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青春期有關的故事,在當下並不稀缺。
但像《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這樣,僅僅用四集的長度,便說透與青少年犯罪有關的校園環境、心靈成長、原生家庭等問題的作品,恐怕並不多見。
這部於3月上線的網飛英劇,目前豆瓣評分8.7,被《倫敦時報》(A Times of London)評價為“每位家長必看的電視劇”。劇集釋出後,“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迅速地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
但這部劇並沒有給人以說教的不適感,也沒有對事件和主角下非黑即白的判斷。透過每集一小時左右的一鏡到底的長鏡頭,觀眾得以看到每個涉事者、執法者甚至圍觀者的情緒流動,那些催化罪案發生的點點滴滴亦暴露無遺。

人教不出
自己認知範疇以外的孩子?
清晨,在路邊啃著蘋果聽完兒子“告病辭學”的留言後,巴斯科姆督察(DI Luke Bascombe)轉身上了警車,和搭檔吐槽了幾句,便開往嫌犯的住址。暴力破門後,警察從高度服從的家長身邊走過,發現了目標嫌疑人——一個還沒起床、已經嚇得尿了褲子的男孩——他明顯未成年。
一番混亂之後,嫌疑人傑米(Jamie)被押送至警局,漫長的拘留流程就此開始。其間你甚至會懷疑: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情節?怎麼一集快結束了還一頭霧水?
觀眾在第一集中所體驗到的,正是傑米家長的心理活動。想象一下,自己剛起床給孩子準備早飯,家裡就湧進一隊荷槍實彈的警察;兒子只顧哭喊,說不出一句完整話;警察還不讓自己陪同上警車,只允許自己隨後跟上;進了警局,兒子不僅要抽血化驗,還要被脫光檢查……經歷如此種種,自己獲得的資訊只有“您兒子涉嫌謀殺”,還能保持基本鎮定,已經算很有教養了。

這樣的家庭,為什麼會養出一個殺人犯?
如果你足夠細心,不難從第一集看出傑米父親埃迪(Eddie)的表現裡,甚至巴斯科姆督察的言談中,已經暴露出了一些與教育有關的蛛絲馬跡。但編劇並不急於揭曉答案,甚至不斷動搖觀眾的判斷。
其中反常規的一點是,傑米幾乎沒有承受過來自家庭的重大創傷。
老實講,很多人的父親可能都沒有埃迪優秀。正如傑米所說,“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埃迪成長於一個典型的信奉“男人與馬”的家庭,父親愛泡酒吧、對家裡人動輒打罵。經受過錯誤的教育,埃迪暗自發誓不要變成像父親一樣的人,而他也確實做到了:工作再苦再累,堅決不向家人揮拳。

然而,當埃迪面對一個需要自己親自養育長大的男孩時,他又瞬間坍縮回了人們熟悉的利物浦老鄉的模樣——即便年輕時是連保齡球鞋都不熟悉的運動白痴,埃迪仍舊試圖透過各種體育運動和兒子沉浸式體驗天倫之樂。可惜,埃迪怎麼演也不像“真正的男子漢”,以至於發現兒子在比賽中失利時,羞於回饋鼓勵的目光。
就這麼一會兒眼神沒交匯上,兒子以為父親對自己失望了,父親心說我該讓兒子失望了,倆人心裡的死結就這麼狠狠地打上了。
但他們寧願與腦海中的自己互搏,在對外訴衷腸時用怒吼要挾別人的理解和寬慰,也沒想過請對方坐下來好好聊開。
我想,或許就像“人賺不到自身認知範疇以外的錢”一樣,人也教不出自己認知以外的孩子。如果埃迪真的關注兒子的成長,他不可能不知道傑米是多有潛力的文藝苗子。但他只養大了一個日復一日地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的男孩。

某種意義上,巴斯科姆是埃迪的對照組。他像絕大多數父親一樣,忙於工作,與孩子缺乏溝通。孩子想利用他的疏於管教來鑽空子,他便把管教的責任又丟回給妻子。至於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他並沒有興趣去發現與理解。
但巴斯科姆比埃迪幸運的一點是,在調查傑米謀殺案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自己身為父親的疏漏。而當改變發生時,巴斯科姆的兒子泰裡(Terry)變壞的機率,也會比傑米小得多。
網路有罪,
然後呢?
此外,劇中最令全球觀眾共鳴的地方,是它點破了社交媒體對青少年世界觀的巨大沖擊。
劇集中,警方找不出嫌疑人的作案動機,不得不到學校裡尋找線索。但接受調查的孩子們或顧左右而言他,或發洩情緒,巴斯科姆依然找不到突破口。
最終,覺得在學校裡調查的父親“瞎忙”“丟人”的泰裡實在看不下去,找機會向巴斯科姆透露了他作為同齡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資訊,令劇集第一次呈現了“反轉”的效果。

因為這部劇,社交網路上圍繞“是否應限制兒童使用智慧手機”展開了爭論,編劇亦呼籲英國法律應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訪問社交媒體。
據報道,2024年,澳大利亞透過法律禁止16歲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2025年2月,丹麥政府也宣佈將推行校園手機禁令。
但除掉社交媒體這個“洪水猛獸”,問題就解決了嗎?
在劇中,兩位警官直白地表達,學校從來不是一個“純潔”的環境。而在我看來,問題的核心也絕不只是網際網路。
你不知道為什麼小學的時候就有同學議論老師的私生活,吐出你在家裡接觸不到的髒話。長大後,你發現如今的小孩比你當年更甚,但他們的行為模式似乎更好理解了——都是從網上學的。
有的地方流行邪惡的emoji,有的地方“投廁”“開盒”之風盛行。高速傳輸的資料讓八卦成倍地裂變,也讓惡意指數級增長。

《善意的競爭》中,轉校生禹瑟琪前一天晚上買了二手校服,第二天就被貼臉開大“你的校服上有精液的腥味”。圖 /《善意的競爭》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青少年有13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每年有約110萬青少年死亡,主要死因是道路交通傷害、自殺和人際暴力。
在與心理學專家布里奧妮(Briony)交談時,傑米多次強調自己“醜”。說起來,英劇的選角總是令人難以信服,正如我不理解《正常人》中的女主也因為外貌被排擠一樣。
但我猜想,這種“醜”或許不只是指外貌,而是指一種“鄉下人”的氣質:不懂遊戲規則,不會“讀空氣”,沒有值得利用的資源,以至於只能徘徊在掌握話語權的小圈子之外。而邊緣人怎麼會有魅力可言呢?沒有魅力的人又如何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惡性迴圈就此形成。
自卑從來不會憑空消失,只會不受控制地外化。而在有毒的男性氣概的催化下,它還有可能化為怒火轉移到他人身上。
“你怎麼看待男性氣概?”
在作為劇集高潮的第三集中,為了給傑米寫評估報告,布里奧妮試圖瞭解傑米自己是怎樣理解“男性氣概”的。她用幾乎完全不審判的方式與傑米溝通,但只是因為沒有如傑米所想地安撫他的情緒,他還是被激怒了,且不止一次。會話結束後,布里奧妮難以抑制地流下了眼淚:想必當晚的慘案如何發生,她已瞭然於胸。

圖 /《混沌少年時》
也是在看了這集之後,我才真正理解了,不以尊重為前提而表達的好感,為何會令人不適。
讀書的時候,老師總喜歡把愛搗蛋的男孩子和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安排做同桌,認為可以起到 “先進帶後進”的效果。很不幸,我曾經就是那個被安排的女生,這導致我幾乎每個學期都會跟同桌爆發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書桌都被掀翻了,對方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掐著我的脖子將我推到地上。
後來,衝突以老師進入教室準備開始上課而終結,我也不記得對方是否受到了懲罰。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我被當時的好友告知,我的同桌曾說他喜歡我。
我大惑不解至今,終於在《混沌少年時》中看到了答案。原來“想佔有”不等於“喜歡”,而“喜歡”或“想佔有”的情緒,並不會抑制某些人作惡的慾望。他們甚至會認為,“點到為止”的作惡是一種“寬宏大量”——放在我的經歷中,或許就是“本可以把她打破相,但我只是把她推倒了”。與此同時,他們認為,在暴力面前,自己的目標只有俯首稱臣甚至投懷送抱的份兒,不管這“暴力”是言語還是刀槍。
而這樣一個人,甚至可能小學都沒畢業,又或者剛上初一。

有意思的是,這種對注意力的渴求和對聊天走向的控制慾,不只在傑米身上有所體現。在心理學專家布里奧妮面前,斯坦德林安全訓練中心的保安敢於評判她的工作方式,分享自己近期學來的“心理學知識”,發現對方不接茬時又突然開始訴苦。
至於溫賴特五金店那位共情施害者家屬的店員則更不必多說了,那幾乎已是成型了的厭女症患者。
據紐約時報報道,為了寫出具有說服力的作案動機,編劇傑克·索恩(Jack Thorne)買了一部一次性手機,花6個月深入研究網路上的極端厭女內容,發現“incel”(非自願單身者)對所謂的二八法則深信不疑:80%的女性只被20%的男性吸引,因此男孩必須操控女孩才能獲得伴侶。這讓育有8歲兒子的索恩細思極恐。

劇集的最後,傑米決定認罪,但作為觀眾的我並未感到如釋重負。如果說傑米認罪只是出於對庭審的恐懼,我們又如何考證,他是否認知到自己觀念中的荒謬之處?如果他沒有得到足夠的再教育,當他有機會出獄時,一切向善的改變都不會發生。想到這種可能,更令人膽寒。
不可否認,過量的資訊衝擊,讓許多青少年失去了閱讀長內容、輸出多層次觀點的能力。但我想,要遏制悲劇再次發生,除了讓孩子們少看手機,也必須讓他們有機會接收來自社會的多種聲音。
換句話說,提供足夠的支撐,讓他們不被單一的價值觀所束縛,認識到用自己的方式活著也不羞愧,或許才是能讓一個孩子從容面對複雜世界的最大底氣。
校對:遇見;運營:嘻嘻 ;排版:餅餅
作者:晏非 編輯:鍾毅 題圖:《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新週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週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週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週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週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週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