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場收割大戲

導語
似曾相識的場景再次出現,倒黴的又會是誰?
今日免費下載:2025年度中國宏觀金融
來源:格隆匯APP
作者:城北徐公
金價不斷創新高,眼看就要破3000。
儘管前兩天回調了些,但沒人敢說這波真的結束了。
後續,到底會怎樣,大家想必是既期待、又有些害怕,總覺得不太踏實。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可怕的並不是金價上漲,而是是美元與金價雙飆升。
金價試探3000美元的同時,美元指數也毫無阻礙破了110點。
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元與金價雙升,有三次,每一次都不是好事:
1983年,拉美債務危機;1993年,歐洲、日本衰退;2010年,歐債危機。
這一次,似曾相識的場景再次出現,倒黴的又會是誰?
目前表現最明顯的,是印度市場。
自從去年9月突破85000點後,印度股市估值一度高達預期收益的24倍,遠超歷史平均水平。
但隨即,外資就開始大規模撤離,一改之前的集體唱多的態度。
“印度製造”立刻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股市總體跌勢一直持續至今,創本世紀以來最長月度連跌,跌去近一萬點。
印度資產,從穩健增長的代名詞,立刻變得臭不可聞。
而這一切,或許還只是個開始。
01
收割盛宴
中餐裡有道殘忍的菜品,叫作“活叫驢”。
顧名思義,就是把活驢綁住,食客想吃哪個部位,就用開水把哪裡澆熟,再用刀把肉割下來,直接蘸調料吃。
這樣,不僅能吃到最新鮮的肉,還不傷驢的性命,方便以後繼續吃。
至於驢子在一旁慘叫?沒人在乎。
印度市場、乃至許多國家的市場,其實都是那頭驢。
1971年2月8日,納斯達克交易所正式成立,准入門檻低到幾乎沒有。
科技浪潮迅速席捲華爾街,英特爾、微軟、蘋果等巨頭應運而生。
彼時,各大媒體津津樂道的是,華爾街的財富神話、科技公司的星辰大海。
但與之相對應的,美國逐漸放棄實體經濟,產業很快空心化。
空心化的核心是,華爾街與美聯儲互為表裡。後者一手發債、一手印錢,調控匯率、主導美元流向;前者則手握海量資金,跟隨前者伺機而動。
第一個獵物是拉美。
70年代,隨著美元指數走低,美元大量外流,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是拉丁美洲。
國際資本蜂擁而來投資,直接促成了拉美的經濟繁榮。
繁榮僅僅持續到1979年,美元再度進入強勢週期,資金大量回流至美國本土、推動股市上漲,直接催生出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第一個美股大牛市。
而拉美本來正在欣欣向榮發展,突然投資減少、流動性枯竭,大量企業資金鍊斷裂,社會與經濟一片狼藉。
等到當地的優質資產,尤其是資源型企業跌到地板,美元剛好再度進入弱勢期,大資金再拿著牛市賺到的錢,瘋狂抄底。
拉美諸國的經濟結構基本被破壞殆盡,徹底淪為先發者攫取自然資源的後花園。
此後,80年代收割日本、90年代先有前蘇聯後有東南亞金融危機,2014到2016年要收割中國但不成功……
歷史迴圈往復,類似的故事一直在重演。
資本收割這種事,如果只發生一次,那可能只是偶然。
但若反覆出現,就一定是刻意為之。
所以,今時今日一切的奇怪現象,我們不能僅僅用“反常”一詞去概括。
華爾街在印度市場的耕耘,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了。
分階段來看:2000-2007年是試行期,2008年是第一波收割期;2013年以後是規模擴大階段,第二波收割期很可能已經開始了。
就好像股市裡的某些惡莊。
07年之前,國際資本在低價淘到大量印度資產後,就開始大力鼓吹印度,將其描繪成一個淘金聖地,大量不明真相的魚兒引誘上鉤。
雖然客觀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印度的潛力不可忽視。
但印度股市還是過熱了,走勢與本身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相符。
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閉幕,印度舉國上下憋著一股勁兒。印度財政部長說,要把2010年新德里英聯邦運動會辦得比北京奧運會更好。
如此利好訊息一齣,投資者瘋狂湧入,莊家自然要出貨了。
僅2008年一年,印度大盤跌超60%。
等跌得差不多了,莊家再在地位接貨炒高。僅僅一年多,印度股市再度回到2007年的高位。
這一齣一進,就賺了兩道。
為什麼劇本總能朝著莊家想要的方向進行?
02
故技重施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印度市場和拉美一樣:對外依存度極高。
這不單單是被人操控的,印度本身要尋求發展,也必然會導致這個問題。
尤其在2000年以後,印度的貿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輸入性通脹極為嚴重。
沒錢能怎麼辦?無外乎三個辦法。
1.出口糧食。
印度雖然擁有全亞洲面積最大的耕地,但也是全球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
在有2億國民溫飽還沒有保證的情況下,印度卻是全球第一糧食出口大國。
儘管如此,依然無法改變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
2.洗劫民間財富。
對於印度的情況,僅僅印錢可能效果都不夠,他們選擇直接改幣。
2016年11月8日,印度突然開啟極為激進的金融改革,包括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100%、廢止大面額紙幣並提前終止兌換舊幣……
名義上,政府好城市打擊腐敗和黑錢。實際上,是在掠奪普通人的財富,只有少數有渠道的精英才能先知先覺早早把錢換成美元。
之後的黃金收稅法案、2023年再一次的廢鈔令,都是類似的手法。
3.借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下半年,印度共欠57個國家超過1.9萬億美元債務。
其中美元債佔比高達53.7%。
比如亞投行,最近幾年已經被人黑成“印度銀行”了,總是無底線批准印度獅子大開口的借款。
但無論如何,借錢也是有代價的,別人不可能無條件借給你。
2012年,印度全面放開股市外資限制,等於是進一步把話語權讓出。
往後十餘年,印度股市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牛市,走勢比2000-2007年、2009-2010年更強。
但印度股市本土資金佔比逐漸下降到三成以下,大頭資金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和盧森堡。
換句話說,印度股市每年的成交量有大半都是外資創造的,上漲的紅利自己本身其實並沒有吃到多少,價差和股息都是在為國際資本輸血。
做了這麼久鋪墊,外資實際上完成了控盤,開啟第二輪收割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一輪收割的起點,或者說試探期,在2023年初。
2023年1月24日,做空投資機構興登堡釋出了一份長達100頁調查報告,稱印度阿達尼集團是“史上最大的騙局”:
“17.8萬億印度盧比(2180億美元)規模的阿達尼集團進行了厚顏無恥的股票操縱和財務詐騙計劃”、“在過去幾十年裡肆無忌憚地進行股票操縱和會計欺詐”。
既然是騙局,你們又為什麼十年如一日大力注資呢?
所謂的報告,不過是個過場,真正的目的是收割成熟的果實。
印度市場並沒有多少抵抗能力,短短一個月阿達尼旗下上市公司總市值一度縮水1530億美元,拖累整個大盤跌近6%。
等到跌得差不多了,以美國資管巨頭GQG Partners大舉買入阿達尼旗下股票為訊號,外資又開始瘋狂抄底印度股市。
隨後,印度股市繼續走熱,短短17個月連續突破6萬點、7萬點、8萬點、8萬5千點,漲幅冠絕全球。
漲了這麼多,你說是漲多了正常回調也無可厚非。
總之事實就是,外資又開始大規模撤離,而且這一次的規模遠超以往。
2024年9月30日-10月4日,外資從印度股票市場淨撤資2714.2億盧比(約32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單週最大規模拋售。
10月,淨流出100億美元;11月、12月、1月,全部都是淨流出。
2023年至今,已有超過3400家外資企業撤離印度,佔在印外企總量的三分之一。
比如,富士康斥資200億美元的半導體專案宣告流產,特斯拉建廠計劃擱淺,迪士尼將流媒體業務以100億美元“甩賣”給本土企業信實工業……
沒錢了,不僅債務問題難以解決,完成工業化、產業升級將更加遙遙無期。
資本外流導致印度外匯儲備蒸發四分之一,本土企業債務違約率迅速攀升至8.2%,主權信用評級在“垃圾級”邊緣徘徊。
如此下去,世界第一的人口紅利,很快就將淪為世界第一的人口負擔。
但就如那頭被割肉的驢子一樣,吃肉的人從來不會在意這些。
甚至,在用餐時,食材的慘叫聲,還能更增進食慾。
03
尾聲
印度次大陸,是地球上最富饒的土地之一。
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吹著來自印度洋的暖流,享受著恆河的滋養,80%地區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大半國土都是耕地、面積佔全球10%。
得益於氣候溼潤溫暖,即便用最原始的耕種方式,大米也能一年三熟。
但即便擁有這麼好的先天條件,本土人卻基本沒過過幾年安生日子。
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來打跪了一次;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來打跪了一次;12世紀,突厥人打進來;16世紀,蒙古人又來。
劇本都是相似的,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帝國,融入印度文化後也是一樣,沒有能力保護財富。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又先後來此攫取財富。
再到今時今日,時代雖然變了,但某些本質的東西似乎從來沒變。
無論印度經濟走得多漂亮,終究只是少數人的狂歡。而且這個“少數人”的大部分,是外國人。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十年各大主流媒體都看好印度、鼓勵投資印度,但堅決不扶持印度工業化。
2014年,莫迪啟動“印度製造”計劃,為了搞活製造業,先後推出《徵地法》、《勞工法》,動作不斷。
結果到2022年,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始終在15%上下徘徊,甚至比破產的斯里蘭卡還低。
這其中固然有印度本身的原因,各邦之間利益錯綜複雜,土地、階級問題不可調解……但外部力量的管控,同樣不可忽視。
印度就是那頭時不時被割肉的驢。
更重要的是,印度體量夠大,它不像泰國等東南亞小國,時不時來收割一波,死不了。
只要死不了,下次再來。
為了反抗剝削,印度搞出一個奇葩的沒收制度,對外企敲詐勒索。無論美國、歐洲、中國還是日韓,一視同仁。
為什麼這麼多企業在印度被坑?根源就是這裡。
這種收割印度是一茬一茬的,全球經濟繁榮,市場穩定,我們大可以去撈金。
若嗅到不尋常的味道,趁早跑路。
……
印度,永遠是最美味的韭菜,永遠割不完。
只是每個時代,拿刀的人不一樣罷了。
推薦閱讀:
1、降息,泡湯了
2、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3、經濟成績單大曝光,誰在領跑,誰在失速?
4、700億身價浙江大佬,瘋狂幫馬斯克“造人”
5、老乾媽陶華碧不敢退休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