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美器械行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自2023年國家藥監局將射頻、超聲等能量類裝置全面納入三類醫療器械監管後,行業經歷了一場“合規風暴”。政策不僅要求裝置生產企業提交完整的臨床有效性資料,更對能量密度、安全性指標設定了嚴苛標準。
據國家器審中心統計,2023年醫美器械註冊申請駁回率高達72%,多數企業因“臨床證據不足”或“技術引數不達標”被擋在門外。這場洗牌直接導致中小廠商加速出清,而具備嚴肅醫療技術背景的企業則迎來視窗期。
市場需求的演變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分化。弗若斯特沙利文調研顯示,2023年中國光電醫美市場規模逼近百億,但消費者對傳統裝置的耐受度持續走低——約40%的使用者因熱瑪吉等高痛感專案放棄復購,轉而尋求“無痛抗衰”的解決方案。社交媒體上,“舒適變美”相關話題播放量超50億次,折射出從“效果優先”到“體驗優先”的消費心智遷移。
與此同時,進口裝置壟斷格局出現裂痕,以熱瑪吉為代表的進口品牌雖佔據60%以上市場份額,但其單臺裝置價格高達90-150萬元,疊加一次性耗材成本(佔總治療費用60%),使得中小醫美機構陷入“買不起、用不起”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國產替代的邏輯逐漸清晰。然而,早期入局者多聚焦低端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能量控制精度不足導致的灼傷、效果維持期短等問題頻發。行業亟需一批“技術派”企業打破僵局——既能承接政策合規壓力,又能以創新方案滿足市場升級需求。這恰為英睿迪(上海)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英睿迪”)這類兼具嚴肅醫療基因與消費洞察的團隊提供了卡位機遇。
01
技術突圍:重新定義射頻能量的“精準閾值”
在醫美器械行業從“野蠻生長”向“技術精耕”轉型的過程中,英睿迪透過低溫射頻技術的突破,構建了一條“臨床驗證-生產落地-生態共建”的全鏈條路徑。這一路徑不僅解決了行業長期存在的“高痛感、低復購”難題,更在國產替代浪潮中衝破了一道技術缺口。
射頻技術的核心矛盾在於能量穿透深度與表皮安全的平衡。英睿迪根據多年的市場需求調研結果,開創性地研發出市場所需之安全、舒適、有效的射頻治療解決方案,透過4MHz單極射頻實現淺層及深層同時均勻加熱,配合自主研發的軟體定義最佳波形系統,將峰值功率壓縮至80W以下。將傳統射頻採用的“高壓水槍”改為“智慧滴灌”。除了能更安全有效達到治療溫度外,更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治療風險。
公司技術負責人透露,該方案在上海九院的臨床試驗中展現出顯著效果:真皮層溫度穩定維持在60-63℃(膠原再生最佳區間),同時表皮溫度嚴格控制在38-40℃,術中疼痛評分歸零,治療時間根據患者不同需求可實現定製化設計,能做到全程舒適無痛,無恢復期,立即可見的治療效果。在達到優秀治療效果的同時,不會產生皮下包結,安全性明顯優於聚焦超聲類等即刻和遠期治療手段。

02
商業化落地:政策紅利與市場痛點的雙重解藥
技術優勢需轉化為商業動能,英睿迪選擇了一條“醫研企”協同的路徑。面對2023年國家藥監局的三類證新政,公司率先與上海九院、棗莊醫院共建上市前臨床應用研究平臺,針對面部細紋和褶皺、下頜線輪廓、緊緻提升等細分場景積累臨床資料。
例如,在九院開展的“利用4MHz射頻淡化紋路並促進膠原再生”試驗中,3次療程後患者眼角紋改善率達82%,效果維持6-8個月,這一資料直接支撐其三類證申報,也為其創新性的無痛無創抗衰技術提供夯實的科學背書。
在銷售策略上,英睿迪採取“高舉低打”戰術——機構版裝置定價45萬元/臺(進口裝置1/2),為降低機構採購門檻,將透過第三方租賃合作方式或耗材批次採購模式快速進入市場,後期透過耗材復購和多元化療程設計(客單價1.2萬-1.8萬元)提升長期收益。據測算,機構單臺裝置年回報率可達200%,遠高於進口裝置的80%。
此外,針對2026年或將實施的生活美容裝置新規,公司提前開發低功率探頭,透過同一主機適配不同功率模式,既滿足生美機構“合規需求”,又避免重複投入研發成本,並同步啟動婦科專案開展,為後期新興市場提前佈局。

03
生態共建:從單點突破到產業協同
技術的縱深突破需要產業鏈共振。英睿迪的母公司貝迪諾恩曾為聯影醫療、醫科達、美國AB、美國ZAP、德國蔡司等國際巨頭提供醫療器械全生命週期的CRO服務,這一背景使其具備獨特的產業協同能力:
● 生產端:山東棗莊GMP工廠採用歐盟醫療器械生產標準,嚴控上游供應商產品質量和產品生產流程質量,所有產品經嚴格的檢驗測試後出廠,產品穩定性比行業平均水平提升50%;
● 渠道端:與國內頭部醫美醫生培訓平臺合作,將裝置操作標準化流程嵌入醫師認證體系,縮短機構培訓週期至3天(行業平均2周);
● 創新端:聯合上海九院啟動“射頻+”聯合治療方案研究,探索與注射填充、線雕等專案的協同效應,目前已孵化出“射頻+膠原蛋白直補”的複合抗衰方案,客單價提升至2.5萬元。
這種“技術-臨床-商業”的閉環模式,正在改寫行業遊戲規則。正如一位行業觀察者所言:“過去十年,醫美器械拼的是營銷故事;未來十年,定勝負的是誰能把手術級的精準度,轉化為消費級的體驗感。”而英睿迪的實踐表明,國產裝置完全有機會以技術創新重構市場格局——不僅替代進口產品,更創造新的需求場景。
04
行業啟示:技術縱深決定賽道卡位
英睿迪的成長軌跡折射出醫美器械市場的深層邏輯:
1、臨床價值優先:國家器審中心資料顯示,2023年醫美器械註冊申請中,72%因“療效證據不足”被駁回,而英睿迪透過上海九院的動物實驗(促進皮瓣增厚,增進毛囊再生)、人體臨床試驗(100%無痛率)構建資料護城河;
2、產業鏈協同:其母公司貝迪諾恩曾為聯影醫療、醫科達、美國ZAP、美國AB、德國蔡司等提供CRO服務,將嚴肅醫療的品控標準(如組織碳化率≤0.1%)遷移至醫美領域,反哺產品穩定性。
儘管行業仍存挑戰(如研發失敗率超60%、渠道返佣擠壓利潤),但英睿迪透露,公司已啟動A輪融資,計劃年內擴建華東生產基地。若其三類證如期落地,或將成為國產高階醫美器械從“跟跑”轉向“領跑”的關鍵轉折。
從“合規洗牌”到“技術競速”,中國醫美器械行業正在經歷價值重估。英睿迪的案例表明,唯有將嚴肅醫療的技術縱深與消費醫療的使用者洞察深度融合,才能在這場升級戰中佔據先機。未來,隨著監管套利空間消失,以臨床效果為核心的“硬創新”企業,或將領跑下一個十年週期。
英睿迪目前正在融資,探針資本擔任獨家FA。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