她們的身體,表達對女性的厭惡。莎拉老師說,一位男生在課堂上騷擾了她一整年,還朝她的水瓶裡吐口水。
每二十名教師中就有一人表示,他們在Facebook、WhatsApp和TikTok等社交媒體上看到了學生髮布的厭女症資訊。在向學校舉報厭女症的受訪者中,45%的人表示學校沒有采取任何後續行動,20%的教師表示,學校不相信並駁回了她們的舉報,最後不了了之。
“初三男生在課堂上問我是否做過隆胸手術,在校園走廊,甚至有學生抓過我的屁股。”
來自南威爾士的教師蘇菲說:“在我們學校,十四五歲的男孩開玩笑談論強姦文化、性侵以及針對女性的暴力問題極其常見。”
除此之外,領導和同事也可能是厭女症毒瘤:“培訓時,一位領導和我說他要‘把我綁起來強姦’。”
許多女老師最後只能選擇離開教育行業。

厭女少年
在本劇中飾演父親,且兼任編劇的斯蒂芬·格雷厄姆說,他在電視上看到連續兩起青少年男孩殺害同齡女孩的報道後,受到了啟發,決定製作這檔電視劇。
他告訴BBC的“The One Show”:“我在想,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這種事竟然成了家常便飯?我實在無法理解。所以我想認真看看,嘗試弄清楚這件事。”
於是,編劇傑克·索恩購買了一部一次性手機,註冊了新的社交身份,在Incel男權社交圈子裡泡了半年,學會了他們的黑話,也悟透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Incel世界觀有一套殘酷的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二八規則,即80%的女性只被20%的男性吸引,如果男性想找到性伴侶,就必須情感操縱女性。
於是就有了這部劇的第三集,也是影評網站評分最高的一集:女性心理分析師與13歲殺人犯Jamie的50分鐘對話。
是什麼促使了他殺人——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要一頭扎進第三集的50分鐘長鏡頭中去。
這場戲如同手術刀般精準,拆解了一位少年殺人犯多層次的心理動機。
對話以一杯熱巧克力開場。
即便是殺人犯,他的生理座標仍然是13歲少年,保留著童稚的口味。女分析師為了讓他放下戒備,特地為他帶來了一杯示好的飲料。
在前幾分鐘,Jamie一邊展現出屬於孩童的天真,一邊又透露著不被輕易套話的狡黠。
但在水面之下,你能感受到他強烈不穩定的情緒。

Jamie對自己的階級身份異常敏感。
在談論祖父母的時候,女分析師僅僅是笑了一下關於麵包的“slice”量詞,就被Jamie捕捉到了對方和自己的階級差異。
“You are posh, aren't you?”(你是上等人吧)
在英國語境下,posh的意思是優雅上流,是一個階級屬性非常強的形容詞,讓人聯想到貴族、馬球和伊頓公學。流行的詞源說法是,從英國出發到美國的遊輪,去程左舵朝南,左側客房更貴;返程右舵朝南,右側客房更貴,所以有了port out starboard home(posh)的說法。
Jamie來自工人階級家庭,說著利物浦方言,父親是修下水道的管道工,好友Ryan因為和母親去一元店被同學嘲笑“窮鎊仔”。作為校園的底層人,他不會運動,沒有雄性氣質,缺乏性魅力,就算學習成績好,也只能位於秩序森林的末尾。
在面對女分析師的盤問時,Jamie一直以“你是上等人”“你很美”“你很聰明”來回應對方:因為你的階級站位更高,你的長相更好,你的處境更好, 所以你不能理解我作為底層人的苦難與憤怒。

“你對成為男人這件事有何感想?”
當女分析師引導Jamie面向男性氣質的深淵時,Jamie終於暴露了自己的軟肋。
他謊稱自己摸過兩個同校女生的胸部和臀部,隨後又在分析師的詢問下改口否認。不難看出,他認為在一位成年女性面前口嗨,是一件彰顯男性氣質的事,很masculine。
他透過炫耀自己的超雄主義(Hyper-Masculinity)來掩蓋其脆弱的本質。撫摸女性的性器官,發生性關係,擺脫處男身份,這些都是可以被用來證明男性氣質的勳章。
處男這個標籤讓他的自尊倍受折辱,所以他最介意的就是這重身份。

英國人初夜年齡中位數逐年降低

恰好,Katie的出現戳中了他的痛點。
Katie作為性別輿論場上的受害者,被心儀男生索要裸照,然後被男生們報復式傳播裸照。
當她遭受整個校園的蕩婦羞辱時,Jamie認為自己可以趁虛而入。他不斷申訴自己將Katie視作所有物的合法性,畢竟“別人都罵她是婊子,只有我還願意約她,她是一個飛機場,身材一般,也就我願意來將就一下。換做別的男生早就碰她了,可我沒有,這證明我比他們好”。
可惜Katie拒絕了Jamie,甚至還回敬了Jamie一句“你也配”。正是這一句話徹底擊碎了Jamie本就不富裕的男性自尊。
其實,就連Katie的那些嘲笑他Incel的留言,也只不過是作為性權利關係中受害者的防衛手段罷了。

甚至在面對Katie已經死亡的現即時,Jamie的反應依然很淡定,似乎一條人命像一個轉瞬即逝的屁。
他不會為了謀殺而產生任何心理負擔,反而開始幫洩露裸照的男同學覆盤:“他太蠢了,這麼做以後就沒有女孩敢給他發裸照了。”
在他看來,這個男生應該多攢點裸照在手上,然後再分發給兄弟們品鑑。

這場50分鐘的對話,Jamie情緒爆發了兩次。每次他馬上要袒露脆弱的時候,像是觸發了身體的某種應激機制,又會回到劍拔弩張的超雄狀態。
當他徹底暴露出厭女的超雄本質後,他用身體逼近女分析師,怒吼她“憑什麼像個女王一樣指揮男人”。
長鏡頭的優勢立顯。
窒息感和壓迫感緊緊攥住了觀眾的喉嚨,彷彿有一雙大手摁在我們的腦袋上,逼著我們和劇中人一起沉浸式體驗每個環節。無論是無助無奈的警察,手足無措的中學老師,還是此時強作冷靜的心理分析師。
作為成年人,我們為這些孩子感到悲傷,也同時被他們無意間袒露的殺意和惡意嚇到心臟漏跳一拍。
Jamie的臉上寫滿了享受,他在細細品味一個成年女性在他面前不小心表露的恐懼。


最後狂暴的Jamie被獄警帶走時,依然神經質地大喊追問女分析師“是否喜歡他”。他不斷大喊“我很喜歡你,你一點都不喜歡我嗎”。
這一幕恰好還原了Jamie殺害Katie的場景:他需要被異性的認可,一旦無法實現,便動手毀滅對方。
此時我們終於知道,異性對自身性魅力的確認,對於Jamie來說是一個無法逃脫的永恆地獄。
這裡不得不提年僅15歲的英國演員歐文·庫珀的演技,他沒有接受過任何表演培訓,卻能在50分鐘一鏡到底的鏡頭裡連貫地表現Jamie的緊張、戲謔、焦慮、無能狂怒以及最後惡魔般的崩潰瘋狂,再一次讓人感慨英國人可怕的戲劇功底。

巧妙的是,主創在第三集安排了一個非常玩味的角色:值班警察。
他身上具備極強的邊緣男性特質,從這幕戲的開場,便以不恰當的身體距離靠近女心理分析師。大部分女性觀眾都能從這種令人不安的距離中體會到微妙的不適感。
他不斷打斷女心理分析師的話,並且用“上週那個男分析師比你強”的性別歧視結論干擾她的工作。同樣,在虛焦的背景裡,可以感受到這位值班警察並不友善的打量和凝視。
這個角色的用意,似乎寓意著一個未經干預的Incel男成年後的樣子。
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來自性別的惡意和戰爭,是我們無法躲避的課題。


父權榜樣
無法迴避,我們最終要審視原生家庭與父權。
Jamie對父親非常敏感,是一個標準的“爸寶男”。
他異常在乎自己的供詞是否會對外面的父親有影響。他不斷向分析師強調父親沒有打過自己,也沒有打過母親。哪怕最後被強制帶走,他留下的話也是“跟我爸說我在這裡很好”。
即便聊起父親的易怒,他也不會說出一句對父親不利的話。女分析師試圖探尋這種超雄氣質的來源,卻被Jamie拒之門外。

直到第四幕家庭戲拉開,我們發現,Jamie對女性的態度,就藏在他的原生家庭的細節裡。
很多人都讚揚Jamie父親是一個合格的好男人。父親是被祖父的皮帶打大的,所以立誓成家後絕不打小孩,可貴的是他確實做到了。Jamie父親從不和女性打交道,生活中只有哥們和啤酒,從言行舉止能看出來,這是一個“男人與馬”氣質十足的保守主義男性。
在父親生日的早晨,也就是Jamie即將庭審之前的某一天,他發現自己的愛車被街區teenager們塗鴉了髒話,他極力保持冷靜的同時,身體內依然蘊藏著一座隨時爆發的火山。
他極力保持大家長的冷靜,給出解決方案,卻還是在最後情緒崩潰了。

如果你自己有過焦慮症的經歷,或是你的父母有相關精神症候,你一定明白這段戲要表達什麼。
Jamie的父親從頭到尾沒有動手打過任何人,可是在這個家庭裡,沒有人的神經能放鬆下來。
開車去五金店的路上,他強迫自己和妻子回憶青春往事,調節家庭氣氛,妻子和女兒也只好附和。
很明顯,他的妻女軟弱無力,她們的表達隨著家裡唯一的大家長的情緒而波動。父親怒吼,妻女只能在一旁流淚;父親心情不錯,妻女便跟著露出笑容。但沒人能預測,下一秒父親會是什麼心情。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一個製造焦慮的家長。筷子掉到地上、拖鞋沒有擺好、晚飯不合口味,任何一個細節都會讓全家人如履薄冰。所謂的一家之主與規矩,實際不過是權力關係主宰一切。

Jamie在心理分析室裡的“躁狂-暴怒-道歉”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父親的情感表達。父親在家庭內部展現出的情感鏈路,正是“先砸壞東西,然後給對方道歉”。
在一部分觀眾看來,Jamie的原生家庭很溫馨,但事實上,以父為核心的家庭正規化,大幅度擠壓了這個家庭的女性聲音,也給予了Jamie一種預設信條,即父權的偉大犧牲與永恆正確,女性只不過是服從者。
渴望父的認可,也足以摧毀一個青少年。
Jamie和父親參加的那場球賽,給彼此都留下了心理陰影。Jamie不是一個擅長運動的男孩,他自然無法在足球場上為父親掙到什麼面子。
當他表現不好的時候,他選擇望向觀眾臺的父親,父親彆扭地轉過頭去,不敢對上兒子求助的目光。
在本劇結尾,我們終於看到了父親描述的版本:他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一個毫無男性氣質的兒子。他甚至從沒有設想過,自己的兒子會是一個不夠陽剛的男人。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這還是我們老X家的孩子嗎?”

經驗出現了斷裂,上一輩人的經驗再也無法指導下一代網際網路原住民。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溝通阻塞,導致青少年轉向網際網路,尋找新的父權代言人。
於是,以安德魯·泰特為代表的極端男權代表,成為α世代青少年的全新偶像。
vodafone的最新資料顯示,11-14歲的男孩平均上網30分鐘內就會接觸到有害內容,10%的男孩甚至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就能接觸到危險的影片。
2024年7月9日,英國赫特福德郡,26歲的凱爾·克利福德 (Kyle Clifford) 強姦謀殺了前女友路易絲·亨特 (Louise Hunt) ,並且用十字弓殺死了她的母親卡羅爾 (Carol) 和妹妹漢娜 (Hannah) 。
法庭方面承認,克利福德在動手殺人之前,觀看了幾個小時安德魯·泰特的內容。

安德魯·泰特的影片正在成為青少年的勵志打卡內容
無論如何,我們都繞不過安德魯·泰特的名字。那個坐在鏡頭前赤裸上身露出肌肉,叼著雪茄,揚言要把全世界女性都鎖在家裡的極端男權代表。
英國的中學裡,男孩們的口頭禪變成了泰特那句“你的布加迪是什麼顏色的”——這句話是用來嘲笑沒有豪車的窮人的。
安德魯·泰特的影片片段出現在X、Instagram和TikTok上,十幾歲的男孩們津津樂道:“原來真理掌握在20%的強勢男性手裡,原來我們接受的性別平等教育全都是洗腦弱者的低等價值觀。”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也是未來的預兆。英國教育大臣表示,像安德魯·泰特這樣的網紅,可能會完全逆轉這些年英國在打擊性別歧視方面取得的進展。
來自東倫敦的英語老師斯坦頓女士說,最近幾個月,學生們開始在課堂上頻繁提起安德魯·泰特。最誇張的是,在她長達20年的教學生涯中,第一次有初中男生質問她“外出工作是否得到了丈夫的許可”。
她聽到男同學們隨意地談論強姦:“作為房間裡唯一的女性,我感到很不舒服。”在家裡,就連她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在為安德魯·泰特作無罪辯護。他們極力維護這位厭女男權網紅。

男老師也發現了同樣的惡劣影響。
在一位老師負責的初二班級裡,很多學生都把泰特視為榜樣,甚至有人一天至少要打卡10條泰特的影片。他說,當課堂上談到墮胎相關性教育話題時,男生們開始鬨堂大笑,他們大聲說著“女權主義有害”,有些男孩表示“女性沒有任何權利,應該由男性替她們做決定。”
而安德魯·泰特因為一系列毆打女性、販賣人口的罪行被捕後,導致男孩們更加維護他了,因為這恰好吻合了泰特宣揚的“男性才是這個世界的真正受害者”的性別焦慮。
有意思的是,當《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佔據Netflix榜首的時候,安德魯·泰特和特里斯坦·泰特兄弟在X上擊鼓鳴冤,表示自己從未鼓勵過Incel群體。這倒是實話,畢竟在泰特的那套價值觀裡,Incel都是活該被社會淘汰的弱雞,不配成為他的兄弟。
他們甚至帶頭攻擊編劇傑克·索恩,泰特的粉絲們在評論區嘲笑索恩的禿頂和外貌,用的仍然是男權圈子裡霸凌對方“缺乏性吸引力”那一套。

安德魯·泰特的極端言論之所以存在迷惑性,在於他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自律價值觀,與厭女父權系統理論結合在一起實施教學。
他一邊教育男性要早睡早起、勤奮工作、每天健身3小時、多喝水、承擔賺錢養家的義務;一邊主張女性應該被趕回廚房,強姦是不存在的,女性應該為男性的性衝動負責,這個世界給女性的好臉還是太多了,等等。
當你看到JD·萬斯也關注了他,就能猜到他在全球保守主義回潮的運動裡擔任了旗手的角色。
師爺是裝糊塗的高手。他當然知道,自己輸出的觀點養活了多少個Incel團體的群聊。

隨機擷取一個安德魯·泰特的觀點:養孩子不費錢,真正費錢的是索取無度的孩子媽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全球範圍內,兩性之間的意識形態差距越來越懸殊。英國男性和女性的政治立場差距高達25%,女性的觀點變得更加自由,男性則變得更加保守。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之所以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標識,正是因為它“勇敢地不給出任何答案”,它從根本上拒絕了任何給兇手洗白的可能,厭女就是厭女本身。
罪魁禍首不是手機,不是TikTok,不是酗酒的爸和濫賭的媽,也不是性騷擾的鄰居大叔。一個男孩正常地生活在世界上,但他依然成長為一個厭女Incel殺手。
因為一切罪惡來源於他自己。
那些在等級秩序中被霸凌的物件,不敢質問踩在自己頭頂制定遊戲規則的Alpha人,只能轉過頭來,把怒火發洩在等級秩序中更弱的一方,也就是那些他們求而不得的女性。
畢竟殺死一個“婊子”,比揮刀向強者發難要安全太多了。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