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章學徒,本文來源:公眾號“每天3道奧數題”
………………………………….
前幾天見到一位老師,閒聊之時,他告訴我自己正在做一件很特別的統計和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我肯定感興趣。
本來我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感興趣,但他這麼一說,我還就真就感興趣了。一番追問之後,這位老師告訴我,自己組織了一幫老師,正在研究學習的後勁,其中有一個小課題是關於小學生綜合表現與高考成績的關係。
注意,這裡說的是綜合表現,而不是單純的成績。這位老師的研究學術味很濃,中間採用了一系列數學方法,結合數千個樣本,對綜合表現涉及的各種指標進行了量化,得到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結論。

和這位老師交談了大半個小時之後,我覺得他的一項統計結果用一句很通俗的話表示出來。在徵得這位老師的同意後,形成了下面的結論:
從5年級開始,就能看出一個孩子有沒有可能考上985。當然了,這種判斷的準確性也是有機率的,被判斷為有可能考上985的孩子,或許會有不小的機率考不上;但被判斷為沒可能考上985的孩子,大機率是真的考不上。
上面這段話有點拗口,用最普通的普通話翻譯出來就是:從5年級開始進行綜合判斷,說你行你不一定行,但說你不行那就是真不行。
當然了,這位老師的研究並沒有提及985,只是說了高考成績。但我覺得說985更直觀,因為想考上985大學並不容易。2021年,國金證券曾經進行過一個統計:
985錄取率最高的是天津,約5.81%;上海次之,是5.33%;北京緊隨其後,是4.29%;人們以為高考難度很高的山東是1.47%,河南是1.14%;安徽的985錄取率最低,是1.10%。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冷知識是廣東的985錄取率比山東還低,只有1.34%。
把普職分流的因素納入考慮後,即便是在985錄取率最高的天津,每100個小學生中,平均也只有不到3個孩子最終能考上985。所以,能考上985大學足以說明孩子的高考成績很好。

我猜肯定有人會問:這位老師是用哪幾個方面來判斷的呢?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主要分為5個方面:專注力、勤奮程度、學習習慣、自學能力、和學習成績。後面這位老師還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論文陸續發表,所以我就只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做一個定性分析。
01
專注力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直接關係著成績。專注力好的孩子,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能夠坐得住,並且坐下來來後能夠專心學習。
這位老師說自己之所以選取5年級學生作為研究物件,是因為從5年級開始,專注力就基本定型。這和我以前看過的一份資料非常吻合:

這位老師結合各種指標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了量化,其中專注力是權重最大的指標,這也和許多人的直覺相符。
專注力好,是成為學霸的基本要求。坐在書桌上不到十分鐘就如坐針氈、東摸摸西看看的孩子,除非在其他方面天賦異稟,否則很難成為學霸。
02
勤奮程度在這位老師定義的各項指標中權重排第二,這一點我不是很認可,因為我覺得用內驅力可能更合適,或許是因為內驅力不好量化,而勤奮程度則是內驅力的外在表現,所以他選取了勤奮程度作為指標。
03
學習習慣在這位老師定義的各項指標中權重排第三,這一點我比較認同,因為只要足夠勤奮,自然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
通常來看,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很多種:比如習慣於做完校內作業後再額外自己加練,習慣於學習就專心致志不開小差,習慣於做題目時一絲不苟地寫步驟,習慣於從頭到尾完整地地閱讀一本書而不半途而廢……
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少數靠下意識地糾正,大部分靠家長的以身作則。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養成什麼習慣,就從自身開始做起吧。
04
自學能力也是這位老師關注的重點,我估計是因為他本身是高中老師,而高中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補課,自學能力變成了拉開成績差距的關鍵。
自學能力強,意味著學生可以提前自學,然後靠熟練度取勝。高考雖然有不少新題型,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比拼熟練度。
順便說一句,自學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所以這位老師把5年級作為觀察物件很有道理。
05
在這位老師定義的所有指標中,權重最低的是學習成績。我猜主要原因是兩條:一是因為小學校內成績不能體現真實水平,二是因為前面幾條已經足以決定學習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師發現在5年級的語數外中,數學成績與高考成績的相關性最大。
06
長篇大論囉嗦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小學中低年級,最重要的是辦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自驅力、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這幾樣培養好了,成績就不會差。
這些能力的培養,越早越好,因為到了5年級以後,孩子就基本定型了。雞娃的關鍵,是5年級以前。

本文來源:公眾號“每天3道奧數題”

「牛娃成長記」更多好文: