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對女孩連捅7刀…它一集封神,我一點不意外!

最近,網飛的一部英劇在網際網路上走紅,引發熱議。
英國已經決定,將在全英所有中學播放,並開發相關課程…
英國首相也公開推薦,希望這部劇能促使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和教師之間深入探討相關話題…
而在我看來,不管你有沒有孩子,這都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劇集。
《混沌少年時》
該劇的核心事件,是一起青少年犯罪。
13歲的男孩傑米,殺死了同校的一名女生凱蒂。
他們算不上朋友,更談不上有深仇大恨。
傑米看上去瘦弱無助,沒有暴力侵向,來自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完全不是刻板印象裡殺人犯該有的樣子。
他甚至讓我想起,每天下班會在地鐵車廂裡遇到的那些穿著校服、揹著書包、半大不小的初中生,戴著耳機,臉上沒有表情,靜靜地刷著手機…
這麼一個看上去普通的男孩,為什麼轉眼成了魔鬼?
也許看完整部劇,你都沒法得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正如現實中很多悲劇,往往是多因素的觸發…
而這個故事也更像一部紀錄片,沒有所謂的反轉和結局…
但它卻像一記重拳,砸向每一個觀眾的心臟。
《混沌少年時》最直觀的衝擊來自技術。
四集劇情,每集60分鐘一鏡到底。
導演用這種近乎“自虐”的手法,讓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場無法逃離的噩夢。
比如第一集,13歲男孩傑米被警察從家中帶走,鏡頭從混亂的臥室一路跟到警車、警局,全程沒有剪輯,連演員的微表情都被無限放大。
看之前,我並不知道英國警察局的辦案流程是怎樣的,所以當看到這集把逮捕、拘留、聯絡律師、筆錄等流程,如此事無鉅細地呈現在眼前,太真切了,真·沉浸式體驗入獄。
當警察舉著槍破門而入,我會像這對父母一樣緊張害怕。
看到傑米在床上一臉無辜,嚇尿了褲子,我也會跟這個父親一樣,覺得一定是哪裡弄錯了…
到了警察局,一個個流程走下來:警官詢問孩子有無健康問題,需不需要指定律師,然後驗身、抽血、採指紋,見律師,錄口供…

這些流程瑣碎、繁雜,讓人感覺窒息和無助。
終於,父親等到一個四下無人的機會,問出了所有觀眾都想問的問題:你到底殺沒殺人?
兒子回答:沒有。
此時,我們似乎都替父親鬆了口氣…
但打臉來得太快了,審訊開始十分鐘後,警察直接甩出了監控錄影拍攝的畫面:
傑米和凱蒂在停車場發生爭執,她推了他一下,他追上她,拿刀刺進了她的胸膛,一下,兩下,三下…
鐵證如山。
誰製造了傑米這個少年犯?
接下來的三集,都在試圖探究這場悲劇深層的原因。
這其中被大多數網友提及的,就是“有毒的男子氣概”。
性別議題,無疑是當下社會關注度最高的。
事實上,傑米和凱蒂在現實中並無太多接觸,他們最多的交集,是在Instagram這款社交軟體上。
網路是校園的延伸,但更像校園之外殘酷的戰場。
天天打照面的同學不見得聊天,但在網上,男生女生身處不同的陣營,常常對罵。
女生們加入“真理社團”,也就是女人不需要也不在乎男人的團體。男生則普遍厭女,雙方大搞性別對立。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劇中一再提起的incel的概念,中文翻譯叫非自願獨身者。
這起源於90年代網際網路,最初指因外貌、性格、經濟條件等原因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群體。
但隨著網際網路性別對立的激化,這一概念逐漸演變為一套包含性別仇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體系,甚至與極端暴力事件關聯。
Incel認為,社會中20%的“阿爾法男性”(高顏值、高社會地位)佔據了80%的性資源,而普通男性則被邊緣化。
這個觀點,給有著成熟思維的成年人看,漏洞太明顯了:
所謂的“二八法則”根本沒有任何資料支援,也錯誤地把女性想象得無比虛榮,擇偶只看臉和錢,更把男性單身的原因歸咎為遭遇了不公,被迫害…
這不僅是物化女性,更是工具化全人類。
但對於還沒有辨別能力的青少年,這些理論夠新奇,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又切中內心痛點,太有吸引力了。
傑米和他的朋友,在學校裡常常被霸凌,原因多種多樣:家裡窮,學習不夠好,長得不夠出眾,不擅長體育運動…
在學校裡受盡屈辱的傑米,沒有能力反抗更強的男同學,最終選擇揮刀向更弱者:凱蒂。
凱蒂最近也被霸凌了,因為她曾把自己的半身裸照發給心儀的男同學(很難不懷疑是男孩要求),結果被對方傳得全校皆知,遭到各種蕩婦羞辱。
在傑米眼中,凱蒂和自己一樣慘,她不再是高攀不起的女孩,儘管他並不喜歡她,但還是想跟她約會。他覺得,她沒有理由拒絕。
只是,凱蒂回覆他:我還沒慘到那個地步。
隨後,她在網上發表評論,諷刺傑米是incel,一輩子找不到女朋友。
傑米試圖當面澄清“我不是”,凱蒂回覆:好的吧。
這徹底激怒了傑米…
於是,悲劇發生了。
這個故事讓我難過的是,13歲,原本是男女生彼此好奇,情竇初開的年紀,本應有一些美好的故事發生…
但在這個故事裡,一個13歲的男孩如此精準地將女生當作獵物,算計著女孩的價值,自以為是地衡量彼此的地位,他已經被網上的極端言論蠱惑到這個地步…
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知道青春期的特殊性。
因為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因為荷爾蒙的影響,很難作理性思考,情緒容易失控,也會表現出偏激、冷漠。
身體已經長大,有了力量,因此情緒上頭時會做出非常過激、甚至殘忍的舉動,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死亡為何物…
特別是擁有更多力量的男孩,更加危險。
我們都知道這個現實,卻沒能及時干預,直到矛盾升級,暴力發生…成年人對孩子的世界竟然一無所知。
這一定是成年人的問題,是不合格的大人,創造了孩子犯罪的土壤。
我特別喜歡《混沌少年時》的原因,是它努力呈現了複雜性,而不是簡單歸因。
很多網友們對這件事的評價是:都是“有毒的男子氣概”的錯。但我覺得這部劇要說的不僅僅性別議題…
它更像是一個當代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你找不到背後有哪一個成年人要為此負責,但出場的每一個人都逃不了干係,他們有意無意地助推了一場謀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這才是最深的悲涼。
比如家庭。傑米有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爸爸,希望自己更“爺們兒”一些,當傑米踢球表現不佳時,爸爸流露過失望的眼神…
傑米因此感到自卑,與父親產生了隔閡。
試想如果他在學校遭遇霸凌的事,能夠向家人傾訴,得到開解,是否就能阻止悲劇發生?
但對這個爸爸,我又不忍心苛責。
他是被父親打大的,於是他發誓,絕不對孩子動手。
他性格里的暴躁來自原生家庭,但他也已經在努力擺脫這些影響。
面對這次重大的家庭變故,他極大程度上保持了冷靜,而當控制不住情緒說髒話時,他會對妻子說“對不起”。
他的底色是善良的,是有自我要求的,對受害的女孩有深深的同情和歉意。
我認為他的主要問題是,一是跟不上時代,以為把孩子關在家裡,他就做不了什麼壞事,殊不知網路世界可以把孩子帶到任何地方…
其次是,活得太粗糙,沒有能力和孩子好好溝通,對孩子的敏感視而不見…
但他身處藍領階層,這些要求是不是又太苛刻了?
現在的社會,孩子一有問題,大家習慣性地指責家長…
但我必須要說,這個時代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家長很多時候已經不堪重負。他們要跟短影片作戰,跟遊戲作戰,跟沉重的學業負擔作戰…
事實上,何止是父母,整部劇裡的成年人在面對孩子時,都呈現出手足無措、無能為力的狀態。
警察在學校裡調查,被耍得團團轉,完全沒有頭緒…
心理分析師在男孩爆發出力量的那一刻,內心極度慌張…
老師毫無課堂掌控力,管不住學生,任憑學生不停地插嘴打斷,學豬叫羞辱其他同學…
當學生情緒失控打架,圍觀者全在拍影片,老師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當學生傷心難過,老師也給不了任何安慰。
為什麼老師會陷入這樣尷尬的境地?
我們忍不住想,是不是越來越講平等尊重的校園,給了孩子過多的自由,是不是學校越來越怕學生抑鬱、自殺,變得不敢管,不想管…
學校教育的弱勢,放任了霸凌和犯罪,促成了這群漠視生命的惡魔。
但這能完全怪老師嗎?
學生群體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防備老師。
過去,家庭和學校構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現在,多了網際網路。
孩子和成人,彷彿活在了不同的世界。
《三聯生活週刊》最近做了一期關於青春期的選題,裡面講到的現象觸目驚心。
比如有人說,上學可以自動切換“人機”模式,除了上課回答問題,幾乎不主動說話。
比如同學中流行“養班主任”的遊戲,班主任要是罵你,那就當是寵物在叫,寫作業,就當是給他/她餵食,不要和他/她對抗、生氣。
比如,疫情已經結束很久了,但是每個班裡都還有學生把口罩“焊”在臉上,有人甚至在家裡都不摘口罩。
原來,大城市年輕人的“原子化”現象,已經進入了校園。
過去的我們,在青春期交到了知心的朋友,共同應對學業壓力,一同成長,其中一些甚至是一輩子的友誼。
現在有很多孩子,放棄了在校園裡建立實感的人際關係,轉而從虛擬的網路尋找感情代償。起碼在網際網路上,沒有人在意你的學習成績…
在成年人無法踏足的虛擬空間裡,青少年獲得了掌握生活的自主和被認可的滿足。
然而,網上交友風險重重。
比如認同焦慮。別人不給你點讚了,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受歡迎?別人在評論裡罵你,可以比現實中更惡毒。社交媒體上的喜歡和討厭,似乎比現實更殘酷。

比如,網上的交流遠不如現實世界來得真實可靠,網上友誼最終只能停留在淺層。
更不用說,在網際網路上孩子們更容易接觸到色情資訊、極端言論…
過去,青春期是融入社會的預備營,青少年最大的壓力是同齡人。現在,他們沒有了緩衝,需要直面全世界,還是更冰冷的虛擬世界。
因為網際網路,他們比以往幾代人都要更早地融入社會,而他們的身心並沒有準備好。
隨著《混沌少年時》的大熱,英國中小學將為男生開設反厭女課程,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應對網路傳播的性別歧視內容,並學會處理複雜情緒。
這當然是很積極的舉措,有總比沒有好。
但我更悲觀,忍不住想,真的有用嗎?
這遠不止是性別對立的問題,性別問題是這個巨大困境的冰山一角,一個最薄弱最容易被看到的一角…
是眾多社會問題,最終選擇了一個最弱小的女性,在她的身上集中爆發。

我們可能更要追問的是:
我們如何教育孩子?自由的邊界在哪裡?現實和虛擬的邊界在哪裡?
我們要如何面對網路的海量資訊?如何教孩子甄別資訊,不被蠱惑煽動?
我們要怎樣向孩子解釋這個世界的執行規則,講述成人世界裡的種種紛爭,是非對錯?或許我們自己還都看不清楚…
我們要怎樣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的價值感?
每一個時代有它不同的難題,犯罪不是終點,而是問題的開始。
我們是否正在製造更多“傑米”?
這部劇沒有答案,但它至少撕開了那道裂縫,讓光照了進來。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幫助孩子成長很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