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中,為什麼不稱職的人最終會身居要職?斯坦福大學的希蘭·阿爾扎哈維(Shilaan Alzahawi)教授及其團隊認為,他們至少找到了部分答案。研究團隊讓472名高管教育專案的參與者自評他們的雄心程度,然後,參與者接受了同事、下屬、上級和自己在10項領導能力上的表現,包括激勵他人、管理團隊合作、指導和培養員工,以及表達和溝通思想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雄心與領導能力之間沒有關係。結論就是:想領導不等於能領導。
阿爾扎哈維:一開始,研究結果讓我們感到意外。社會科學家一直認為,社會中普遍存在等級制度是因為它們具有功能性,也就是說,群體會將更高的地位賦予那些對群體成功貢獻最大的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凱梅倫·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領導的研究進一步支援了這一觀點。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有著準確的認知,只有當個人認為自己能為群體提供更多價值時,才會追求更高的地位。因此,我們本應預期,能力更強的人會有更強的領導雄心。但當我們看到許多不稱職的人最終掌握了公司、學校的權力時,我們才意識到,“也許,領導雄心並不是能力的完美預測指標。”
HBR:當不稱職的人升到他們無法勝任的職位時,組織難道不會給予反饋嗎?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人們傾向於尋求正面反饋,迴避併合理化負面反饋。我們也不願意將壞訊息直接告訴別人;與其直說,我們往往會選擇掩飾或委婉表達。在職場中,這種現象使得許多員工高估自己的能力,從而誤以為自己適合擔任領導角色。這種誤解往往會因為所謂的動機推理而加劇:領導職位通常伴隨著更高薪資、更多自主權和更高地位,追求這些利益的慾望可能讓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不準確的判斷。
研究物件是美國一所頂尖大學高管教育專案的管理者,也許是這部分人過於自信?
為了避免選擇偏差,我們又進行了一項額外的研究,樣本在性別、年齡、地區、種族和民族以及收入等方面更能代表美國成年人的整體情況。我們詢問了參與者的雄心水平,結果顯示,他們的回答比高管群體顯示出更大的差異。隨後,我們隨機將參與者分配到領導者角色或團隊成員角色。在一次領導力模擬之後,領導者們接受了其他團隊成員的評價。我們再次發現,雄心與領導能力之間並無關聯。
是什麼讓雄心勃勃的人更容易晉升到領導職位?
在資訊較少的環境中,比如求職面試,很難準確評估一個人的領導能力。招聘經理可能會誤解雄心這一特質,認為它代表能力。例如,由於雄心勃勃的人表現出動力、專注和決心,面試官可能會假設他們效率更高,從而更傾向於選擇這些候選人擔任領導。此外,有雄心壯志的人更可能主動爭取晉升機會,從而增加他們成功晉升的機會。
你們的研究依賴的是主觀評價而非客觀結果。難道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人緣不好,而不是缺乏領導能力?
在我們的補充研究中,我們隨機將參與者分配為決策任務負責人(從一組候選人中選擇一名新CFO),或作為小組的下屬成員。在領導者和團隊成員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關於候選人的各種資訊被分發到不同的團隊成員手中,每個人掌握的資訊只是拼圖的一部分。這個情境考察了領導者能否透過有效引導小組討論,挖掘出隱藏的資訊。透過這種更為客觀的衡量標準後,我們再次發現,雄心與領導能力之間並無顯著關係。
領導力往往需要付出犧牲——比如願意投入長時間工作,承擔失敗的責任等。如果雄心壯志驅使領導者在其他領導者可能放棄的時刻堅持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雄心的價值是否會不斷提升?
也許是這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會積累更多關於領導者行為和績效的資訊,因此,雄心對繼續掌權的影響可能會逐漸減弱。但這只是猜測,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領域。順便提一句,我來自荷蘭,我們非常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所以我並不完全認同有效的領導力必須依賴長時間的工作。
有道理。那麼,研究是否提出一種更好的領導者選拔方式?
我們建議各機構在選拔領導者的過程中不要過於強調雄心壯志。相反,他們應該關注那些已知能夠預測領導效果的特質,如智力和社交能力。此外,他們還應擴大候選人池,尋求更廣泛、更具代表性的申請者,並找到方法發掘和激勵那些雄心較低但潛力較大的領導人才。
將不願擔任領導的人推向領導崗位是否存在風險?
我不認為強迫人們擔任領導職務是一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然而,也有很多人雖然具備成為領導者的能力,但由於缺乏自信,或沒有意識到自己具備的潛在領導力,往往不願意承擔領導角色。在討論我們的研究時,人們常常提到,他們認識一些符合這種情況的人。如果給予這些人機會,他們或許能夠茁壯成長。我們希望在工作場所能夠找到方法,挖掘那些低調但有潛力的員工,並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避免因為缺乏自信而錯失未來的領導機會。
埃文·哈勒爾(Eben Harrell)| 訪
吳卿雅 | 譯校 騰躍 | 編輯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閱讀更多精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