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我終於找回了自我

今天的#來訪者說欄目中,你可以看到這位朋友從「絕望和歇斯底里」到「自信和陽光積極」的轉變過程。
「這是怎樣一種感覺呢?你可以多說說嗎?」
「這個感覺對你來說舒服嗎?」
「你可以待在你的情緒裡。」
「沒關係,我等等你。」
這是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最常跟我說的幾句話
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諮詢師對我的關注,也恰好填滿了我缺乏愛和關注的心靈盒子。

01
Ta 會無條件地傾聽你
大概從高中時期,我開始意識到,我似乎是一個會受到心理議題困擾的人
這種想法來源於在原生家庭中無法和他們好好相處的感覺,但那時參與心理諮詢的意識淺薄,我用來治癒自己的方式就是逃避一切親密關係
此後的人生就一直在,絕望——強迫自己重燃希望——再次絕望的模式中不停迴圈,直到去年我意識到我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我的內心再也無法為自己提供一絲力量了,我選擇了心理諮詢。
第一次諮詢是離家一小時路程的線下諮詢。
諮詢師傾聽我的訴求之後,拒絕了我的諮詢請求,理由是這麼長途的路程會給我的諮詢帶來阻礙。
於是我開始尋找線上諮詢,透過簡單心理的心理評估,我找到了我的諮詢師。
最開始我是抱著很大的期待諮詢的,就像父母家人對我抱有期待並要求我一定做好的那種狀態一樣。
我期待通過幾次諮詢,諮詢師就能給出最優解決方法來解決我的問題。
但事實並非如此,前面的幾次諮詢一直是我不停地傾訴。
當我歇斯底里向諮詢師尋求方法時,諮詢師沒有憤怒,沒有拒絕,只是溫柔地詢問我的訴求和當下的感受,傾聽並平靜地接受了我的憤怒。
在當下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諮詢師不是幫我解決現實問題的,而是清晰地看到我的心理困擾,發現我一直忽視的困境,並用實際行動關注傾聽我,讓我真正地體會到被關注的那個人啊。
02
讓感覺迴歸自己
接下來每次的諮詢依然是我不停傾訴,諮詢師會專注地傾聽我。
但慢慢的,諮詢師開始詢問我的感受,在我每一個微小的表情和話語中詢問我當下的感受,也會在我不舒服或者情緒失控時靜靜地等待著我。
諮詢師沒有因我的情緒失控而強行安慰我,也不會在我有困惑時急於解決問題,更不會為了諮詢效果而急於讓我做出改變。
諮詢師做的只是尊重我的感受,允許我失控,允許我待在自己的情緒和感覺裡,這樣的模式讓我感受到了我的情緒和感受正在被接納。
漸漸地,我也開始接受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感覺,耐受當下那一刻自己的不完美,不再把重心放在解決問題上,而是轉變到感受自我上。
03
找回自我的感受
慢慢地,我在諮詢中不再全部是抱怨和傾訴。
我開始能和諮詢師探索一些問題的來源和歸因,探索到與母親、與愛人的關係。
在探索中,我發現與母親相處時,我缺乏自我感覺和情緒,以母親的感覺為感覺,母親不管是生氣、失望、痛苦、尷尬,我都會被捲入其中,失去自我。
但諮詢師給我的關注讓我開始有自我的感受,也開始能理解她人的感受。
我開始能與母親情感剝離,開始明白我是獨立的情感體,當我的感受和她的感受衝突時,我也可以先照顧自己的感受。
同樣,母親也是獨立的情感體
當她有負面情緒時,我也不必因急於為她解決問題而焦慮,可以尊重她的感受,讓她的情緒與她獨處一會兒,相處時我們都應找到我們獨立的自我。
04
愛和安全感靠自己給自己
我在諮詢中也慢慢發現,我把母親同我的相處模式複製到了我和愛人的相處中。
在與他相處時,我同樣剝奪了他的感受,錯誤地認為他的情緒都是因為不夠愛我,不夠謙讓我而引起的。
以為他如果愛我就應該一切以我的感受為準,如若不然,我就會失去安全感。
透過探索與母親的關係,我才明白,愛人的情緒並不是因為不愛我。他是完整的人,有表現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權利。
而我想要的安全感,其實是別人給不了的,是要透過自己關注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給自己的心靈注入堅定的力量,自己成長成一個獨立完整的情感個體時,自己給自己的。
轉眼,已經完成了 52 次諮詢。這一年裡,經歷過迷茫、痛苦和退縮,但每一次看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進步,都覺得一切是值得的。
自己的內在關注度高了,就增強了向外探索的信心,透過探索還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內心的安全感和充盈感也讓我堅定了孕育下一代的決心。
對我來說,心理諮詢不僅是改善心理健康的途徑,更是探索自我、尋求自我、讓自己更自洽、更幸福的途徑。

作者   來訪者閆小球
編輯   西維、鳥人
圖片來源 《捫心問診》

如果你也和曾經的作者一樣,是一個會受到心理議題困擾的人,我們的「心理評估服務也許可以快速幫助到你。
「心理評估」利用國際標準的心理測評量表系統和 1v1 的深度訪談,幫助你更加明確哪些議題是最值得關注,議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果你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是最適合你的。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