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走向線上的犯罪,流向現實的厭女

撰文 | 丁欣雨
編輯 | 張友發
“他以前喜歡畫畫,坐在廚房飯桌上一個勁地畫,一畫就能畫上好幾個小時。但過了一陣子,他說想要臺電腦,我們給他買了,還配了桌子、耳機和鍵盤。他一直待在房間裡,我們以為這樣是安全的。是啊,在房間怎麼能學壞呢?”當傑米的父親從警察提供的監控影片裡目睹了13歲兒子刺死同班女孩凱蒂的證據時,沒人能解答他的疑問。
圍繞一樁少年謀殺案展開,上個月在Netflix平臺播出的英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並沒有詳盡還原案件經過,而是分別從學校、家庭、男孩傑米被拘後與心理學家的對話三個層面,描繪男孩生活的環境和他浸潤於此的影響。劇集一經播出,就立刻登上Netflix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收視率第一的位置。在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也稱自己在帶著兩個孩子追劇。該劇的討論度更是直接推動英國中小學校開設反厭女課程,教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表達和理解界限,應對失望情緒,關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及喜好”。
2025年3月31日,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與該劇的創作者舉行圓桌會議(圖源:wikipedia)
大約兩年半前,《混沌少年時》中傑米父親的扮演者史蒂芬·格拉漢姆看到一系列男孩殺害女孩的新聞後,聯絡了編劇傑克·索恩,兩人決定創作一部劇集來探究罪行發生的原因。一開始,尋找男孩的動機讓他們犯了難,直到一位助手提議二人去了解一下incel(involuntarily celibate,非自願獨身者)文化。索恩另買了部手機,建立新的社交賬戶,花了半年時間“鑽研”網路上的非自願獨身者,才意識到其背後的殘酷圖景。
潛伏在虛擬空間的巨獸令他感到害怕,也是他想要透過創作傳遞的內容。在全球日益關注智慧手機對兒童健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之際,《混沌少年時》也能放進這個座標系裡被理解。去年,澳大利亞禁止16歲以下群體訪問社交媒體,今年2月,丹麥也宣佈校園內即將停用智慧手機,而法國已經在中小學校實施了這項禁令。索恩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他希望英國立法者不要只談論劇集,而應該透過一項類似的法律。
社交媒體真的難辭其咎嗎?在人手不離智慧手機的年代,什麼時候它就會變成一顆傷及人命的炸彈?
社交媒體:藏匿犯罪線索的黑匣子
一直以來,青少年犯罪都是影視題材的經典款,在學習理解世界的年齡,做出偏離社會的舉動,構成了極具戲劇性的張力。但不知從何時開始,結伴嬉耍的浪蕩青年,或是心思沉重、鬱結的學生,不再常常出沒於大街小巷,而是花更多時間鑽進手機和電腦中潛游。虛擬空間成了他們釋放生活壓抑、擱置幽暗想法的領地。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截圖(圖源:豆瓣)
上個世紀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四還是翹課後週轉於檯球館、小樹林、排練場等各種場所;但到了今年播出的《混沌少年時》,傑米的母親發現兒子最喜歡悶在房間,“一回家就摔門,直奔樓上對著電腦,半夜一點,房間的燈還亮著”。母親敲敲門,提醒傑米第二天還要起早上學,但傑米不吱聲,而是立刻把燈關了。
蘇格蘭小說家歐文·威爾士曾因1993年出版的《猜火車》出名,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上映,成為英國地下文化的象徵。在2023年接受英國《獨立報》採訪時,威爾士說如今構思犯罪題材作品時,他也不再是站在人們旁邊、請人們喝酒、聽人們說話,而是選擇瀏覽社交媒體來獲得靈感,“在社交媒體上,你能看到一切赤裸裸的暴露”。
《混沌少年時》截圖(圖源:豆瓣)
除了肉身以外,人們幾乎把所有身家都寄託在了數字世界。這在媒介層面是一個漸進的實現過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梳理了這段發展史,當他2008年第一次購買iPhone時,他形容這是一支數字版的瑞士刀,配齊了需要時就能派上用場的工具,裡面連手電筒的功能都有。
但就在當年7月,蘋果推出線上商店App Store,情況發生了改變。第三方應用軟體可被下載至移動裝置,拉開了開發商相互競爭的序幕。2013年,蘋果和Google旗下商店的應用軟體數量突破一百萬大關,這或許是虛擬平臺搶奪注意力經濟的開端。人們不僅把生活中的任何事項都交付給手機來完成,也不再只在需要時才拿出它,而是將一天裡的時時刻刻瓜分給到不同app。
[美] 喬納森·海特 著 趙學坤 譯 彭凱平 審校
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 2025-03
如上鎖的日記本一樣,需要密碼才能開啟的手機也隨即擁有了私密性的特徵。這個黑匣子儲存了太多人們獨處自在狀態下的資訊,像是瀏覽偏好、消費習慣、聊天記錄,其中有不必與人分享的,也或許有無論如何也不能分享出去的。完整的人被手機“一刀兩斷”,讓同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和社交媒體上表現出來的模樣有了兩面性的可能。
把兩種模樣拼起來認識,才能更全面地還原其人,這是威爾士創作新時代犯罪題材的要義,也是如今真實案件曝光後,網友樂於上網“人肉”搜尋嫌疑人,尋找犯罪蛛絲馬跡的原因。介面文化在一篇文化週報中揭示,去年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CEO槍擊案一經披露,26歲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內的社交媒體賬戶就迅速成了網友的焦點。人們發現他在書評網站上標記了不少與背痛和脊柱健康相關的書籍,還給《大學炸彈客宣言: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打四星、寫好評,這些都被用來理解曼焦內的激進罪行。
輕點滑鼠就能探案,甚至開闢出全新的電影形式——桌面電影,這種形式往往用來講述一個抽絲剝繭的懸疑故事。
2018年的美國恐怖片《解除好友2:暗網》就是這樣一種電影,整個故事的畫面都呈現在數字螢幕上,觀眾能看到女主角使用搜索引擎、與男友用iMessage聊天、收到神秘的Facebook訊息,情節透過一個個網站錄屏的排列來發生,並逐漸接近謎底。至於其恐怖性,則源自網路空間的無邊無際和未知帶來的不安,你永遠不知道社交頭像背後的個人是誰,又或是點選的下一條連結裡將會蹦出什麼秘密。
電影《網路謎蹤》(2018)截圖(圖源:豆瓣)
同樣是桌面電影的《網路謎蹤》更進一步,探討了社交媒體在親密關係中的影響。16歲的女兒突然失蹤,父親開啟女兒的筆記型電腦進行調查。漸漸地,父親發現自己和女兒在數字世界的互動方式截然不同:他的電腦桌面簡潔乾淨、有秩序感,而女兒的電腦則是一個開放的社交場域,女兒敞開心扉在直播網站吐露的內容,從來沒有被關係最親的父親知曉。在女兒失蹤以前,他就已經弄丟了她,這是社交媒體“離間”親密關係帶來的另一層驚悚。
回到《混沌少年時》,傑米父親對於孩子“在房間裡學壞”百思不得其解,也是由於他疏忽了作為傑米情緒與動機的策源地——網路空間。被警察拘捕而嚇到失禁的,和在停車場對女同學橫刀相向的,是同一個13歲男孩表現出來的現實,網路空間提供了連線這兩種現實的路徑。但在父親眼裡,這幾乎是不可見的,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青少年犯罪的防範難度。
《混沌少年時》截圖(圖源:豆瓣)
解密傑米朋友圈:
incel,厭女症和男子氣概認同
當警察搜尋傑米的Instagram賬戶,從傑米與凱蒂互發的emoji表情中,他只能解讀出“他們在交流”這種淺表含義,還把它誤會成是友誼。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網路藏匿陰暗想法的同時,也醞釀出供群體使用的黑話。
紫色心形代表性飢渴,黃色心形代表“我對你感興趣”,炸藥代表紅色藥丸,“二八定律”代表“最具吸引力的前20%的男人享有社會里80%的性愛機會”……這套出現在《混沌少年時》的密語,指向了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存在的非自願獨身者(incel)群體。牛津英語詞典對incel全稱Involuntary celibate的解釋是:“年輕男性組成的網路社群成員,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在兩性關係中吸引女性,並通常對女性持有敵意觀點。”
如樸次茅大學主講犯罪學和網路犯罪的講師麗莎·蘇吉拉博士所說,一致的世界觀和共同語言,對持有極端偏見,但又無法線上下面對面對話中表達這些偏見的人有強烈吸引。各種網路社群和虛擬平臺為這些想法的形成、紮根和傳播提供了途徑。 
在incel共享的黑話體系中,“紅色藥丸”隱喻最早來自1999年電影《駭客帝國》,主角尼奧需要在紅色藥丸和藍色藥丸中選擇其一,前者意味著看清世界的本質,而後者意味著繼續活在無痛幻覺中。incel群體服用紅色藥丸後的覺醒時刻,在於他們“意識”到,在一個政治正確已經變得瘋狂的社會,女性主義佔據主導地位,男性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他們遭受的所有不幸皆因女性而起。
電影《駭客帝國》(1999)截圖(圖源:豆瓣)
關於incel的社會性溯源,目前存在不同的觀點。傳統視角里,incel包含一群有些問題或弱點的成員,例如《混沌少年時》裡的傑米出自工薪階層,父親是水管工,通宵達旦工作,陪伴子女時間很少。然而,這可能造成刻板印象,認為所有incel都是被忽略不顧的白人男孩,將階級看成構成這一群體的主要因素。也有的分析將其歸因於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體力工作的價值與重要性下降,越來越多女性被僱傭,並有可能擔任更具權勢的職位。
英國女性作家勞拉·貝茨在充斥incel的網路世界潛伏了一年,並將發現記錄在非虛構作品《隱秘的角落》中。她提醒人們,incel社群成員的社會經濟背景太過多樣化,既包括藍領工人,他們因移民在工作和性方面“取代了”他們而感到憤怒,也包括享有特權的私立學校畢業生,他們對自己在政治食物鏈頂端的“正當”地位受到挑戰而感到憤怒。
[英] 勞拉·貝茨 著 李少波 譯
譯林出版社 2025-02
因此,相信社會競爭體系和傳統流動路徑的穩固性卻屢屢受挫,更可能是激發incel仇恨情緒的主因,無論這種競爭是階級化的、種族化,或是性別化的。
在《混沌少年時》中,傑米看到男同學傳播凱蒂裸照,就想要趁凱蒂“脆弱”的時候邀請她約會,但凱蒂不僅拒絕了他,還在ins上侮辱傑米是incel。incel意味著不受女性歡迎,而在傑米看來,評論區的點贊、他經常被人說“長得醜”的評價,更是坐實了這種判決。他無法忍受羞恥,最終殺死了凱蒂。
“受不受女性歡迎”對傑米來說如此重要,以致被拘留後,他依然在與女心理學家對話的過程中糾結於自己是否受到作為女性的她的喜愛,並在乖巧表現和極盡恐嚇間來回切換。
《混沌少年時》截圖(圖源:豆瓣)
害怕在性方面感受挫敗,並以此當作自己有否受辱的標準,是因為對於性徵服力的證明正是評估男子氣概的一項重要指標,最終關乎同性而非異性之間對彼此的看法。
美國紀錄片《面具之內》,就在討論男子氣概的定義是怎樣傷害男孩、男人和社會的。美式橄欖球聯盟前球員喬伊·厄爾曼現身說法,稱還有另外兩個價值標準——體格與力量、名利——也等同於男子氣概。小時候父親把他拉進地下室,教他打拳擊,並訓斥他止住眼淚、不許感情用事,是厄爾曼最早感知到“男子氣概謊言”的開始。
紀錄片《面具之內》(2015)截圖(圖源:bilibili)
“男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觀念構成了男子氣概,迫使男孩在成為男人的路上拋棄真實的自己,時刻警惕真實自我被質疑和貶低的恐懼,進而戴上男子氣概面具。在《混沌少年時》裡,天生就沒什麼運動細胞的傑米被父親帶去踢足球,一旦傑米表現得不夠好,場外的其他爸爸就會嘲笑傑米,甚至望向傑米的父親,這讓父親失去了回視孩子的勇氣,也讓傑米害怕辜負了父親的期望。父親帶傑米去踢球的初衷是“想要他變堅強”,但“故作堅強”的表面下是二人共同的脆弱。
資訊繭房滋生厭女情緒,
推薦機制激化現實言行
在傑米、傑米父親和其他父親組成的小型男性共同體內,嘲笑聲帶來一種被排斥、不合群的感受,而這也構成了incel群體最主要的感受。
《混沌少年時》截圖(圖源:豆瓣)
國外期刊《當代心理學》的一篇論文指出,2018年,incel論壇網站的版主發起一項約有300名非自願獨身者參與的調查,只有1/3的男性表示自己有朋友。而在網站100個討論帖子中,“孤獨”是排名前1000的關鍵詞之一。另有一項研究將incel男性和非incel男性的約會應用軟體賬號設定成對照組,其中52%的非incel男性會在個人資料中分享與朋友的合影,而這個比例在incel組只佔18%。
孤獨讓人容易陷入資訊繭房,抱團取暖,尋求在現實中未得到的認可和支援。而對於男子氣概的批評,也經常被誤解成是對整體男性的拒斥,因此難以被男性接受。當面對自己與男子氣概理想的距離,固然有一種做法是拋棄同伴壓力、做自己,但阻力更小的另一種做法更受青睞,那就是維持現狀,重新確立男子氣概權威、更加相信其正當性,並把感到不對勁的原因怪罪到他人身上。社交媒體上的相關內容由此有了趁虛而入的時機。
incel是厭女網路中的一個角落,他們所在的更大社群叫作男性圈(manosphere),抱持反女性主義和極端男性至上主義的世界觀。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是網紅安德魯·泰特,這個名字在《混沌少年時》裡也有出現,他在X上擁有超過1000萬粉絲,聲稱自己是絕對的厭女者。 
儘管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等眾多社交媒體平臺都已封禁他,但模仿者依舊窮盡不絕。都柏林城市大學反欺凌中心在去年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跟蹤、記錄並編碼了10部智慧手機上10個賬戶推薦的內容,其中一半來自YouTube Shorts,一半來自TikTok。工作人員發現,無論搜尋的詞條有多平常,所有男性賬戶都在實驗開始後的23分鐘內收到了推薦男性主義、反女性主義和其他極端主義的內容,影片挑動男性在經濟和情感上的不安,提倡女性服從,反對性別平等。
社交媒體上的相關影片
(圖源:都柏林城市大學反欺凌中心的研究報告)
《混沌少年時》裡,傑米的父親也回憶起自己有時只是在搜健身的東西,軟體上卻蹦出男博主教男性怎麼對待女性、男性應該怎麼做的影片,父母尚且無法給孩子做到無死角保護,這就更需要社交媒體企業審慎處理無孔不入的有害內容。
推薦機制的確給人們帶來了影響。Ipsos和倫敦國王學院2024年的研究表明,1/5的16至29歲的英國男性聲稱對安德魯·泰特持正面看法,儘管泰特面臨強姦、人口販賣、與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等多項指控;1/6的年輕男性也認為女權主義弊大於利。
社交媒體對於厭女情緒的傳播是全球性的,中國語境有所不同,但類似言論同樣存在。例如,“孫笑川吧”起初並不是以厭女內容為主,但近年來逐漸演變成侮辱女性的內容集中地。其中成員透過造謠、反串、釣魚等手段攻擊女性,並在微博等平臺引發網路暴力。在兩年前《南方週末》的有關報道里,一位五年的孫吧老使用者也受訪表示,如今孫笑川吧如“網路公廁”一般傾瀉惡意、歧視的生態,更多就是由於性別等爭議性話題而產生的。他察覺到,“持不同立場的群體需要尋求可以容納自身的平臺,男性使用者較多的孫吧承擔了這一角色。”
截至2025年4月14日
孫笑川吧擁有689萬關注使用者、累計發帖超過2億條
針對社交網路出現的消極影響,歐洲多國禁止中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試圖將青少年與偏激言論隔絕起來。然而,除了青少年,其他年齡階段的使用者就一定不會被影響嗎?沒有了社交媒體這一載體的承託,極端主義就一定能夠斷絕嗎?關於這些言論緣何產生,如何被人們所接受、又作用於現實生活的言行當中,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24/arts/television/adolescence-netflix-smartphones.html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news/irvine-welsh-crime-itv-edinburgh-books-b2412070.html
[美] 喬納森·海特 著《焦慮的一代:如何養育手機裡泡大的孩子》,趙學坤 譯、彭凱平 審校,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2025-03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24/movies/searching-movie-technology.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5
[英] 勞拉·貝茨 著《隱秘的角落》,李少波 譯,譯林出版社,2025-0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44-023-04275-z?cjdata=MXxOfDB8WXww&utm_medium=affiliate&utm_source=commission_junction&utm_campaign=CONR_BOOKS_ECOM_GL_PBOK_ALWYS_DEEPLINK&utm_content=textlink&utm_term=PID100030507&CJEVENT=20a22de6178511f082c600530a18b8f8
https://antibullyingcentre.ie/recommending-toxicity-how-tiktok-and-youtube-shorts-are-bombarding-boys-and-men-with-misogynist-content/
https://www.ipsos.com/en-uk/masculinity-and-womens-equality-study-finds-emerging-gender-divide-young-peoples-attitudes
https://metaso.cn/s/OeFbUxv
https://mp.weixin.qq.com/s/jd-5NCBvVYOXHu_17s2q_w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丁欣雨,編輯:張友發、徐魯青,未經介面文化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